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偽」或「否證」?有差嗎?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常看到有人在談「科學的本質」或問「科學是什麼」時,搬出「證偽」一詞。這個詞用來譯 falsification,來自 Karl Popper 的科學哲學。我只要上課談到falsification,就會糾正說,應譯成「否證」,不要譯成「證偽」。請看華文百科全書〈卡爾.波柏〉一文,林正弘老師在腳註1的說明:
//波柏所使用的「falsify」一詞,許多中文譯著都譯成「證偽」,因而其所衍生的語詞,諸如:「falsifiable」、「falsifiability」、「falsifier」、「falsificationism」等,分別譯成「可證偽」、「可證偽性」、「證偽者」、「證偽主義」。按中文「偽」有「偽造」的意含,波柏使用這些語詞並無此意含。筆者認為譯成「否證」、「可否證」、「可否證性」、「否證者」、「否證論(或主義) 」似較妥切。//
在台灣,最早引入Popper 思想的是殷海光,但殷只談他的自由主義。Popper 的科哲是林正弘老師最早引入的(另一位科哲前輩武長德也略有談到)。一開始,林老師就譯成「否證」和「否證論」,我自己的教科書也是據以譯成「否證論」。
「證偽」為什麼不恰當?我另提幾個理由:
1. 「證偽」可以解釋成「證明為偽」,但這是把「偽」和「假」混用,但「假的」不見得是「偽的」(看下一點說明)。雖然「偽的」通常也是假的,但不必然如此,例如大自然中的擬仿也可以視為一種「真實存在的偽裝」(枯葉蛾「偽裝」成枯葉)。
2. 在邏輯上,我們是指派「真假值」給命題,真是 true、假是 false。先不管在哲學上 truth 有幾種理論,簡單地說,「真」就是「與事實符合」,「假」就是「與事實不合」。一個說法與事實不合是假的。「偽」主要用在「偽造」、「偽稱」、「偽證」等等,一般有意圖的含意:我明明知道他沒有殺人,卻在法庭上偽稱「他殺人」,但他沒有殺人,所以我做了「偽證」而且我有意如此,才稱作「偽證」。但是一個作了「假判斷」的人卻不見得是有意的,我判斷「明天會下雨」而且我相信證據顯示明天會下雨,結果明天沒有下雨,我的判斷出錯,是假的,但它不是「偽的」、也不是「偽證」。
3. 因此,falsification 在 false 為假的意義上也可以譯成「證假」--「證明為假」。但是,在 Popper 的科哲中,falsification 意指由檢驗或測試來「否定」一個假設,其實只是否定一個假設,但並不代表被否證的假設全部是假,因為該假設仍然可以通過檢驗而被「認可」(corroborated)--有某種「逼真性」。所以「否證」是最好的譯法。
4. 把 falsification 譯成「證偽」,就變成「可證偽的是科學」,「不可證偽的是偽科學」?讀起來不覺得奇怪嗎?如果我要證明某個領域是偽科學時,該怎麼說?我不就是「證明它為偽」嗎?它不是科學,卻偽裝或偽稱為科學,所以我證明它為偽。這時才是貨真價實的「證偽」嘛。
對很多譯詞,我實在不想斤斤計較。但是把 falsification 譯成「證偽」,實在是一個很不當的譯詞。這個譯詞其實是1980年代來自中國學者的譯法,卻不知不覺地變成台灣的流行。唉。
另一個重要的科哲術語 paradigm,台灣譯成「典範」,中國學者慣譯成「範式」,但是在台灣,我就沒看到人們使用「範式」一詞。實在令人納悶,台灣人在理解 falsification 一詞時,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會員
    21內容數
    這是個雜文創作的園地。寫一些想寫的東西,日常生活中有趣的生活感觸,但是寫作太理性,故曰「理性的感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Ruey-Lin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原發表於臉書「陳瑞麟的科哲絮語」,7月23日) 《科學態度》(陽明交大出版社) 這是Boston University (波士頓大學)的科學哲學家麥金泰爾寫的著作,討論「科學態度」這個觀念,並用以培養「對抗陰謀論、欺詐,並與偽科學劃清界線的科學素養。」 出版社找我寫了長篇推薦文(近五千字),也有「
    (原發表於臉書「陳瑞麟的科哲絮語」,7月26日。) 剛剛在其他朋友的臉書貼文上看到一些年輕朋友在討論「台灣哲學」,而且明天也會有一場文化部辦的「台灣哲學推廣諮詢會議」,會有更多其他年輕朋友會參與。我看到就利用機會來談(推銷)一下我對「台灣哲學」的觀點。 所謂的「台灣哲學」,在本質上是一個認同問題,
