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否證的主體絕對主義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前圖紙2023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可否證的主體絕對主義〉2023-03-15


  除了懷疑主義,另一個在哲學裡令人困擾的立場是相對主義。與難以實踐的懷疑主義不同,相對主義徹底地享受到了多元民主時代的紅利。我們不再能像過去那樣直接指出一件事情的錯誤,由於「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觀點」,無論你如何地驗證過那些你要表達的事情,它都在「是你的觀點」這一層次上,和另一個人的口無遮攔處於相同位階。


  面對這種躲藏在自由、民主、多元隙縫的相對主義,一種最簡單的反擊就是威權的獨斷論。雖然威權且獨斷,但它不見得是一種應該要避免的錯誤。譬如在防疫上,那些明顯與事實相牴觸的說法,就不能被作為一種觀點來容忍。政府在這個議題上認定了一些說法是事實,違反這些事實的,就可以且應該透過公權力來懲罰。


  而在另一些情況中,譬如公司老闆的價值觀與指示,或者更加專政的國家中的更廣泛事項、或者科學、教義、市場機制、公平正義,也都會在一些場合中被獨斷地相信為不容反駁的真理。就像存在主義漫畫中的形上學隊長,獨斷論隨時準備用祂正義的鐵拳擊破種種懷疑主義與相對主義說法。



  然而,這種作法並不真正解決了那些問題,而是「禁止」了那些問題。就像中國的網友會到《午夜計程車》這部不知名的短片的豆瓣頁面上給一部不存在的韓國電影打上好評。去直接地給定一種文化中的標準答案,並要求所有人接受的作法,已經難以在這個時代中成立。而另一方面,在同樣的問題上,不同社會群體的人又會有各自親近的答案,一群人相信一種觀點、另一群人相信另一種。


  一種更加符合這個時代的替代說法出現了,名曰社群主義。這種觀點接納了獨斷論的單一或最高價值,但將範圍侷限在特定的社群當中。因此可以表面上保護住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價值觀,又可以透過限定範圍的共識來讓一切不至於失控混亂。「不同社群有不同社群的玩法」,好像知道這一點了,就可以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互相尊重。



  但社群主義這種看似調和的想法非但沒有解決任何問題,反而增加了更多問題:它的內部有著獨斷論的問題、外部則保留相對主義的問題。在此之外,還多出了不同文化之間能不能互相干涉的問題,以及社群內的人能否與如何脫離社群接受其他價值觀的問題。


  更甚者,「普世價值」在這樣的立場中斷然無存,要嘛從一開始就沒有,要嘛「普世」就僅僅是最大的那一個社群,沒有真正切事的意義,只是被更多或更早地接受,完全偶然也完全獨裁。同時,更多的「政治正確」與「政治錯誤」言論也都棲身於社群主義的保護傘,在「我們有我們的觀點,你應該要尊重」的咒語下,對事實的探究竟然窒礙難行。



  事實上,上述的所有立場都有一個共通的背景,那就是「知識論式的恐懼」:害怕相信到錯誤的答案、害怕批評到可行的答案、害怕沒有答案。


  在這種恐懼當中,為了避免非真理的侵擾,人們也將真理拒之門外。所有想法可能都是錯的、所有想法可能都是對的、只有一種想法是無論如何對的、沒有任何想法是無論如何對的。乍看之下這些選項窮盡了我們對真理的可能立場,然而,它們都僅僅是基於害怕所得到的立場,忽略了對我們最有益的獲知真理的可能方法。



  《實用主義》第六章,威廉.詹姆斯的一句話點出了實用主義的真理觀核心:「我們在今天就必須靠今天所能取得地真理過活,並隨時準備在明天稱之為假。」


  這種包含了「可錯論」思維的實用主義真理觀對我們的思考有著重大的啟發。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的確都會有一種--基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生命經驗--獨特的立場,但這種立場並不是一種任意與相對。


  而是,每個人的這一種最終而言的立場是應該被自己完全地信任,應該要被理解為絕對地正確的。就像當我們去解讀一位哲學家或任何一個有著強韌人格的人物時,我們有辦法去說「如果是這個人的話,他一定會/一定不會這樣想」。當我們嚴格地去考察包括自己的每一個人時,只要我們有真正地正視與落實自己的思維與人格。我們就可以給出專屬的主體絕對論立場。



  但這種絕對論有別於前面被我們稱為獨斷論的那種絕對,或社群主義下單一社群立場的那種絕對。在我們堅定我們當前的立場時,我們需要帶著一種可錯論的思維。由於我們知道自己相信的一切事物都有可能是錯的,但我們仍要帶著今天相信的真理過活。我們能夠勇敢地去相信那些給予最多證據到我們手上的想法,並接受那可能會錯的風險。


