北彰化的人可能都有個概念,就是要搭高鐵,到台中站遠比到彰化站方便許多,一來聯外道路便利,二來班次多非常多。在彰化站往東的聯外道路開通前,自己也都到台中搭高鐵,開車接台74線過去很順暢。
而且我相信多數人針對高鐵台中站有相似的轉乘評估:風險上高鐵轉台鐵是遠低於台鐵轉高鐵,若預購高鐵票,還得承擔因台鐵誤點而搭不上車的後果。這多少體現在台鐵運量比例上,使新烏日站每年上車人數,比下車人數多十來萬左右,平均每天多個五、六百人。
自己很多從新烏日搭台鐵回員林的經驗,但幾乎沒有台鐵轉高鐵的安排。少數搭台鐵到新烏日下車的緣由,是兩次朋友會合,和兩趟前往成功嶺的替代役新訓。由此可知這回搭台中捷運,真的就是專程為了「新烏日」而在新烏日下車了。
【台鐵新烏日站一如既往很多采】
旅程從專題前一篇的追分車站巡禮延伸而來,搭上經成追線往台中市區的區間車開始。搭中捷是第一次,從海線搭區間車到新烏日也是頭一次,而且乘客比預期多很多,少少四節車廂都有站人。
中捷車站在高鐵站旁的位置與台鐵同高度,所以新烏日的北上月台旁,就是捷運路線及月台。若走上台鐵面向南下方向的樓梯,就能看到中捷綠線在高鐵站這端的路線終點。
新烏日站可能因為有《TRC台灣鐵道故事館》(台鐵授權紀念品設計公司)駐點的關係,站內鐵道主題的巧思相當多,尤其是在店面周圍一帶,若對鐵道物件有基本概念,能挖到許多寶。
這邊曾經能搭到那種迷你的遊園小火車,現在似乎移除了。
台灣鐵道故事館店面旁,有擺放疑似枕木再製的長椅,以及兩組仍有夜間標示燈的標誌式轉轍器,而且外觀保存十分良好。
此外長椅靠店面那一端,尚有一個停用後被保留下來的路牌受器,有著木底座與螺旋金屬結構。過去用電氣路牌閉塞機制的年代,這設施裝在月台兩端,無數次接收過站列車丟出的路牌套。
這個大廳被取名為「新烏日道」,連台灣鐵道故事館的店面也比已歇業的高雄、枋寮站內店大上許多。原來這間旗艦店是總店,難怪店面空間如此之大。
高雄在臨時站房時代,同時有這間店及台鐵自己的《臺鐵夢工場》,但現在地下站體未全部完成,僅有放少量商品的《台鐵便當本舖》營業,期望未來重新駐點的話,能回到原有規模。當然若最終搞得像新烏日這間小型遊樂場一般豐富,就再好不過。
說如遊樂場一般,在於不光有豐富的鐵道主題商品展售與文物展示,還設置三種不同軌距的鐵道模型-N規、HO規,以及很多人小時候都買過,日本Plarail經典的藍色塑膠軌道。
場景比這大的不少,但模型店只架N規、百貨公司玩具店只擺Plarail並不稀奇一這裡難得在同一空間內,聚集了三種路線規格的鐵道模型,讓不同偏好的玩家能在此交流,安排車輛運轉。
這趟沒有走到高鐵車站範圍,不過,在高鐵與台鐵、捷運連結的通道,有個非常特別的「觀景窗」,務必要告訴大家。
高鐵車站通往台鐵及捷運車站間的通道落差,用樓梯、電動步道的形式連結,而通道面東位置設有多面窗戶向上拼疊的結構,從這由內向外從窗戶看出的視野,恰好將高鐵、台鐵和捷運路線盡收眼底,成為「三鐵共構」的觀景窗。
高架上的高鐵、地面上的台鐵,以及向不遠處筏子溪橋爬坡而上的捷運路線,在窗後的另一側合而為一。自己這趟沒在這裡停留太久,只草草拍到一列捷運駛往筏子溪橋就走,倒也更確認一件原先完全不知情的事實。
