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那要閒聊什麼才符合天篷人的胃口?天篷人對社會底層的田野調查沒有興趣,我必須說出更高端權貴的逸事祕聞,才能切中他們的關懷。
於是,我說起高中畢業那一年最五味雜陳的陪榜經驗,是和馬英九的女兒一起上台領了個「特殊市長獎」……
2004年我就讀高中三年級,恰逢北一女中創校一百周年,時任台北市長的馬英九正值政治聲望的高峰,所到之處伴隨粉絲尖叫、爭相求合影握手,媒體大篇幅報導過他的次女馬元中國中畢業時從爸爸手中接過市長獎,三年過去,眾人期待重現「市長爸爸頒獎給市長獎女兒」的場面,似乎也不足為奇。(2004年的
媒體紀錄)
120分的八卦:見證因人設事的歷史現場
那些年,我們一起得的特殊市長獎
在我那一屆之前,北一女中畢業典禮頒發的市長、議長、局長獎等等是依照學業成績排序,加上典禮時間有限,能夠上台領獎的畢業生都是在班上名列前茅。班排名早已是公開資訊,沒有變更的空間,但不能變更可以創新,於是蹦出了新名目「特殊市長獎」,反正外界無暇去研究一間高中的獎項如何演進。
但若只有馬元中一個人上台領獎,豈不直接暴露這橋段是因人設事?於是當年特殊市長獎的遴選辦法,是各班導師推薦一名在班上有特殊表現或貢獻的學生上台領獎,並不像現在的「第二類市長獎」,由遴選委員會從各方推薦中遴選出八人獲獎。我無法還原當年的特殊市長獎是哪幾股勢力的倡議發想抬轎執行,無論如何,這一切決策並沒有納入學生的意志。
目睹班導師在講台上公開闡述他決定頒這個獎給我,是因為我代表班級參加國畫比賽獲獎,在畢業後仍要參加指定科目考試拚大學的情況下,擔任班級的畢業代表去開各種籌備會議、製作畢業紀念冊等等,班導師情詞懇切、把學生的日常表現全看在眼裡,令我稍稍疏通內心的堵塞,放學回家跟家人提及此事,家人早知我的課業差強人意,竟然可以矇到被市長頒獎,大驚反問:「你們學校居然搞通通有獎這一套?!」
事實上並沒有通通有獎,但我還是感到羞辱感直衝腦門,一秒打醒我得這個獎的本質不是榮光是「沾光」。
走過尷尬只有各人自知的彩排流程,到了同年的六月四日,在印度風主題「阿綠安人」的畢業典禮上,一群記者圍著馬元中問她得獎有什麼感覺?她不回應也不受訪,有媒體評論她表現得嚴肅冷淡,但我每次想起這個段子,都覺得她的人品不錯。
必須聲明的是,我沒有和馬元中同班過,在校內沒有講過任何話,是一個「我認得出她,她認不出我,絲毫沒有交集」的狀態,面對大陣仗的媒體和閃個不停的鎂光燈,她既不能拆了這個台,也無法說出「得獎好開心謝謝大家」之類的場面話,那她能做的就只有「不說話」,無論誰拋給她什麼問題都徹底緘默,對能夠獨立思考的十七八歲青年而言,沉默地忍耐大人們自以為美好的安排,或許才是最難捱的。
我的故事說到這裡結束,菜餚美食都上桌了,天篷貴婦卻一丁點沒動,她直勾勾的眼神說明這則八卦「百分百超乎期待」,隨即她壓低聲音,告訴我她孩子的學校如何因人設事,為了幫某位權貴的小孩加分集體調整成績,財勢通天的家長們拉幫結派,過招起來加倍曲折離奇,我凝視著激動說個不停的貴婦,對味的八卦果然是打開人心與話匣子的金鑰匙。
當我意會到「那些年,我們一起得的特殊市長獎」的八卦力足有一百二十分,是學霸女王也聞風來點播這則令我五味雜陳的陪榜經驗,於是我又在不同場合講了幾遍,次數超過預期,索性把事情經過和心境一次寫個完整。
超級人生勝利組的話題、世界觀與社會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