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只有一個。
史賓諾沙相信,人們無法不愛真實。自己能活著、能瞭解自己、能徹底合乎本性地度過生活,真實都不可或缺。若在個人本質、特定能力與需求、以及「為了生存和繁盛可獲得所需資源並正確使用」等方面得不到真實的話,人會很難存活。
《放屁》這本小書帶出了另一個議題:為什麼我們必須認為「真實」(Truth)是重要的?人們為什麼必須得在意真實,避免屁話和謊言?為了處理「真實」或「真相」和我們人生的關係,法蘭克福又寫了《論真實》這本小書,他在其中引用了斯賓諾沙的說法,主張身為一個人不可能不愛真實:只有對自己擁有真實的理解(亦即認識自己),人才能活出合乎本性的生活,自我實現才能完成。一個社會所累積的各種信念必須要是真實的,才能成為有用的知識,文明才能進步和發展。
這裡有兩個問題可以探討:第一,究竟什麼才算真實?真相真的只有一個嗎?第二,如果人活著必得喜愛真實,那為什麼我們同時又看到社會上充斥著如此多的謊言和屁話?
「真實」、「真相」究竟是什麼,實在是一個大課題,哲學家們千百年來從形上學、知識論等等角度進行探索,但也沒人能給出標準答案。我們在談論的真實很多時候沒有「三角形內角和為一百八十度」那樣的單純,但就常識或方便的角度而言,我們會假定確實存在一個客觀真實,當我們對客觀真實的掌握是正確的,所得到的就叫做真相。假設我們常識性理解是對的,確實有客觀真實,人類有能力可以獲得真相,但獲得真相的過程其實也常常是崎嶇不平的,即便真相只有一個,我們也未必有共識。
烏俄戰爭究竟誰是侵略者?以巴衝突到底誰該負責任?國共內戰為何國民黨敗了?九二共識的內容究竟是什麼?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有戰爭正在發生或曾經發生,但對於戰爭背後的因素,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看法,這些看法在各自的社群裡都被當作「真相」。法蘭克福的哲學探討忽略了人類的心理因素: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會導致人只看見自己想看的、只選擇自己相信的,很多時候我們寧願維持自己的認知和諧,而不是找出動搖固有信念的真相。九二共識因此成了沒有共識的共識,真相各自表述。
再者,追尋真相往往需要時間,這段時間會給人們帶來或多或少的不確定感。與其說人們喜歡的是真實,不如說人們真正喜歡的是真實/真相帶來的確定感,這種確定感很舒服、很安全,況且人類的心智是不擅長處理不確定性的!
這或許就是為什麼我們有時並不積極追求真相,不想把事情徹底搞清楚,只需要有個權威人士(政治人物、宗教領袖、學者教授…)告訴我們「我說的就是對的」就好。真相,需要時間,我們人生很有限,如果可以活得舒服快樂,何必那麼在意真假?萬一真相是醜陋的呢?
我想這大概也是屁話流行,而且根本難以根除的原因之一,因為屁話很多時候是香的。從內容來看明明是虛言胡扯,但卻有安慰人心、抒解壓力的效果,它抓住人們的呼吸;如果不扯些屁話,被求真的需求緊緊握住,一字一句都要傳達真實,唉,即便是最厲害的哲學教授都沒辦法把一堂課上好哩。
重點還是何時我們必須認真看待真實,把有限的時間和精神用於求真,何時可以輕鬆的放屁?我們有沒有辦法接受生命的不確定性,在追索真相、愛惜真實的同時,保持耐心,面對真相的美麗與醜陋?
在後真相時代,「真相」可以說是越來越難現身了……我們現在隨時可以利用AI將自己改頭換面,創造一個新的數位身份,在虛擬的網路空間裡建立美麗新世界。它既非謊言,也不算是真實,當我們覺得這一切真假與否也不那麼重要,只要自己開心、生活便利就好,是不是就有點像「放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