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7|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胃裡的鄉愁

記得第一次在異鄉落淚,是在寒冷的冬夜裡想起台灣的小籠包。
移居海外近十年,在生活逐漸穩定之下,無論是台灣美食網購,還是亞洲超市,我能負擔得起的食材選項越來越多了。幾年前離家不遠的地方開了新的鼎泰豐,雀躍的心情透露了我這些年對台灣食物的思念。前後光顧了餐廳無數次,餐點跟台灣一樣好吃,無論是鍋氣、湯頭、炒飯的香味都一如往昔。每每想念台灣美食,我都會去光顧鼎泰豐,來一輪身心靈的享受。 但是,總有一股淡淡的空虛總在酒足飯飽後沉澱在胃裡,好像哪裡出了問題。漸漸的,看著台灣美食的網購不斷出現,而我卻猶豫再三,無法下訂。
但怎麼會有問題?台灣人吃著道地的台灣菜,這不是我懷念的嗎?為什麼我的空虛與失落像是狂歡後殘羹剩飯上浮的油光般隱隱透露著寂寞?
我邊吃邊想著這個問題,在回憶裡翻找因美食而留下的幸福印記。
我的母親是緬甸華僑,早年來台灣讀書,未入學前去打工認識了父親後早早結了婚生下了我們。我還小的時候,最先聽懂的是中文,還有一點緬文跟雲南方言。我的飲食習慣自也是隨母親居多,吃的是雲緬式的家常菜。媽媽的料理精神是以雲南菜為底,緬甸菜為輔。常見的有番茄馬鈴薯、椒麻雞、酸辣清蒸魚、香菇雞湯、酸木瓜雞湯、香料蒸蛋、醃漬的辣茶葉涼拌、緬甸辣咖哩、醃製的香菇乾、臭蝦醬等等⋯上桌的菜經常是非酸即辣,而爸爸拿手的台式綠豆芋頭稀飯與鮮魚頭湯還有滷肉則是週末才有機會吃得到。 後來年歲稍長,去住校之後除了三餐在外,也經常流連於夜市,品嚐遍各式台灣小吃。從台南巷弄裡的老店銅板美食到夜市人氣攤販,見一攤吃一攤,只要有美食下肚,什麼課業的煩惱都能拋諸腦後。鹹酥雞宵夜配上趕不完的作業,是我學生時的寫照。
多年後移居海外,在我頭些年住的地方實在不容易買到亞洲食材,能買到醬油跟冷凍水餃已是萬幸,哪還有心思計較好壞呢!後來又搬了幾個地方,慢慢的選項越來越多,我也越是得寸進尺,開始計較著韓式醬油與日本醬油的差異了。我以為,用越好、越地道的食材與調味料做出來的料理,就能撫平我因離鄉背井而輾轉難眠搓揉出的人生皺摺。可是我卻在吃完鼎泰豐餐點後盯著空盤子,徬然無措。
我剝著我的過去,像是剝洋蔥那般仔仔細細,就算回憶刺痛了我的眼睛,我仍緩慢的一層層的剖著,自己。
然後我看見母親的廚房。想著那個難以言喻的女人,記得那難以形容的香氣。
我看了許多台灣菜食譜,試著做出一道能填滿鄉愁的料理,可是啊!母親的菜,是沒有食譜的。她那不純粹的、緬式或雲南式或著因受台式影響的料理,鋪滿了我的兒時記憶。母親的菜沒有餐廳能做得出、沒有食譜能讀,一切都無法紀錄、難以言傳。
我最終還是摟著被子,矇著眼大哭。不知是哭那我做不出的味道,還是因為原來我在臺式小吃的溫柔鄉裡,忘記自己其實是台灣人的魂,緬甸人的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