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暑夏中追憶似水年華...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緣起
今年暑假因一個無預期的疫情和極端氣候的影響,使往常生活發生了基層性的改變。歐洲都市不再充滿成隊的遊客,氣象也亂了步調,水災火警頻發;日內瓦少了炎炎夏季氣息--多風多雨熱不起來的溫度,八月天的早晨家裡的暖氣還經常會自動開啟,外頭氣溫才14度上下! 傍晚太陽一下山,氣溫降得很快,露天用餐還得披上外套。對著一個熱的不乾脆的夏季,只能望天興嘆,更珍惜起那些曾經不經意但有過的闔家快樂戲水假期。因疫情限制太多,所以暑假沒做出國旅遊計畫,打算全程留在自家園中享受清閒。
近日無事流連在網路中,看見這張古舊照片,勾起了我不少懷念的夏日回憶,於是翻出以前和孩子小時候的度假照片做些追憶似水年華之事,自娯一下。
德布西和女兒 Chouchou/https://www.parisupdate.com/debussy-at-the-beach/1911
照片上是一對穿戴整齊面容嚴肅的年近半百的父親陪著六歲小女兒玩沙。地點: 諾曼海灘小城 Houlgate。年代: 1911。通常在這個巴黎名流必去的度假勝地裡,每日十一點的海灘時間,大人們宛如仍在巴黎街頭一樣,會穿戴整齊到沙灘散步社交聊天調情;孩子們則由媬姆帶著。當時新興的攝影技術正風行,時尚的巴黎人會慷慨地讓記者拍照。那時的攝影師可說是今日狗仔隊的前身,不只爭相拍名人照或會偷拍穿戲水裝的美少女照,送到巴黎報章雜誌刊登。
這張照片最吸引我的是這兩位主人翁與其背景和情境的反差對比。德布西 (Achille-Claude Debussy, 1862-1918),是當時已頗有名氣的作曲家,他雖生為平民但極富貴族品味和氣質,穿著講究但行徑有點魯莽。 在巴黎名流社交圈上常見其身影,但他又很排斥這圈子的人與事。 他厭惡社交圈生態卻又現身在這熱點沙灘上,願拍照但在鏡頭下又常是一副黑髮黑眼珠眼神凝重的模樣。從其不自在又格格不入的神情看來,我們不難感受到他並不情願出現在那種場合。難怪他沒陪著太太在人群中社交,卻在遠處悠閒著看女兒Chouchou玩沙!
事實上他的經濟狀況並不允許他帶家人來這種時髦的海邊度假,只因遷就他慣於名流社交生活的妻子Emma 而來。當時的流行度期方式,就是一群巴黎潮人往海邊避暑,邊吹海風邊聊天,日常仍形同在市區一樣繁複講究,穿著打扮作息如舊,只是換了背景。這種俗世群居無風格無變化的生活,對德布西來說是一種折磨,創作力的死角。
這樣一個不隨和又愛拗的前衛音樂創作者真是其人如其作品,個性獨特執著己見,難相處。但也就因為他不拘泥於傳統形式的完美呈現,只致力於把音樂更有層次和更多元化的傳達出人的感官視覺體驗;其作品才能別創一格,醞釀出法國音樂獨到的色彩。不但為現代音樂注入了新的創造理論和元素,也成就了他今日被譽為最能代表法國風音樂的作曲家的歷史定位。
Chouchou 是Claude Debussy和Emma Bardac婚外情的愛情結晶,這對各是已婚男女私奔的緋聞情侶仍不避諱的給這個未正式重婚就出生的女孩取名: Claude-Emma, 暱稱小寶貝/Chouchou。當時德布西已四十三歲,這個可愛的寶貝女兒可說是他人生低潮期的精神寄託和繆思。