    前幾天與朋友討論 agency 的翻譯,由於「主體性」一詞而引起 subjectivity 的翻譯問題,又涉及英文的 subject 和 object 這一對語詞的多義性。所以,我寫這篇來澄清 subject和 object 語族的多義性。    
    (原發表於臉書「陳瑞麟的科哲絮語」,7月23日) 《科學態度》(陽明交大出版社) 這是Boston University (波士頓大學)的科學哲學家麥金泰爾寫的著作,討論「科學態度」這個觀念,並用以培養「對抗陰謀論、欺詐,並與偽科學劃清界線的科學素養。」 出版社找我寫了長篇推薦文(近五千字),也有「
    (原發表於臉書「陳瑞麟的科哲絮語」,7月26日。) 剛剛在其他朋友的臉書貼文上看到一些年輕朋友在討論「台灣哲學」,而且明天也會有一場文化部辦的「台灣哲學推廣諮詢會議」,會有更多其他年輕朋友會參與。我看到就利用機會來談(推銷)一下我對「台灣哲學」的觀點。 所謂的「台灣哲學」,在本質上是一個認同問題,
    前幾天與朋友討論 agency 的翻譯,由於「主體性」一詞而引起 subjectivity 的翻譯問題,又涉及英文的 subject 和 object 這一對語詞的多義性。所以,我寫這篇來澄清 subject和 object 語族的多義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為何要信任科學,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科學不僅是知識的集合,更是社會活動的結果。透過同儕審查和多元的科學社群,我們才能構建對科學的信任。文章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知識如何在社群共識下形成,以及在面對科學爭議時,我們應如何評估風險與行動。信任科學是提升社會福祉與理性思考的必要步驟。
    跳脫一下跟工作相關的思緒,來撰寫一些不一樣的東西,相信諸君都聽過[事情的發生往往來自於溝通不足],然而真的只是溝通不足產生的嗎?在下覺得並非如此,當今社會與科學所教的皆是懷疑,造成了[話中虛幻多有詐,人本不信只為安]的現況,舉凡話語中所參雜的真實與否,真幻交織,根本無法認清,只能回歸到最初謊言與真實
    Thumbnail
    人類會說謊,喜歡用謊言包裝,我們該如何去了解「謊言」甚至知道人們在說謊的行為與關於謊話間的多重關係?挪威卑爾根大學哲學系教授、也是奇維塔智庫主持人的專家-拉斯史文德森,出版的《謊言的哲學》透過定義謊言、敘述謊言、甚至以生活和社會中常見政客的謊言為例,也許可以讓讀者更加了解「謊話」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Thumbnail
    讓我們繼續討論。 科學 上面提到要知道如何分辨真假,這時科學就很重要了,因為科學是很好的思考工具。 對,科學是「工具」一點要先搞清楚,科學原本就是教會「為了更加理解上帝真理」而專科化的學問,所以不要以為科學與宗教敵對,實際上科學根本就是研究神學的工具。 還是說一點歷史故事,雖然很多人會說科學
    Thumbnail
            建立偽意義很簡單,你只要想,你只要願意行動,蹦!你就可以擁有,把想法轉化行動,基本上就是偽意義的代名詞,如果你不想,你大可隨遇而安,可行嗎?如果沒有想,這篇文章也不會誕生,於是我們看到偽意義裡面的意義,其實大多都是偽意義的真實表現。
    〈理應外合:「理性」如何在實踐的邏輯中被推展開來〉
    Thumbnail
    誠拜讀於「底層邏輯」這本書,篇中有一句要和朋友們一起來分享探討。 「兩個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而不是不同之處。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是吵不起來的。」—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先記住!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
    Thumbnail
    只有對自己擁有真實的理解(亦即認識自己),人才能活出合乎本性的生活,自我實現才能完成。一個社會所累積的各種信念必須要是真實的,才能成為有用的知識,文明才能進步和發展。 究竟什麼才算真實?真相真的只有一個嗎?如果人活著必得喜愛真實,那為什麼我們同時又看到社會上充斥著如此多的謊言和屁話?
