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語言密林,回樹洞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長在打開的樹洞》Apyang Imiq程廷,九歌,2021
 我曾經想過Bhring,是風也是靈力,當一個人的bhring和你氣味相投,倆人聚合,Bhring是強大的颶風,什麼獵物都能輕易捲進槍口下。但如果Bhring不合,上山都會有危險。我們的Bhring曾經那麼契合,那麼有默契,如今什麼原因搗亂我們的風。
(原文發表於聯合報副刊:https://udn.com/news/story/12661/5786463。
 程廷寫散文的文字特殊氣味請一定要親讀,Open Book有數篇我與他交換日記,供參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4806)
 Tama父親。Bubu母親。Qnbabaw,疏苗,是從上往下抓取,像天擇的手取捨植株。Tutu hlama,竹筒與米糕,不盡然是給觀光客吃的竹筒飯──除了竹子,還要土地,更要對土地有記憶的人與身體:整地除草,等待竹子長回再砍,憑山林經驗在密林裡安排一條拖行竹材的路徑,而後才以竹節蓋屋,編織,作掃把。竹筒飯,只是土地眾多賦予的其中之一。
 一個詞彙點亮一片文化岩層,照見一處勞動的地圖,讀《我長在打開的樹洞》時,最吸引我的,是在嘴中反覆誦讀這些太魯閣族語時的明亮感。
 我們都明白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卻沒意識到語言與文化這同捆包般的族群生命經驗,常在轉譯時失落許多要素。〈下山的山蘇〉寫Sruhing是太魯閣族英勇的象徵、打牙祭的野菜,現已異化為經濟作物、都市人口中的山蘇,提及此詞彙只想到山產熱炒店、樹子、丁香魚、大火烹調,卻不知是支亞干地區太魯閣族眼中的山林印記。
 你的山蘇不等於我的Sruhing。人常以自我偏詮他者,詞語背後層疊的文化就在翻譯時碰碎。
 對作者Apyang Imiq程廷而言,這是一路拾回播種的語言種子,長出根系,抓住文化的土壤。務農不僅是身體上的,還是精神上、論述上的耕作。〈Biyi──彼憶〉寫Biyi(工寮)是務農養雞場所,也是家族社區的凝聚處,得勤於整理以免情誼被雜草吃掉;〈Sungut──樹豆〉寫部落裡繁盛的樹豆,是田地的邊界,傳統的菜肴,也是與平地人交流飲食的作物。
 充滿形象的具體詞語不勝枚舉,但讓我反覆咀嚼的是那些抽象而難以視現的字詞:Gaya規範也是禁忌、Bhring風也是靈力、Hagay指擁有兩種靈魂的人。字面翻譯實屬勉強,《我長在打開的樹洞》則給予故事,讓讀者深踏意義土壤,感受語境裡微妙的濕度溫度。
 同樣是散文作者,都描寫了家族。讀此書時,我恍然理解是現代化與個人化,讓自己得以抽離群體之外凝視親緣;然而在Apyang Imiq的書寫裡,血液自帶Gaya此關乎個人、人際、人神之間的群體規範,個人特質若與群體規範矛盾,確是難解哉問。我看見擁有兩種靈魂的作者在自我與群體間試圖平衡,從詞語梳理一條新路徑,讀者彷彿也能跟隨作者的文字穿越語言密林,回到初長成的樹洞裡:生理男性的Hagay不能碰女性的Ubung(織布機),否則會觸犯Gaya;但因為是Hagay而能扮演巫師與祖靈溝通,也許能替心愛的男子編織;且並不因為是Hagay就擾亂我與他者間Bhring的自然契合,人際的默契可以引起颶風,收獲更多獵物。
 默契、相愛、耕種、生活。在標籤與身分的更上游處,有著更貼近人的本質的事物:那裡是打開的樹洞,不拒誰於外。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5會員
70內容數
正職是家庭主婦,不專業書評,不專業作者。 座右銘是「喜歡吃白肉魚壽司的人,是謙虛的人」。 大家都愛紅肉魚,而我盡力嘗出白肉魚的花香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白肉魚壽司愛好者 的其他內容