「兒童天地」 Children’s Corner
德布西對女兒的鍾愛是全面的,他細心的呵護和觀察伴隨不怠。我想在他那年代,父親大多是慈祥嚴肅有距離的關愛孩子;照顧孩子多半是媬姆或母親的責任。然而在許多照片上可看見他是陪著女兒玩,野餐,玩沙而不是莊重的坐在沙發上慈愛的看著女兒的形象
1908年女兒才三歲多時,德布西完成的「兒童天地」。透過他細微觀察和想像來描述他女兒天真的生活天地。為了他的寶貝女兒,這位一向道貌岸然的作曲家搖身變成一個幽默俏皮奇幻和浪漫的言情敘述家為小女孩寫出了溫馨滿滿的童年記憶。這部「兒童天地」組曲的主題多是圍繞女兒身邊的景和物,除第一曲名用拉丁文外,其他全用英文,德布西本人喜好英語文化而且女兒是英國褓姆帶大的;據說孩子的法語還摻雜著英國腔。這部組曲包括了:
德布西親手設計的琴譜封面
第ㄧ曲--Doctor Gradus ad Parnassum《名手之道博士》或《步步登上帕索斯山之道博士》亦或《老頑固》:這是德布西特別打趣最權威最傳統教條式的練習曲。 他用正統拉丁文命名以示其權威性,但譜裏卻是arabesque 阿拉伯蔓藤圖式的優美流暢風格,而且幾乎全用白鍵,讓初學者能無障礙輕鬆下手,偶爾加些升降記號增添曲調色彩。不用走走停停讀譜。彈者可用翹課頑皮心思來詮釋練習曲而不只單調的做敲磚彈跳手指功。德布西還為此曲的彈奏方式下了一個有趣的註腳:「這是一種健身保健進階的暖身操,每日早餐前練習,以平穩適中節奏起步到活躍彈跳結束全曲。」
第二曲-- Jimbo's lullaby《大象的搖籃曲》:催孩子入眠是親子關係中最重要的環節。每個人從小多少都學過幾首。德布西年輕時對一隻叫Jimbo 在巴黎植物園裡的非洲大象印象深刻,女兒Chouchou 也有一隻如影隨行的藍色大象毛絨玩具。不知這首是女兒搖大象睡覺還是象媽媽搖小象睡覺或是一個爸爸在述說的一隻小象的床邊故事。德布西在曲中有意無意的摻進這首催眠曲調Dodo, l’enfant do ,《睡覺覺》和一些異國風味音調,如他的《寶塔》Pagodes 和非洲鼓音,配和沈沉胖胖笨拙的節奏牽人走入夢鄉。
第三曲--Serenade for the doll《娃娃的小夜曲》:為一對瓷娃娃做的月下窗前情歌,這是一首具南方吉他或曼陀鈴色調的小夜曲;也是德布西以女兒為主題的第一件作品。幻想著描述起女兒房裡的瓷娃娃在夜深人靜的房間裡談情起舞的浪漫故事。
第四曲-- The snow is dancing《雪花飛舞》:童話世界裡的一個冷冷的冬季,小女孩坐在壁爐旁,小小的鼻子貼在玻璃窗上,看著外面白皚皚的雪景;然後一片片雪花輕盈的落下,再仔細一看,雪花變成穿著蓬蓬裙的仙女下凡,在空中曼妙起舞然後輕妙著地溶入皓皓白雪地中。德布西巧藉音樂的功力來描述雪花紛紛的畫面,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來形容藝人彈奏技巧,有異曲同工之趣。
第五曲-- The little shepherd《牧童》: 這首略帶憂鬱懷古的田園風情曲調也許是來自家中田園圖案壁紙或畫冊的聯想。 曲調延續Rameau和 Couperin的十七,八世紀法國音樂風格。描寫一個牧童在一片青草園上的羊群間無心吹笛自娛的景象。 音樂中隱約有《棕髮少女》《牧神午後前奏曲》的調性,彷如拉腔唱法melisa的笛音裊裊悠遠迴盪在山谷間的意境。