  所以我們不需要鄉愿地去說什麼都可以是對的、也不用為了保有一個信念而變得獨裁。我們基於那些對我們而言足夠好的理由去構成那些基於我們的生命經驗我們必須要達成的相信。


  我們的信念可能會錯,但我們對那些信念的相信不會錯。我們可以相信某件事情正確與否有接近二分之一的機率,但不需要對任何事情半信半疑。就像那最靈敏與盡責的偵探一樣,一但得到了更好的證據,我們要能夠果斷地換上新的真理。就像鑑定出一個更高品級的裝備時,穿上它,無須質疑。




到粉絲專頁閱讀:

https://www.facebook.com/PreBluePaper/posts/pfbid02G2AS5F2zg28Ftcuam84eQ3JuuYRPqvjY4DWasTko1TTH4pcWKoj7y2pd5BQFeYRQl

avatar-img
97會員
822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可口可樂近期公布的財報顯示,公司持續維持穩健的收入成長,並在與百事可樂的競爭中鞏固市場領導地位。然而,價格上調、消費者需求變化、健康趨勢和供應鏈挑戰等因素,仍可能影響其未來的發展。投資者需要深入了解可口可樂的營收來源、市場份額、國際業務拓展與監管風險,以全面評估這家全球最大飲料公司的長期投資價值。
Thumbnail
時間是無法主動增添一個人的壽命,然而珍惜光陰是能使人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價值、更有價值。
Thumbnail
經由主客觀立場的解析,闡明絕對立場與相對立場的差異,並透過舉例將其合併與分解,便可以得出主客觀的影響以及如何成長改進,切換視角發現來源,如果不能產生奇異點,那就太浪費能量了。
Thumbnail
在當今的數位科技時代,直播技術迅猛發展,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這種技術不僅用於娛樂和社交媒體,還可以被運用到更為重要的社會監督中。文章將探討利用直播技術來監督政治人物,以提升政治透明度和清廉度的可行性。
在這個我們可以獨立思考、批判思考的社會與年代
Thumbnail
很多人喜歡講論「絶對是非」,認為「對就對,錯就錯,沒有灰色地帶。」這種話語,固然在道德理性、個人修養上,都站得住脚。但是現代社會,已不再是凡事「講求二分」,多半認同「多元價值」,認為:堅守是非理念固然值得尊敬,若能夠通達情理,恐怕更加搏得讚賞。
對方願意聽你把話說完,覺得你說的有道理也合乎邏輯,但沒有選擇認同,如果是因為立場不同,你就需要尋求新的共同利益再開啟對話,如果是價值觀不同,就尋找共同點並尊重差異。 有時候是對方假裝沒有認同,需要你給個台階下,讓對方好順著你的話結束這對話,要仔細觀察神情。 邏輯、認同與立場的複雜交織 在我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可口可樂近期公布的財報顯示,公司持續維持穩健的收入成長,並在與百事可樂的競爭中鞏固市場領導地位。然而,價格上調、消費者需求變化、健康趨勢和供應鏈挑戰等因素,仍可能影響其未來的發展。投資者需要深入了解可口可樂的營收來源、市場份額、國際業務拓展與監管風險,以全面評估這家全球最大飲料公司的長期投資價值。
Thumbnail
時間是無法主動增添一個人的壽命,然而珍惜光陰是能使人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價值、更有價值。
Thumbnail
經由主客觀立場的解析,闡明絕對立場與相對立場的差異,並透過舉例將其合併與分解,便可以得出主客觀的影響以及如何成長改進,切換視角發現來源,如果不能產生奇異點,那就太浪費能量了。
Thumbnail
在當今的數位科技時代,直播技術迅猛發展,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這種技術不僅用於娛樂和社交媒體,還可以被運用到更為重要的社會監督中。文章將探討利用直播技術來監督政治人物,以提升政治透明度和清廉度的可行性。
在這個我們可以獨立思考、批判思考的社會與年代
Thumbnail
很多人喜歡講論「絶對是非」,認為「對就對,錯就錯,沒有灰色地帶。」這種話語,固然在道德理性、個人修養上,都站得住脚。但是現代社會,已不再是凡事「講求二分」,多半認同「多元價值」,認為:堅守是非理念固然值得尊敬,若能夠通達情理,恐怕更加搏得讚賞。
對方願意聽你把話說完,覺得你說的有道理也合乎邏輯,但沒有選擇認同,如果是因為立場不同,你就需要尋求新的共同利益再開啟對話,如果是價值觀不同,就尋找共同點並尊重差異。 有時候是對方假裝沒有認同,需要你給個台階下,讓對方好順著你的話結束這對話,要仔細觀察神情。 邏輯、認同與立場的複雜交織 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