《愛的藝術》埃里希.佛洛姆/著,梁永安/譯,木馬文化,2021 愛是每個人終極和真實的需要。這種需要的被遮蔽並不意味著它不存在。分析愛的本性正是要去發現愛在今天的普遍匱乏,是要批判應對此負責的社會條件。
《我討厭過的大人們》張亦絢,木馬,2020  我也曾是「大人渴求」世界給我們更高深莫測、更睥睨一切──我也曾是那種「歪七扭八的小孩」。我說「歪七扭八」時,是充滿柔情與痛楚的:我明白,我了解──就算「歪七扭八」,本來也有權好好長大。
《知影》孫梓評,九歌,2015  假裝自己是一個遠方的旅人,為了這美好的博物館而來,假裝我是一個被釀好的句子,寫進明信片之中……天色已墨,信步踅到老街,沿途都是慵懶走逛的人群。孩子們坐在石椅上,警告路人地上有不明髒穢物。風也微微,擦過了我的臉,成為裝飾音,並且彈奏著小鎮,最後,唱成了一守無名歌。
《心靈寫作》娜妲莉.高柏,心靈工坊,2016(30週年紀念版)  問題在於,我們以為我們活著;我們以為我們的言語字句是永恆堅實的,將永遠銘刻在我們身上。錯了,我們寫在當下,寫作只是那一瞬間的事。
《花都開好了》王盛弘,馬可孛羅,2017  我有虛榮感,我有得失心,我不掩飾,更不矯情虛榮與得失為罪惡,但我有更深的嚮往:那株自開自落的芙蓉花,不為誰而美麗。
《愛人蒸他的睡眠》陳顥仁,九歌,2021 ──睜開眼睛/感覺夜晚是白天的骨頭/醒來是/睡著的反鎖/翻一個身/我是/我是三月的固著 ──〈第二個晚上〉
《愛的藝術》埃里希.佛洛姆/著,梁永安/譯,木馬文化,2021 愛是每個人終極和真實的需要。這種需要的被遮蔽並不意味著它不存在。分析愛的本性正是要去發現愛在今天的普遍匱乏,是要批判應對此負責的社會條件。
《我討厭過的大人們》張亦絢,木馬,2020  我也曾是「大人渴求」世界給我們更高深莫測、更睥睨一切──我也曾是那種「歪七扭八的小孩」。我說「歪七扭八」時,是充滿柔情與痛楚的:我明白,我了解──就算「歪七扭八」,本來也有權好好長大。
《知影》孫梓評,九歌,2015  假裝自己是一個遠方的旅人,為了這美好的博物館而來,假裝我是一個被釀好的句子,寫進明信片之中……天色已墨,信步踅到老街,沿途都是慵懶走逛的人群。孩子們坐在石椅上,警告路人地上有不明髒穢物。風也微微,擦過了我的臉,成為裝飾音,並且彈奏著小鎮,最後,唱成了一守無名歌。
《心靈寫作》娜妲莉.高柏,心靈工坊,2016(30週年紀念版)  問題在於,我們以為我們活著;我們以為我們的言語字句是永恆堅實的,將永遠銘刻在我們身上。錯了,我們寫在當下,寫作只是那一瞬間的事。
《花都開好了》王盛弘,馬可孛羅,2017  我有虛榮感,我有得失心,我不掩飾,更不矯情虛榮與得失為罪惡,但我有更深的嚮往:那株自開自落的芙蓉花,不為誰而美麗。
《愛人蒸他的睡眠》陳顥仁,九歌,2021 ──睜開眼睛/感覺夜晚是白天的骨頭/醒來是/睡著的反鎖/翻一個身/我是/我是三月的固著 ──〈第二個晚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Embiyax su hug? (你好嗎?) 我是來自花蓮的太魯閣族,我是Putang Nuku。
Thumbnail
「骨笆」為太悟語翻譯而來,是指同個部落一起祭祀祖靈、議事的場所,近似雅人的村廟,一般是由板岩、頁岩和竹子構築。矮籬笆會先圍出一塊空地,再於中間偏後的位置上,岩石以形似蛇鱗排列的方式,一片片疊出小屋,內置壺甕與獸骨作為祭壇,平時則於外頭的廣場商討部落大事。
Thumbnail
回到山居經過松鶴部落,在這個充滿泰雅族文化和休閒產業的地方,發現小農市集,買了許多便宜的草花。回家享受整理花圃的過程,重拾了種花的樂趣,同時在心靈上得到了療癒。意外的種花日不僅享受了植栽的快樂,也為未來的文學創作播下了種子,期待能開出一片花海。
Thumbnail
原住民傳統祭儀、漢人文化、人類生活都包含著對世界的尊敬與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感動,雖然與自己關係依然淺薄,但在閱讀後情感能激起感謝與尊敬。 祖靈的女兒,那些成功背後的付出,傳統與現代社會的衝撞又該如何被解決?