    Thumbnail
    我們隱隱約約感覺到事情似乎不只如此,但歐美個人主義的「現代科學教」告訴我們,要確認所謂的「現實」,就要透過肉體感知到的是否符合正常和健康,若是,那就是真的。嗎? 揭示謊言:參透過去能預見未來? 我們的信念是根據過去經驗所形成的,這些經驗被不斷地釋放到當下,令我們先入為主的認為...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為何要信任科學,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科學不僅是知識的集合,更是社會活動的結果。透過同儕審查和多元的科學社群,我們才能構建對科學的信任。文章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知識如何在社群共識下形成,以及在面對科學爭議時,我們應如何評估風險與行動。信任科學是提升社會福祉與理性思考的必要步驟。
    跳脫一下跟工作相關的思緒,來撰寫一些不一樣的東西,相信諸君都聽過[事情的發生往往來自於溝通不足],然而真的只是溝通不足產生的嗎?在下覺得並非如此,當今社會與科學所教的皆是懷疑,造成了[話中虛幻多有詐,人本不信只為安]的現況,舉凡話語中所參雜的真實與否,真幻交織,根本無法認清,只能回歸到最初謊言與真實
    Thumbnail
    人類會說謊,喜歡用謊言包裝,我們該如何去了解「謊言」甚至知道人們在說謊的行為與關於謊話間的多重關係?挪威卑爾根大學哲學系教授、也是奇維塔智庫主持人的專家-拉斯史文德森,出版的《謊言的哲學》透過定義謊言、敘述謊言、甚至以生活和社會中常見政客的謊言為例,也許可以讓讀者更加了解「謊話」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Thumbnail
    讓我們繼續討論。 科學 上面提到要知道如何分辨真假,這時科學就很重要了,因為科學是很好的思考工具。 對,科學是「工具」一點要先搞清楚,科學原本就是教會「為了更加理解上帝真理」而專科化的學問,所以不要以為科學與宗教敵對,實際上科學根本就是研究神學的工具。 還是說一點歷史故事,雖然很多人會說科學
    Thumbnail
            建立偽意義很簡單,你只要想,你只要願意行動,蹦!你就可以擁有,把想法轉化行動,基本上就是偽意義的代名詞,如果你不想,你大可隨遇而安,可行嗎?如果沒有想,這篇文章也不會誕生,於是我們看到偽意義裡面的意義,其實大多都是偽意義的真實表現。
    〈理應外合:「理性」如何在實踐的邏輯中被推展開來〉
    Thumbnail
    誠拜讀於「底層邏輯」這本書,篇中有一句要和朋友們一起來分享探討。 「兩個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而不是不同之處。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是吵不起來的。」—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先記住!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
    Thumbnail
    只有對自己擁有真實的理解(亦即認識自己),人才能活出合乎本性的生活,自我實現才能完成。一個社會所累積的各種信念必須要是真實的,才能成為有用的知識,文明才能進步和發展。 究竟什麼才算真實?真相真的只有一個嗎?如果人活著必得喜愛真實,那為什麼我們同時又看到社會上充斥著如此多的謊言和屁話?
    Thumbnail
    我們隱隱約約感覺到事情似乎不只如此,但歐美個人主義的「現代科學教」告訴我們,要確認所謂的「現實」,就要透過肉體感知到的是否符合正常和健康,若是,那就是真的。嗎? 揭示謊言:參透過去能預見未來? 我們的信念是根據過去經驗所形成的,這些經驗被不斷地釋放到當下,令我們先入為主的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