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對的,而你是錯的」新意識行銷之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我是對的,而你是錯的」這句話,似乎是每個人在某個程度上都曾有過的想法。當我們看到這句話時,第一個反應可能是:「我不是這樣的人,至少大部分時間我都不是。我通常會根據事實和情境進行理性分析。」

然而,事實上,這種想法幾乎是人人共有的。我們對於維繫自我感覺的需求非常強烈,這種自我感覺首先是將自己與他人區分開來,接著開始進行比較。為了讓日常生活順暢,我們往往會預設自己是對的,擁有一套獨特的行事風格、信仰和價值觀,並在無意識中自動化地認為自己是對的。

因此,心中潛藏的態度就是「我是對的,而你是錯的」,這也是生活中所有關係衝突的根本原因。若能認識到,根據個人狹隘的生活經驗、有限的知識和資訊碎片、以及充滿偏見的觀點所產生的念頭和思維很可能是錯的,才有可能保持開放的心懷,理解他人,看見真實的事實和世界。

在行銷領域,這種心理現象卻成為一個極具利用價值的資源。當消費者對產品或服務產生購買意願時,若能提供相關的資訊,如公司業績亮眼、其他消費者給予高度評價、知名人士的認可等,這些都有助於加強消費者對自己判斷的信心,使其確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進而自信地進行購買。就像我們在生活中習慣關注與我們想法相符的資訊,對於與我們想法不同的則傾向略過一樣。

作為行銷專家,我們的目標就是巧妙運用這種現象,強化消費者對自己的正確判斷,從而促使他們更自信地做出購買決定。因此,身為朋友,我希望你不僅能看見真實的世界,也能理解自己很有可能是錯的;而作為行銷人,我將不吝提供大量資料來告訴你「對,你是對的」。

