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分中 意地 第二(之一) P.11

本地分中 意地 第二(之一) P.1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顛倒

云何審慮所緣-我們是怎麼樣思及、詮解導致某一結果的種種因果、因緣途徑?


這個理論中區分四種所緣-

如理所引-主體認知這類因果關係是為理性所引導的⋯⋯所以很順,但我發現論者欲指的「如理所引」並不是這個意思。有時理所當然你很容易跟著字義輕率地取得一個與原意根本無關,但看起來十分合理的詮釋。

所以什麼意思呢-「謂不增益非真實有」,我個人認為這個句子中間應該加個頓號,也就是-「不增益、非真實有」指出這類因果關係的兩種特質-一是「不增益」的實有,另一是「非真」的實有。這裡所區分的不是探求真實的路徑,而是歸納真假的原則。如一事態由因至果,你想像一個人站在那裡取得一個結果,然後回頭審視、整理這一段因緣,探問「何至於此」,他從頭至尾會把它串成一連串歷時空的因果關係,以及在這段關係中所有曾產生過的影響,無論是阻力或是助力。這就是「如理所引」。那麼這看似理性、客觀的檢視過程為什麼會具有「不增益」與「非真」的特質,其實就很容易理解了。其一,你無論以什麼角度去詮釋,所取得的詮釋圓滿或不圓滿,這個認知中的真實和詮釋方法,都不會對這段因緣的本質產生任何影響,這一段因緣也不會因為其人的詮釋角度而產生任何改變。這就是「不增益」。其次,其人依理所認知的真實並非客觀實存,而是其人詮釋過後取得的合理說法,這就是「非真」。

我覺得「非真」這個特質,對於現代史學是個夢魘似的緊箍咒,相對立義思維入思想慣性的結果,真正的歷史真實只存在於事件發生的當下,之後就像廣告裡被碰得粉碎的蟠龍花瓶。一場抗日戰爭歷時八年,每一個人經歷的和記憶的嚴格來說都不是全然相同的旅程,包括於彼時巢湖任保長的郭家養的那條狗所經歷的,也是那裡面一小片註定永遠遺失的碎片。集合所有的碎片,也拼湊不出那場戰爭的「真實」,我們所知道的真實,一源於當下,之後轉入記憶,因補償記憶的缺失而轉入紀錄。在這過程中,大量的碎片消失無蹤,這就是我們得以據理性以闡述或分析、詮釋的「部份真實」。

所以,論者歸納出來這個「非真」,不等於「假」,而是片面。




avatar-img
胡兒的沙龍
10會員
327內容數
自2020年初,我們被動地進入了一場漫長的生存戰疫,面對的,本是看不見的天敵,然因緣所會,人事交織,各有所私,天災,便有了人禍的特質,於大事件中的個人,所有無力、未知、種種驅力趨生避死,感蕩心靈,故有此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胡兒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唯此 」指相對於「多曾習力最強者」的「其餘皆忘者」,無論自憶或他令憶者,最終的意識中只剩下這些他平時最眷戀的人事物。
我感興趣的就是理性的認識論這些,而對於信仰⋯⋯我還是要根據理性的認識論,例如說某人欲信仰「無我」、「空性」,那麼他是不是要先知道個理性方法、依一個客觀的角度去認識這個「我」、認識這個「性」,才能掌握如何超越自性的方法,使之「空無」? 所以,是不是先去讀「地論」是正確的?然後其人才能夠依對自性、對自我
這就是前述無記時的狀態,接下來的應該很容易理解了。
「唯此 」指相對於「多曾習力最強者」的「其餘皆忘者」,無論自憶或他令憶者,最終的意識中只剩下這些他平時最眷戀的人事物。
我感興趣的就是理性的認識論這些,而對於信仰⋯⋯我還是要根據理性的認識論,例如說某人欲信仰「無我」、「空性」,那麼他是不是要先知道個理性方法、依一個客觀的角度去認識這個「我」、認識這個「性」,才能掌握如何超越自性的方法,使之「空無」? 所以,是不是先去讀「地論」是正確的?然後其人才能夠依對自性、對自我
這就是前述無記時的狀態,接下來的應該很容易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