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8/17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戲棚下站久不是等待,是伺機而動

    經歷五個月的反覆談判,A公司終於成功拿下T公司的訂單,想當時A公司的報價是最高的,本以為會是最先淘汰的,但整個過程中漫長的等待,讓A公司覺得好像是站在戲棚下看戲的人,如果只是等待,也無法爭取上台,要能夠用心地看著戲台上演出的是什麼戲碼,才有機會躍上舞台成為主角,所以站在戲棚下,不是只有等待,而是要伺機而動。
    T公司在該國是上市的大公司,這次選擇了不同國家以及本地的供應商詢價,最主要是採購目前生產線中一個重要的關鍵零組件,同時T公司也正在為明年的擴廠計畫先做一些必要的佈署。參與報價競標的共有A、B、C三家公司。
    C公司顯的野心勃勃,對C公司來說如果敲門成功,就等於卡位之後的擴廠設備供應商的位置,雖然該關鍵零件非C自行製造,但C公司相當明白哪些廠商製造的關鍵零組件的優劣。
    B公司是當地的製造商,仗著在地優勢,當然自信滿滿,勢在必得。
    A公司自行研發製造的關鍵零組件,具有一定的水準與口碑,也正積極開拓該國的市場,當然格外積極爭取這張訂單。
    競爭通常都在你看不見的部分,優勢不見得是最後贏家的關鍵。
    T公司陸續收到三家公司的報價,開始進行第一輪的篩選。本地的B仗著最了解本地市場遊戲規則,所以認為給出最具有競爭力的低價,訂單應該十拿九穩,但T審視B所供貨的幾個客戶,發現都是當地規模比較小的公司,而且評估B公司的加工能力,在精度上可能離T公司要求的還有一段相當大的距離,而這個並非在短時間可以突破,T公司並不想為了貪圖眼前的便宜,卻得在長期之後付出更高的成本,所以第一輪就淘汰了B公司。
    C公司報價的關鍵零組件並不是自行製造的,但T公司知道C公司專門販賣這種生產線,所以配合好幾家零件供貨商,那一家的零件品質好壞,C公司相當清楚,但T公司發現了有趣的現象,C公司推薦的品牌竟然是A公司,可是C公司提供的價格卻比原廠的A公司還低。
    T公司看著C和A的報價,除了價格,實在看不出差異在哪裡,T對A起了疑心,想著是否A公司認為T公司是大集團,所以抱著報價就要多報一點的心態?於是T分別向A以及C提出技術相關問題,同時詢問A公司為什麼比他們打聽到的行情還高?是否藉故拉抬價格?
    當局面陷入兩難,更要看清楚自己的籌碼,看清楚誰才是真正的對手
    A公司當然矢口否認哄抬價格,畢竟正在積極開發這個市場,口碑名聲建立相當重要,但A公司也揣測,哪來的市場行情,這不會是T公司扯謊用來當議價的藉口吧?畢竟早有耳聞該市場有這樣的議價習慣,於此同時,A為了證實T公司口中的行情,輾轉打聽到原來另一張報價來自於C公司,但A公司中接洽T公司與C公司的銷售人員不同,但透過內部系統查詢,A公司發現C公司報價低於進貨價,A看出來C的策略,他們想藉此換個卡位的機制,即使賠錢也當作是種投資。
    這下A公司頭痛了,T公司是個很具潛力的客戶,如果能打進去, 對於當地市場的擴展相當有幫助,但C公司算是老客戶,連續三年的下單量都在前五名,這樣的客戶可是得罪不起,而且C在這場戰局中不是以賺錢為目的,說不準會不會再降更多的價格,這樣勢必衝擊到A的利潤。
    A公司先跟T公司解釋,通常價格的差異是來於型號不同, 在該國市場上多數客戶購買的型號價格確實比較低,但不那麼適合T公司的需求,而A報價的型號是最適合, A自行研發生產,那個最適合客戶需求,A有絕對的自信,而且可以掌握最完整的技術,所以選擇A的風險是最低的,就算投入的初期成本比較高,但低風險情形下,相對來說回收成本的時間快。
    A沒挑明說C在關鍵零件上的專業不足,一來不讓T公司知道自己已經搜集到情報,知道T手上另一張報價單來自於C,二來也不去抨擊C公司,以免到時T公司因有質疑向C公司求證,這樣反而有損A和C的合作關係,但A公司想早晚C公司會知道雙方都在爭取同一個客戶,A開始想著該怎麼去應對C。
    果然如A公司預料,C公司在A沒來得及把權宜之計想出來時,「與其互相競爭,不如互相合作。」 A公司抱著這樣的心情向C公司提出一種利益交換,也就是這張單讓A公司承接,待T公司日後擴廠的產線規劃是C公司的強項,A公司屆時一定大力舉薦。
    戲棚下站久了,要用心才看得懂台上的戲碼,戲棚下不是只有等待,是要伺機而動
    此外T公司採用了A公司的產品,是否滿意都會有風險承擔,A會更容易掌握風險,而C大可不必承擔風險,如果滿意, 對日後AC公司的合作就會增加信心,萬一A公司搞砸了這張訂單,C公司也可以換其他家供應商,同樣取得T公司的信任。C公司聽了之後也認為這樣做對大家是好處,但也顧慮到不能讓T公司覺得AC聯手,所以A和C就很有默契,當作彼此不知道互相競爭。
    T公司在A與C中很難選擇, 所以又陸陸續續提出很多的問題,想測試A和C的回應與反應,甚至提出ㄧ些比較無理的合作條款,測試哪個供應商的配合度高,同時進一步提出請雙方給予最終價格。同時T公司認為A降價的幅度不夠,要求A再降價更多,但A考量T要求許多的技術標準,即使降價拿單的機率可能更高,可是一但咬牙降價,一來會讓自己在市場上建立的原則消失殆盡,二來等於是踐踏自己的品質,三來種下讓客戶覺得A公司是個樂於玩價格遊戲的公司,於是A決定硬著頭皮跟T公司說,這是最終價格,要就接受,如果不要請另找其他供貨商。
    T這樣的反覆提問持續了兩個月的時間,每次提問C公司就得打電話跟A公司確認一些技術問題,最後C忍不住跟A說:「你們負責跟T公司的業務加把勁吧!趕緊讓T公司下單,這個營業額對我們來說不高,搞得這麼麻煩實在受不了。」C和A丟出最後的回覆後,T公司沒有任何回應,約莫兩個月後,突然T公司要求A和C提供另一種型號的報價,A透過其他管道打聽,才知道在當地市場有很多諸如T這樣的大公司,很擅長用這樣反覆以及聲東擊西的手法來議價,同時A公司也清楚知道C公司雖然沒跟T明說,但顯然C沒有耐性去應對T公司,這讓A公司更篤定照常報價,也絕不再讓價,除非T不下單,否則T只剩下A這個選項了。
    歷經五個月的迂迴,終於T公司決定下單給A公司,而A公司的報價還是三張中最高價的,A不僅獲得相對應的報酬,也在建立新關係同時保有與C的良好關係。雖然說戲棚下站久就是你的,但當你站在戲棚下,如果沒有用心看懂台上的所有佈局,只是漫無目的等待,即使站得再久也是上不了台。
    #海邊小鎮的工作日誌之曲折離奇成交
    #戲棚下站著的時候要看懂台上在演什麼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