林文傑

avatar-img
10會員
54內容數
在梅迪奇資本股份有限公司擔任董事總經理 之前在聯合報擔任 udn買東西 營運本部經理 之前在燦坤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擔任網銷暨行銷經理 之前在春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擔任行銷經理 之前在商業周刊(商周.com) 擔任 manager 之前在台灣大車隊 TaiwanTaxi 擔任新商模發展部資深經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林文傑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篇文章探討了自我認同的概念,並描述了我們如何透過與名字、物品及其他人的互動來建立自我認同。同時也揭示了行銷如何利用消費者的自我認同需求來推銷產品。文章進一步指出,我們的自我認同建立在幻覺之上,而行銷則是為幻覺提供支持。這個觀點對於行銷工作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角度,同時也提醒讀者要看見真實的自己。
許多人將它搞混了,有信仰的人未必有宗教,而有宗教的人未必有信仰,抑或是將宗教當成了自己的信仰,說穿了宗教不過是他人的信仰而你只是跟隨他人的看法罷了。 宗教的起源是”解釋”,是人們遭受了痛苦或遭遇未知的情境,為了解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問題而發展出來的因為所以,親人生病我們不知為何會發生也沒有任何可以幫助
有天份的音樂家耳朵,能聽到你聽不到的,那細微的音階差別。 有天份的主廚舌頭,能辨別到你辨別不出的,那無法言說的味道。 多年的努力可以讓你超越一般人,你可以成為專業人士但也僅此為止。 說的白話點,我再努力打扮也成不了金城武、再努力唱歌也不會是張學友,所以努力與成就僅僅是有相關性,它們並不是因果關
若你做與去年一樣的事情,整體市場成長10%,你也能成長10%。 若你做與去年一樣的事情,競爭對手數量減少10%,你也能成長10%。 若你做與去年一樣的事情,整體市場成長10%,新競爭對手數量成長10%,你可能就會持平。 若你做與去年一樣的事情,整體市場0成長,新競爭對手數量成長10%,你可能負成長1
關於行銷這件事,它從來都不是民主的多數決。甚至你以為的流行、熱點從來都不是因為大眾也就是多數人的喜好造成,你現在看到引發熱潮的現象都只是一個結果而非原因,這就代表了你以為是多數人的喜好造成的流行,從根本上就是一個倒果為因的誤判。 讓我們在往深一點想,這個世界從來沒有真正的民主過,問你一個問題,你
你是因為之前的什麼事件造就了你的個性? 你是因為之前的什麼工作造就了你的成功? 你是因為之前的什麼食物造就了你的偏好? 你是因為之前遇見什麼造就了你的價值觀? 你想一想就知道了,你會發現你找不到單一的原因造成現在的你。 現在你的情況、性格、喜好、信念都是一個結果,你眼前觸及的一切都是”果”
這篇文章探討了自我認同的概念,並描述了我們如何透過與名字、物品及其他人的互動來建立自我認同。同時也揭示了行銷如何利用消費者的自我認同需求來推銷產品。文章進一步指出,我們的自我認同建立在幻覺之上,而行銷則是為幻覺提供支持。這個觀點對於行銷工作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角度,同時也提醒讀者要看見真實的自己。
許多人將它搞混了,有信仰的人未必有宗教,而有宗教的人未必有信仰,抑或是將宗教當成了自己的信仰,說穿了宗教不過是他人的信仰而你只是跟隨他人的看法罷了。 宗教的起源是”解釋”,是人們遭受了痛苦或遭遇未知的情境,為了解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問題而發展出來的因為所以,親人生病我們不知為何會發生也沒有任何可以幫助
有天份的音樂家耳朵,能聽到你聽不到的,那細微的音階差別。 有天份的主廚舌頭,能辨別到你辨別不出的,那無法言說的味道。 多年的努力可以讓你超越一般人,你可以成為專業人士但也僅此為止。 說的白話點,我再努力打扮也成不了金城武、再努力唱歌也不會是張學友,所以努力與成就僅僅是有相關性,它們並不是因果關
若你做與去年一樣的事情,整體市場成長10%,你也能成長10%。 若你做與去年一樣的事情,競爭對手數量減少10%,你也能成長10%。 若你做與去年一樣的事情,整體市場成長10%,新競爭對手數量成長10%,你可能就會持平。 若你做與去年一樣的事情,整體市場0成長,新競爭對手數量成長10%,你可能負成長1
關於行銷這件事,它從來都不是民主的多數決。甚至你以為的流行、熱點從來都不是因為大眾也就是多數人的喜好造成,你現在看到引發熱潮的現象都只是一個結果而非原因,這就代表了你以為是多數人的喜好造成的流行,從根本上就是一個倒果為因的誤判。 讓我們在往深一點想,這個世界從來沒有真正的民主過,問你一個問題,你
你是因為之前的什麼事件造就了你的個性? 你是因為之前的什麼工作造就了你的成功? 你是因為之前的什麼食物造就了你的偏好? 你是因為之前遇見什麼造就了你的價值觀? 你想一想就知道了,你會發現你找不到單一的原因造成現在的你。 現在你的情況、性格、喜好、信念都是一個結果,你眼前觸及的一切都是”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最近才剛看過一個影片是Youtuber到消防局體驗一日消防員的企劃,在一連串的體驗與挑戰過後,Youtuber忍不住向消防員致上最高敬意,因為光是基本的體能測試就幾乎讓人身體承受不住,實在是需要非常精實又不間斷地練習才能達成,也讓人看到消防員這個職業的艱辛與專業。 《我的爸爸是消防隊員》描
Thumbnail
自我意識強的人都比較主觀。習慣用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認識他人。 為什麼相處了一輩子的人,卻覺得陌生。明明是最緊密連結的人卻不了解對方。 因為你看見的只有自己,你對另一個人的認識是你內心期望他成為的樣子。 期待與失望、埋怨對方的不願成長,享受安逸。但如果這就是他理想的生活方式呢? 希望別人尊重
