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是每個人在做社群經營,個人品牌行銷之中,只要累積了一定的流量或討論度,就會面對到的一個問題。
我在自己的臉書版上寫了一篇文章,開始談論與實際進行了社群經營這件事,當然,這樣做有了一定的成效,達到了社群經營的效果,同時也讓我在社團中被質疑,甚至也登上了匿名文圈的版上,於是我分享出來做了公開的回應。
各有各的看法,但不是要爭論
在社團中,我被人問了類似申論題的題目,丟了一些理論、名詞叫我解釋,我說雖然關於那部分,我沒有很深的理論背景,但我可以提出一些看法,畢竟每個學問都是從思考與提出看法開始的,我也給出了一些比較基本的理論回應。
而顯然問問題的人並不是真的有心要解答,而是在我回應後說「你確定再說」、「你知識量不足」,但其實根本沒有針對我的答覆指出「哪裡不足」,這是純粹質疑的發言,這種時候我沒有選擇繼續針對問題回覆。
既然,質疑是在公眾平台,那代表著質疑方與回應方的互動也是攤開的,群眾向來喜歡看「爭議」的話題,所以這些互動,自然會吸引群眾目光。
是,雖然我是劣勢方,但這是我的舞台,我無須自己去炒作,而我所說的舞台是什麼呢?
其實我的重點,並不是被質疑的部分本身,這部分各有不同的看法,我也能夠接納群體裡面有很多不同的聲音,就如同每個學問也都有學派的分別,每個議題都有立場的分別,我們不一定要爭一個對與錯。
當然如果是惡意毀謗的話,我建議還是要澄清,我自身例子是沒有「不實資訊」的問題,我會覺得是可以各自保持看法的。
所以,回到我剛剛說的,這個「舞臺」要展現的並不是爭辯的對與錯,而是一個人面對質疑聲音的「態度」。
什麼樣的態度呢?我認為是「正向理性」的態度,這也是品牌形象的一環,我說過個人品牌是在營銷「你這個人」,當然態度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有能力的人很多,但更被重視的是態度。
再怎麼有能力的人,都還是需要好的態度才能成功,更何況我還是個剛起步的人,我更應該拿出好的態度,來行銷自己的個人品牌。
面對,承認自己的不足
再來就是匿名文圈中說著「包裝自己很專業,新手要注意她、心疼新手被她唬得一楞一楞」的匿名投稿,我平常沒有在關注匿名文圈的粉專,是透過一位社團中的社友告訴我,我才看到該貼文。
我當下回應的是:
「我是本人,有任何疑慮可以直接找我澄清,我可以提供相關資訊。」
我認為第一個態度,是正面迎擊,這是在告訴大家,我願意面對質疑,但不是來吵架,我願意提供一些資訊來澄清一些可能不實的資訊。
這些資訊除了澄清之外,也像我在上面說的,質疑是一個舞臺,一個宣傳的機會,但同時也要很小心的面對,所以我選擇先說提供一些「客觀資訊」(像是拍攝獎狀、截圖合作紀錄等等)。
再者,是承認自己真的不足,謙虛的面對質疑,比如「沒有能看的得獎經歷」,我承認在文學獎方面,我跟很多人比起來都是不足的,這點我沒有辦法去反駁,所以要表現出謙虛的態度,誠實接受自己確實有很多的不足要去改進。
在不足之處,坦言自己還會再用時間累積,同時這是在對自己的社群許下一個「隱性承諾」,這個承諾在以後的社群經營中,要用行動去證明,這不能是空口的白話。
累積社群信任度
至於這篇文章底下的留言,我深刻認知到我在上一篇文中談到的「社群信任度」,一個人不會貿然的去為我辯解或者排除質疑,除非他在原先我的個人品牌、社群經營當中,對我已經累積了一定的信任度,他才有可能會在這樣的貼文底下去陳述針對質疑的看法。因為我以當事人的立場,陳述的看法一定不客觀,所以像是「學員心得」、「他人意見」,會是比較具有可信度的,我說質疑是個舞臺,而這些人是最值得珍惜與感謝的幕後團隊,這樣一個潛在團隊是值得花時間培養、經營的。
坦然接受:不是所有人都認同你
最後一點,關於看法的部分,比如「資歷不足不適合開課」、「資歷不夠也可以開課」,這兩方的說法都會有,也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向著我。
畢竟我並不是毫無缺失完美的人,這個世界上也沒有這樣的人,有些是我自己的缺點,有些只是立場的問題,所以我練習讓自己去改進缺點的部分,立場的問題就是坦然的去接受各種看法,接受質疑的聲音存在,並且透過這些經驗化作機會,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