Thumbnail
一路向上再向上,階梯過後進入岩石與樹根交錯的步道迷宮,在迷霧中找到了桃花源。不同族群、不同文化,卻都在同一塊土地上,背負著傳承的使命、守護著自然之母。
Thumbnail
常在山裡漫步,看著沿途風景裡也翻著自己往事,這樣的時候常翻到這些年和好朋友一起帶工作坊的種種,這些畫面一浮現,如晚餐時分廚房飄出的氣味,牽動著人的心頭與嘴角。   三十幾歲,我(錦敦)和哈克、祺堂相識不久,就開始一起創作,一起帶工作坊。特別是這十幾年來的四手聯談和三根棍子,都在我心
Thumbnail
人,存乎這個世界不過也是一名過客;當人身這個臭皮囊一旦在軀體抽離之時,還有什麼事物能一併帶走?財富?名譽?靈魂?掌聲…?前些日我到竹東拜訪了一位「阿廖」先生,他以一位客家人的身分畢生鑽研於原住民文化,最近他正著手撰寫泰雅族的族史。因為他的執著,幾十年來投入山區奉獻,曾經連續十天埋沒於山林,背包裡只準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Embiyax su hug? (你好嗎?) 我是來自花蓮的太魯閣族,我是Putang Nuku。
Thumbnail
「骨笆」為太悟語翻譯而來,是指同個部落一起祭祀祖靈、議事的場所,近似雅人的村廟,一般是由板岩、頁岩和竹子構築。矮籬笆會先圍出一塊空地,再於中間偏後的位置上,岩石以形似蛇鱗排列的方式,一片片疊出小屋,內置壺甕與獸骨作為祭壇,平時則於外頭的廣場商討部落大事。
Thumbnail
回到山居經過松鶴部落,在這個充滿泰雅族文化和休閒產業的地方,發現小農市集,買了許多便宜的草花。回家享受整理花圃的過程,重拾了種花的樂趣,同時在心靈上得到了療癒。意外的種花日不僅享受了植栽的快樂,也為未來的文學創作播下了種子,期待能開出一片花海。
Thumbnail
原住民傳統祭儀、漢人文化、人類生活都包含著對世界的尊敬與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感動,雖然與自己關係依然淺薄,但在閱讀後情感能激起感謝與尊敬。 祖靈的女兒,那些成功背後的付出,傳統與現代社會的衝撞又該如何被解決?
Thumbnail
一路向上再向上,階梯過後進入岩石與樹根交錯的步道迷宮,在迷霧中找到了桃花源。不同族群、不同文化,卻都在同一塊土地上,背負著傳承的使命、守護著自然之母。
Thumbnail
常在山裡漫步,看著沿途風景裡也翻著自己往事,這樣的時候常翻到這些年和好朋友一起帶工作坊的種種,這些畫面一浮現,如晚餐時分廚房飄出的氣味,牽動著人的心頭與嘴角。   三十幾歲,我(錦敦)和哈克、祺堂相識不久,就開始一起創作,一起帶工作坊。特別是這十幾年來的四手聯談和三根棍子,都在我心
Thumbnail
人,存乎這個世界不過也是一名過客;當人身這個臭皮囊一旦在軀體抽離之時,還有什麼事物能一併帶走?財富?名譽?靈魂?掌聲…?前些日我到竹東拜訪了一位「阿廖」先生,他以一位客家人的身分畢生鑽研於原住民文化,最近他正著手撰寫泰雅族的族史。因為他的執著,幾十年來投入山區奉獻,曾經連續十天埋沒於山林,背包裡只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