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6|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本地分中 意地 第二(之一) P.16

什麼是造成事物或狀態的死亡?因為壽量用盡而導致,這又區分為三:
壽盡-
「猶如」-這就好像有人隨著五感感累積生命經歷的計量容器空間已滿已盡,稱為「時死」。
福盡-
概念是-所有經由需索而得供給滿足的生存資源,不論來自何方,便歸於「福」。 這種死亡是由於生存物資的匱缺。
不避不平等-
因為不刻意規避或推估⋯不平等是什麼呢?我認為是機率,因為不規避有可能導致死亡機率,開開玩笑是「因愚蠢而死」,不開玩笑正是極端傾向「即時行樂」者的死亡,非時非量行非梵行。此名非時死。
什麼滅絕善的意念?
譬如某人臨終之際,回想起從前所習的一切導人向善的法則,或由他者令他想起,這就是善能留駐於心的因緣,那時所信的善法在心中彰顯,於是過往習得善法就能夠引導至當下的意念。如果再依理性縝心思慮時,這個由過往的善法所引導的向善意願就被捨棄,唯留無記心-他的心念中,只能見無記法構成的無情世界。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那個時候沒有觸媒激發他想起過往曾習得的善法來引導此當下的意念。
什麼滅絕不善的意念?
譬如某人臨終之際,回想起從前所習的一切導人向惡的法則,或由他者令他想起,他處於那時所有貪瞋等不善法彰顯於當下之心,乃至於以當下面臨死亡的此刻推想,如前善法同理。又臨終時懷著善心死時安樂、無受無極之苦逼迫,懷著惡心死時苦惱,臨終時受極重苦迫身。又懷著善心死者面貌從容,懷不善心死者反之⋯⋯其實「亂」在此處會意容易,很難言詮。
所以他這裡的邏輯很妙,他認為要一個人能夠存有善意、引導善的行動去實踐這個意念,首先在於他的意念中,過往於經驗中習得、悟得、證得的那些導人向善的法則要有一個途徑能與此時此刻產生關連。這裡有個時空的隔閡要先能打開互通,過往習得的這些善法才能進到他此刻的意念中來,作為引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