第六曲-- Golliwogg's cake-walk《黑娃娃的步態舞》:這一首同時注入了德布西生活的時下所流行的兩大外來音樂元素--美國黑人歌舞和德國華格納歌劇。德布西喜歡去巴黎的酒吧小舞台看黑人步態舞及這類鋼琴演奏。他是歐洲第一位將Ragtime的切分音節奏(syncope) 引入自己作品的音樂家。這是一首他為女兒的黑布娃娃編的步態舞曲,模仿滑稽搞笑粗俗的黑娃娃舞步。其中他還巧妙地暗插入一段打趣著名的華格納歌劇 Tristan und Isolde的前奏曲音節,並在其樂句尾套上幾個咯咯笑聲。
這組曲看來是為初學鋼琴的小孩而寫,內容很親切旋律美妙有聲有色,比一般童謠小品有趣,比傳統的哈農或徹爾尼更美妙,很能觸發彈者的想像力。在初學習時就能享受到音樂的美妙樂趣;類如,貝多芬的給愛麗絲,莫札特的小品奶油麵包,蕭邦的小狗圓舞曲和拉威爾鵝媽媽組曲等等。但,話說回來,真要彈好這些曲子,是得下很大功夫與決心的。所以德布西才會在首頁上寫下這一段:
“ À ma chère petite chouchou, avec les tendres excuses de son père ce qui va suivre ” “親愛的小寶貝,爸爸在此先為以下的內容給妳一個溫柔的道歉”
女兒琴譜上老師的獎勵貼紙:嘻笑打趣意味十足
樂中有畫,音符像說故事的文字,ㄧ字字編出一個溫馨小故事,有别於其他正統抽象的古典的樂章,這些都是週邊具體可見可想像的事物。我女兒Mimi就在學琴時遇上了「兒童天地」也從此獨鍾德布西的音樂。因悅她的耳所以更想學會這些曲子。 我想許多人也有過為了學會彈《給愛麗絲》而苦練的經驗。
Mimi小時只喜歡彈節奏快的曲子,所以只選彈了其中一、四、六這三首快板,那時候孩子在家練幾遍我就聽幾遍,深刻地記得這幾首。現在回想起來,也是一個很溫馨的童年回憶。她剛學琴時沒什麼壓力,老師又特別開明,順孩子的意願興趣選曲子,他認為引發孩子對音樂的喜好遠比苦練硬學來得長遠。
德布西這作品雖為初學琴者而設計,但其內容並非只止於練琴藝,每一首曲子都有作者精心的創作心思和綿密的結構,有取之不盡的音樂知識:一來,能給表演者許多詮釋的發展空間;二來,能給作曲者不少新創作的概念。這一部組曲,不同於一班小品練過就被遺忘,可以從初級彈到職業級。「兒童天地」一直以來就常出現在音樂獨奏及交響音樂會的節目表上。
只是啊,命運捉弄人,德布西的「兒童天地」成了Chouchou 永恆的記憶: 在女兒十三歲未成年時,德布西因罹癌離世;其後,名鋼琴家Alfred Cortot 彈奏這組曲給Chouchou聽,聽完後,她只說了: 「我爸爸比較專注在聆聽上。」。 知父莫若女兒!或許她認為父親更重視彈奏時樂音所產生的效果而不是演奏的精鍊技巧吧。 不幸,過一年後小女孩也因患白喉不治,隨著父親的腳步離世。多彩多姿的兒童天地就此停住,唯獨留下美妙的音符讓後繼者接續跳躍在黑白鍵上傳頌這段溫馨的父愛故事。
行樂須及時
其實夏日寶貴的親子時刻,算算也沒幾年,小孩長到不玩沙不暴露的年齡就不願跟父母到海灘上玩遊戲或辦家家酒,暑假跟朋友玩有趣多了。從帶孩子很累到沒孩子可帶的時間,其實就一轉眼;能有照片和兒時影音來提醒你這些曾經不經意卻有幸享有過的兒童天地已夠滿足。
原本想留在家守疫情,但熬到八月中還是破功,瑞士天氣太不夠意思,就是熱不起來,只好硬著頭皮開車長驅義大利海岸,非看到海,吹到風,玩到水不可,即使戴著口罩也願意。