「原來台中捷運綠線,真的只有兩節車廂。」
以後看多看廣就會習慣,但當知道稱作「捷運」卻只有兩節車廂,頭頂真的瞬間產生問號,最後仔細想想,「高捷不也只有三節車廂而已!」就覺得一切沒那麼怪了,畢竟誰沒有「匪夷所思」的一瞬間。
【捷運1號出口往高鐵台中站】
台中捷運在高鐵台中站設有三個出口,東側的1號對應高鐵站,西側則分出對應站外的2號,及對應台鐵新烏日站的3號。1號出口有捷運車廂的造型設計,設有常駐站員的服務台,能購買特殊票種。
預計要搭整天捷運就買了一日票,圖案讓人想到以前很常去的科博館。
過閘門後,這裡付費區的空間設計讓我連結到高捷西子灣站,同樣是出口設月台兩端、手扶梯擺中間、其中一側外圍有開放通道連結兩個出口,當然最大、最大的差別,是一個在地表而一個在地下。
還有,西子灣站手扶梯只在兩端各擺一座,而且從沒看它往下移動過,永遠都往上輸送,讓搬行李下樓成為日常。
刻意不下手扶梯繼續走著,來到對應台鐵和站外道路的兩座出口,人流明顯就比高鐵那邊少了許多。想起自己今天是買一日票,就從這出站晃一晃再進來。
悠遊卡用習慣了,完全忘記買吃到飽帶來的高自由度是什麼感覺。
【捷運3號出口往台鐵新烏日站】
其實出台鐵新烏日站閘門,捷運3號出口就「存在感十足」的在左手邊,不注意到都很難。這裡人流少歸少,這一側出口仍有不少有趣事物-很迷你的7-11,和設在往2號出口空橋上的「石虎家族」裝置藝術。
其實這座空橋,以及付費區外那條通道往外看的風景都很不錯,兩層樓的高度能完整看到高鐵台中站的外觀。再從這進站後注意到,原來這一側往月台的手扶梯只有一座,旁邊設樓梯,不像高鐵那側是上下各一組,看來是有評估轉乘人流的可能比例。
高鐵台中站的捷運月台,是目前綠線上唯一一座島式月台。
要說比較喜歡哪一種設計,一定是島式,因為站內換搭車方向就不用上上下下,然而有種情況反而是側式月台較理想,那就是「拍車」!只有月台在外、路線在中的形式,才能拍到兩列車在站內並排停靠的畫面。
我一直覺得,明明高鐵、捷運、輕軌軌距都是1435mm,為何高捷就是感覺偏窄一點,連僅有兩節車廂的中捷綠線都感覺更寬,究竟差在哪裡呢?
或許高捷車廂真的更「梯形」一點,體感上覺得窄且增加壓迫感。
順帶一提,這條中捷綠線也是台灣目前所有鐵道路線裡,唯一使用車輛是單側有高達五個車門的設計。台鐵的EMU500至900型區間車皆為三個門,北捷、高捷則是最多四個門,因此台中捷運是「五門車」打響的第一炮。
自動駕駛的運行模式下,取代原駕駛座位置的是兩端各一的巨大玻璃窗,能清楚又遼闊的觀望列車頭尾視野。待在行駛列車的最尾端,看著窗外的景色逐漸遠離高鐵台中站,這趟專程為中捷綠線而來的旅程,終於第一次身處車廂內移動著,高度也隨著高架路段的爬坡而上升。
這路段的風景真的很美,也有機會同時看見高鐵與台鐵列車行駛而過。可惜的是中捷綠線大多數路段皆蓋起全罩式的隔音牆,所以窗外不是綠色牆面,而是台中市區風景的片刻,就只有目前頭尾出發的兩站區間,分別是高鐵台中站到烏日,以及北屯總站到舊社。
下一站烏日,也是起點出發後的第一站,來確認這裡能否俯瞰台鐵烏日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