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格教育
土耳其東部山區一處偏遠的學校,師長靠著體罰管教學生,與外界隔離的學校儼然是個階級分明的小型社會,依靠繁複瑣碎的流程而運作——當你想完成一件事,你得先被一輪又一輪的重複所徒勞死(記得片中一再重複的無謂笑點嗎?)——除非你位高權重,那麼你偶爾可以跳過一些程序。
這套複雜而死板的秩序,在「意外」發生時顯得無用,而所有該負責任的人,都由於害怕失去既得利益或被上級責備而噤聲。最後當你發現,連保有善心的學童都成為體制的一份子時,那才真教人驚恐。
別以為體罰已經離台灣很遠,片中真正要命的是從上到下聯手催成的公務員心態。
海邊最後的夏天
菲律賓南方鄰海的小村落,因為風災與外界隔絕。這裡的居民以捕魚業維生,居民們總樂於分享收穫;這裡也沒有網路,不像在台灣網路已經是人權的一部分。
但是這樣的生活正在受到威脅,大型的商業漁船入侵附近的海域,村民們的收穫越來越少,無法維生的人只好到城市尋求發展。上一代的討海人還能在小村中自足自居;新生代的孩童們卻面臨一到中學年齡就必須前往城裡讀書的命運。
導演薇尼斯.阿田恩薩帶著攝影機進入這個村莊,紀錄的就是這樣一位準備離開的少年小瑞。導演曾說,她想像過小瑞在村莊中長大的樣子,直到得知小瑞將前往城市,她就停止想像他的未來了。
原來,小瑞的離開也預言著村莊一點一滴的衰敗,而村莊的未來又在哪裡呢?在這部滿溢著海浪聲音的紀錄片中,原來隨著浪潮帶走的是一個純真的世界,而電影焦急著想要保留一點什麼。
河流,奔跑著,倒映著
疫情籠罩下的中國武漢,導演朱聲仄帶著近乎冷漠的鏡頭,一一記錄下街頭的日常。沒有任何激情的表態,卻在一封封哀悼已逝亡者的信件依序出現時,讓影像搭配著文字,文字再滲透入影像,終於使得原先冷酷的影像有了一抹記憶中的溫暖。
節省是美德也是美學,導演不只在鏡頭,連聲音、畫面色彩都非常省,卻都是為了最後一顆鏡頭的飽滿所做的準備。
海邊的女人們
電影描述3名遠渡日本的越南移工艱苦的打工生活;核心事件則啟動於其中一名女子鳳發現自己懷孕了。
一名同伴力勸鳳拿掉孩子,那鳳自己的看法呢?她先是試圖打電話給孩子的父親卻得不到回應,好不容易拿到假健保卡去醫院看診,看見孩子的超音波圖像而感動不已,下一刻卻又接受拿掉孩子的安排。
是現實環境逼她低頭嗎?她為什麼不反抗?對於不得不拿掉孩子她作何感想?這些在電影中都不清不楚。
另外2名同伴的人設也有問題,一開始鳳的身體不適,她們擔心到不敢讓鳳一個人外出;發現鳳是懷孕後就突然變得不在意,放鳳一個人冒著被抓的風險外出拿假證件,導致彼此的關係就這樣莫名其妙僵掉了,看起來只是為了讓鳳陷入絕境所做的刻意設計。
因為在人性上失準,導致批判也失了力道。
引言
電影共分為三段。第一段開頭英浩跟著女友朱苑來到父親的診所前,要女友先到其他地方等他,兩人互動看起來頗為甜蜜。英浩進了診所,卻始終等不到父親來見他,表面上是父親正忙著幫病人看診,但我們卻看到父親即使空閒下來也只是躲回自己辦公室休息,直到最後我們才發現原來是父親要英浩回來見他的。而英浩呢?在等待父親的漫長時間中,卻也從沒想過要通知、去找女友一下。在這連鎖的等待線中,被等的人都表現得像是沒有人在等他,反應的是什麼?關係的疏離,抑或是對父親尊嚴的敬畏?
於是與女友和父親的互動都在這一段中缺席了,反而是英浩與在診所工作的阿姨間的關係成了這整段的軸心。
在後來的段落中,英浩與女友、父親,甚至診所阿姨間的關係又不斷演化著。我們原本以為的人際關係,在其他角色的介入下,又變得好像不是那麼一回事。電影以英浩為主體,輻射出他在親情、愛情、乃至韓國嚴格的階級劃分下不斷浮動的關係,像夢一樣難以掌握。
野馬分鬃
電影中最重要的一場戲是阿坤在課堂上擬音出野馬奔騰的腳步聲(他真的有才華),如果他的才華在電影中有發揮作用的話。
其他時間他在做什麼呢?花光錢買了輛二手越野吉普車,夢想到天寬地廣的內蒙古逍遙;跟一個只會說空話,拍片根本是為了把妹的導演工作;畢不了業,跟學弟妹一起修課;不斷辜負女友對他的體貼。
但電影從沒告訴我們阿坤有任何目標,他空有一身技術,卻沒想過拿來做點什麼。他看誰都不順眼,每次自己把自己搞砸。他唯一想要的就是去一趟內蒙古,好吧,他真的去了,也只是失望,覺得那不是真正的草原。所以我們看不出他渴望什麼,也看不見現實對他的箝制,當然也就不可能知道他為何迷惘、為什麼想要離開?
電影簡介上寫到,本片的故事是導演混沌大學生活中的一個小章節。我只想跟導演說,我真的不想看你生命中一段不知道在幹嘛的時光,誰管你多愛疊字,伊琳還一一零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