於是來到了義大利地中海沿岸天天出太陽,天天有海看的Alassio。這裡像個世外桃源,海攤酒吧餐廳到處是人,除在室內戴口罩外,太陽下戴太陽眼鏡的人比戴口罩的人多,整個城鎮雖到處貼著防疫守則標語,但等同海報,看看就好。 好像海風把病毒吹得遠遠的,人們之間沒有Covid,相互擁抱親嘴,不想多提多想這一年多來抗疫生活的鬱悶。在此,即使只是短短假期,但一家人願意冒險群聚享受暑夏海灘時光的La dolce vita 生活的甜蜜: 早餐--海灘和小孩玩沙--中餐--午睡--海灘散步曬皮膚--梳洗更衣--雞尾酒--晚餐--女購物男抽雪茄看美女遊街,Covid? 明日再說。
這種氛圍瀰漫整個城市,我心情似乎也鬆懈下來,跟著閉眼躺在沙灘的長椅上,無事看浮雲,讓熱度滿滿的海風帶著輕沙海鹽吹走我這一年來的疫情緊繃心情,邊休息邊做天然療法,雖短短十天也感覺真正過了個好暑假。
La dolce vita

參考資料:
--https://www.francemusique.fr/emissions/le-matin-des-musiciens/debussy-children-s-corner-25499
--https://youtu.be/xqfxpjpeASk

avatar-img
70會員
53內容數
Léman /蕾夢,通稱為Lake Leman; Lake Geneva/萊芒湖;日內瓦湖, 是瑞士最大湖,也是我生活的場景。久居此地,隨筆記下了不少本地人生活寫照和歷史人文軼事,想藉由此平台與讀者分享切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如意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七月初,熱烈期待的暑假終於啟動,歐洲鬆綁了防疫機制,餐飲娛樂業接續全面開放,國界鬆關;雖然仍有不少限制且各地不同調,隨時更新,但可以出遊的感覺真好。不少人為保險起見,仍選擇國內或止於歐陸旅行;只怕萬一回國需居家隔離十天的政策又回復,就不乏算。一位朋友的親戚去非洲旅行,回程前被測出陽性而無
在沒有成藥或疫苗時,如何自主防疫?如何能開心坦然面對不測呢? 不妨試試九百多年前的聖賀德佳修女傳授給我們的這個小撇步: 自製Biscuits de la Joie歡樂餅乾!上帝用泥土造人,取自大地原有的資源來做一個最安全又療癒的身心靈糧食,不但能溫性修復身體,還能增強抵抗力。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全面數位化的紀元,人類神通廣大,不但能同步生活在多層面上,而且能身兼不同角色遊走於虛擬與實境之中。網上人生如戲,自己當影武者,讓avatar在網上當代言;又能複製生命又可變樣重生,自己成了變形記的主編。 2.0 版的水仙在網絡世界的溫床裡重生,遍地開花。
在這花花世界中,最有名的莫過於水仙納西斯Narcisse,春花之冠,花容花性如人,見證了花美男納西斯短暫又悲劇性的一生: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這朵納西斯來自古希臘時期愛琴海島嶼群的沼澤區,原本其前生就注定英年早逝,默然變成花。然而時至羅馬時期,水仙遇到了救贖....