1. 誤以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見: - 很多人實際上只是隨波逐流,並沒有真正的獨立思考。這些人常常在看到某些意見時,會說「我也是這麼想的」,但實際上他們並沒有深入思考過這個問題。 2. 站隊形成優越感: - 有些人會因為站在某個特定意見的隊伍中而產生優越感,覺得自己比別人更有見地。
我怎麼可能是錯的 前言 從有意識以來,我們就一直在建立"我"的形象,我的名字,我的職業,我的身份,我的觀念,我的想法……並且越來越重視”我"這個字的身後代表,也越來越確信我的想法是客觀且公正的,因為,我的立場客觀,我的看法公正……因此在聽到不同於自己的看法者,特別覺得難受,特別感到不可思議……。
Thumbnail
別人評價中的你,是他所見、所聞、所知的你,卻不是真正的你, 只有你才是最靠近自己、瞭解自己、認識自己的人。
Thumbnail
身處於二維的世界。我們經常用是非、對錯、好壞、美醜來定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事、物。 是我們深處於這個世界的共通語言及維持社會正義、道德標準的方式。 讓我們能明白對方所要傳達、表達的意思、理念。但真的重要嗎?有標準答案嗎?都來自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及解讀吧!是一種意識形態、本能的反應,不一定得要照單
Thumbnail
概要:在成為好像有在寫東西的好棒棒創作者、成為一個勉強合格的學生、成為死人,這三者之間,選擇把手機裡的偶像星願刪掉(第五次)
以主兒女來說,就有活用到樂器。 最常見的,是鋼琴。 而司琴,是服事主的稱呼。 基本上,就算久一段時間沒有練琴,最近也只是以敬拜的心,進行服事主。 我想,這已經不是有沒有信主的問題了。 因為,鼔勵星星兒發揮所長的背後,是建立星星兒的溝通媒介方式。 很多沒先天能力星星兒的照顧者大多以鋼琴做協
Thumbnail
小孩死亡, 小孩造成他人死亡, 哪一個更讓人心碎? 這當然不是數學題,比不出來。 但是,如果小孩是兇手,又自殺, 媽媽的心,不可能還能正常跳動。
「我是對的,而你是錯的」 當你看到這句話,第一個念頭是不是覺得自己不是這樣的,或是至少多數時間不是這樣,自己多數的時候是一個會根據事實、情境去理性分析的人?  總之,你想的是世界也許有許多這樣的人,但自己除外? 事實上,幾乎每個人都是這樣想的,每個人都跟你一樣。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最近才剛看過一個影片是Youtuber到消防局體驗一日消防員的企劃,在一連串的體驗與挑戰過後,Youtuber忍不住向消防員致上最高敬意,因為光是基本的體能測試就幾乎讓人身體承受不住,實在是需要非常精實又不間斷地練習才能達成,也讓人看到消防員這個職業的艱辛與專業。 《我的爸爸是消防隊員》描
Thumbnail
自我意識強的人都比較主觀。習慣用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認識他人。 為什麼相處了一輩子的人,卻覺得陌生。明明是最緊密連結的人卻不了解對方。 因為你看見的只有自己,你對另一個人的認識是你內心期望他成為的樣子。 期待與失望、埋怨對方的不願成長,享受安逸。但如果這就是他理想的生活方式呢? 希望別人尊重
1. 誤以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見: - 很多人實際上只是隨波逐流,並沒有真正的獨立思考。這些人常常在看到某些意見時,會說「我也是這麼想的」,但實際上他們並沒有深入思考過這個問題。 2. 站隊形成優越感: - 有些人會因為站在某個特定意見的隊伍中而產生優越感,覺得自己比別人更有見地。
我怎麼可能是錯的 前言 從有意識以來,我們就一直在建立"我"的形象,我的名字,我的職業,我的身份,我的觀念,我的想法……並且越來越重視”我"這個字的身後代表,也越來越確信我的想法是客觀且公正的,因為,我的立場客觀,我的看法公正……因此在聽到不同於自己的看法者,特別覺得難受,特別感到不可思議……。
Thumbnail
別人評價中的你,是他所見、所聞、所知的你,卻不是真正的你, 只有你才是最靠近自己、瞭解自己、認識自己的人。
Thumbnail
身處於二維的世界。我們經常用是非、對錯、好壞、美醜來定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事、物。 是我們深處於這個世界的共通語言及維持社會正義、道德標準的方式。 讓我們能明白對方所要傳達、表達的意思、理念。但真的重要嗎?有標準答案嗎?都來自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及解讀吧!是一種意識形態、本能的反應,不一定得要照單
Thumbnail
概要:在成為好像有在寫東西的好棒棒創作者、成為一個勉強合格的學生、成為死人,這三者之間,選擇把手機裡的偶像星願刪掉(第五次)
以主兒女來說,就有活用到樂器。 最常見的,是鋼琴。 而司琴,是服事主的稱呼。 基本上,就算久一段時間沒有練琴,最近也只是以敬拜的心,進行服事主。 我想,這已經不是有沒有信主的問題了。 因為,鼔勵星星兒發揮所長的背後,是建立星星兒的溝通媒介方式。 很多沒先天能力星星兒的照顧者大多以鋼琴做協
Thumbnail
小孩死亡, 小孩造成他人死亡, 哪一個更讓人心碎? 這當然不是數學題,比不出來。 但是,如果小孩是兇手,又自殺, 媽媽的心,不可能還能正常跳動。
「我是對的,而你是錯的」 當你看到這句話,第一個念頭是不是覺得自己不是這樣的,或是至少多數時間不是這樣,自己多數的時候是一個會根據事實、情境去理性分析的人?  總之,你想的是世界也許有許多這樣的人,但自己除外? 事實上,幾乎每個人都是這樣想的,每個人都跟你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