這篇古老的佛教祈禱文,歷經了一千五百年的歲月後,由一個猶太裔女子將其巴利文佛誦翻譯成法文,交給了一個歐洲天主教女子譜成曲,發表到巴黎音樂廳演出;近百後經由網絡傳到筆者,然後筆者隨興尋找到中英文譯本,再分享給有緣讀者。如此這般銜接,連成了的一串念珠,像散播善念的種籽,也許會在大宇宙中成就一段小小福緣。
想像著這隔離生活中的家,不是囚牢,而是一個島嶼,在有限居住空間外,有無限延伸的天空和取之不盡的海洋....心裡就舒坦多了。 生命,用心一刻就獲得一刻 ,一步一腳印;累積美好的片刻組合出個人的歲月物語。這一年可以是一個美麗的休止符或糟蹋掉的空白,決定權在自己。
七月初,熱烈期待的暑假終於啟動,歐洲鬆綁了防疫機制,餐飲娛樂業接續全面開放,國界鬆關;雖然仍有不少限制且各地不同調,隨時更新,但可以出遊的感覺真好。不少人為保險起見,仍選擇國內或止於歐陸旅行;只怕萬一回國需居家隔離十天的政策又回復,就不乏算。一位朋友的親戚去非洲旅行,回程前被測出陽性而無
在沒有成藥或疫苗時,如何自主防疫?如何能開心坦然面對不測呢? 不妨試試九百多年前的聖賀德佳修女傳授給我們的這個小撇步: 自製Biscuits de la Joie歡樂餅乾!上帝用泥土造人,取自大地原有的資源來做一個最安全又療癒的身心靈糧食,不但能溫性修復身體,還能增強抵抗力。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全面數位化的紀元,人類神通廣大,不但能同步生活在多層面上,而且能身兼不同角色遊走於虛擬與實境之中。網上人生如戲,自己當影武者,讓avatar在網上當代言;又能複製生命又可變樣重生,自己成了變形記的主編。 2.0 版的水仙在網絡世界的溫床裡重生,遍地開花。
在這花花世界中,最有名的莫過於水仙納西斯Narcisse,春花之冠,花容花性如人,見證了花美男納西斯短暫又悲劇性的一生: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這朵納西斯來自古希臘時期愛琴海島嶼群的沼澤區,原本其前生就注定英年早逝,默然變成花。然而時至羅馬時期,水仙遇到了救贖....
這篇古老的佛教祈禱文,歷經了一千五百年的歲月後,由一個猶太裔女子將其巴利文佛誦翻譯成法文,交給了一個歐洲天主教女子譜成曲,發表到巴黎音樂廳演出;近百後經由網絡傳到筆者,然後筆者隨興尋找到中英文譯本,再分享給有緣讀者。如此這般銜接,連成了的一串念珠,像散播善念的種籽,也許會在大宇宙中成就一段小小福緣。
想像著這隔離生活中的家,不是囚牢,而是一個島嶼,在有限居住空間外,有無限延伸的天空和取之不盡的海洋....心裡就舒坦多了。 生命,用心一刻就獲得一刻 ,一步一腳印;累積美好的片刻組合出個人的歲月物語。這一年可以是一個美麗的休止符或糟蹋掉的空白,決定權在自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如果你此時此刻正在樂之窩裡喝咖啡,那這個時刻你正在聽的音樂便是德布西的「孩子的天地」。這一組作品總共六首,我將會分兩個篇章來介紹它,以及德布西的感情世界。 - 作品創作於1906-1908,大約是台灣的日治時期初期,寫給他與第二任妻子的女兒「秀秀(原名Claude Emma
Thumbnail
藝術家二創,用名曲配上名電影片段,我是三創,再創作出一個近似原電影劇情的一頁過小說。電影「冬天的故事 Conte d'hiver」片段, 古典 - 莫札特的已知版本:降 B 大調第 26 號小提琴奏鳴曲,KV 378
Thumbnail
某年仲夏,挽著妳的手,在柔柔的沙灘上輕踏著雪白的浪花。碎浪一波一波的打上來,在妳輕快腳步的敲擊下,演奏出一首滿懷青春氣息的樂韻。夕陽的餘輝映照在妳的臉上,本來已經俏麗動人的妳,散發出一陣扣人心弦的溫暖。那天我們沒有說著什麼,只是無聲彷有聲,幸福已洋溢在我們的淺笑上……
《在夏日的西子灣 (In the Summer at Sizih Bay)》 單曲 根據「青春·記憶·西子灣」(一)逆境中的青春燃燈 一文創作
Thumbnail
昨日從陽台向外拍了一張相片,午後接近黃昏的陽光。 腦中閃現一段德布西的音樂片段。是那種特別的黃顔色光,無端興發起想找那一段自己都記憶不清的旋律。找了很久都找不着。我後來終於找到,而且是很棒的版本。
Thumbnail
一個農家年青人愛上彈琴技巧高超、音樂世家的小姐,他沒有彈琴天份,卻不知道自己是編曲天才,一位中年鋼琴家同情他的單戀之情,答應在鋼琴方面指導他。
Thumbnail
在那個悠長的夏日午後,西子灣不經意地展開它的美,如同一幅精緻的水彩畫卷,在時間的流轉中靜靜地散發著海的氣息。沙灘上,那金黃色的細沙,宛如上帝不經意灑落的金粉,輕柔而溫暖,像極了母親的手掌,溫柔地撫摸著每一個踏上它的旅人。 海浪,那永恆的詩人,一次又一次地用自己的節奏吻著沙灘,每一次輕拍都是大海
Thumbnail
一個農家年青人愛上彈琴技巧高超、音樂世家的小姐,他沒有彈琴天份,卻不知道自己是編曲天才,一位中年鋼琴家同情他的單戀之情,答應在鋼琴方面指導他。
Thumbnail
街頭小提琴演奏。 封面圖由Gerd Altmann在Pixabay上發布
Thumbnail
如果你此時此刻正在樂之窩裡喝咖啡,那這個時刻你正在聽的音樂便是德布西的「孩子的天地」。這一組作品總共六首,我將會分兩個篇章來介紹它,以及德布西的感情世界。 - 作品創作於1906-1908,大約是台灣的日治時期初期,寫給他與第二任妻子的女兒「秀秀(原名Claude Emma
Thumbnail
藝術家二創,用名曲配上名電影片段,我是三創,再創作出一個近似原電影劇情的一頁過小說。電影「冬天的故事 Conte d'hiver」片段, 古典 - 莫札特的已知版本:降 B 大調第 26 號小提琴奏鳴曲,KV 378
Thumbnail
某年仲夏,挽著妳的手,在柔柔的沙灘上輕踏著雪白的浪花。碎浪一波一波的打上來,在妳輕快腳步的敲擊下,演奏出一首滿懷青春氣息的樂韻。夕陽的餘輝映照在妳的臉上,本來已經俏麗動人的妳,散發出一陣扣人心弦的溫暖。那天我們沒有說著什麼,只是無聲彷有聲,幸福已洋溢在我們的淺笑上……
《在夏日的西子灣 (In the Summer at Sizih Bay)》 單曲 根據「青春·記憶·西子灣」(一)逆境中的青春燃燈 一文創作
Thumbnail
昨日從陽台向外拍了一張相片,午後接近黃昏的陽光。 腦中閃現一段德布西的音樂片段。是那種特別的黃顔色光,無端興發起想找那一段自己都記憶不清的旋律。找了很久都找不着。我後來終於找到,而且是很棒的版本。
Thumbnail
一個農家年青人愛上彈琴技巧高超、音樂世家的小姐,他沒有彈琴天份,卻不知道自己是編曲天才,一位中年鋼琴家同情他的單戀之情,答應在鋼琴方面指導他。
Thumbnail
在那個悠長的夏日午後,西子灣不經意地展開它的美,如同一幅精緻的水彩畫卷,在時間的流轉中靜靜地散發著海的氣息。沙灘上,那金黃色的細沙,宛如上帝不經意灑落的金粉,輕柔而溫暖,像極了母親的手掌,溫柔地撫摸著每一個踏上它的旅人。 海浪,那永恆的詩人,一次又一次地用自己的節奏吻著沙灘,每一次輕拍都是大海
Thumbnail
一個農家年青人愛上彈琴技巧高超、音樂世家的小姐,他沒有彈琴天份,卻不知道自己是編曲天才,一位中年鋼琴家同情他的單戀之情,答應在鋼琴方面指導他。
Thumbnail
街頭小提琴演奏。 封面圖由Gerd Altmann在Pixabay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