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永遠成為莎岡,忠於自己的活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等等,我不確定這個活動是「我變成某個人的一天」或是「我變成某個人的“某”一天」?我想變成法國作家弗朗索瓦絲·莎岡(Françoise Sagan),當然不要只有一天,她的人生好精彩,每一段都想體會。
但你看完這篇文章,可能會覺得我有說跟沒說一樣⋯⋯因為我要追隨莎岡,當然包括她的虛無主義。
我看到「成為你的一天」活動時腦中想到的就是莎岡,同時又覺得自己在那邊說想變成女作家也太做作了吧?不過下午看到 @職女 Jennifer 想變成吳爾芙 寫的恰恰好,我也勇敢做我自己,就是想成為一個出生富裕的女作家!

出名要趁早

說到莎岡,我總會覺得她是法國版的張愛玲,想到張愛玲說的那句「出名要趁早」,但我不想變成張愛玲,她似乎沒有達到莎岡那樣灑脫。兩人的生活軌跡是有那麼一點像,皆出生在中產階級,寫中產家庭的情感、都在很年輕時出名、都和年長自己許多的人談戀愛、也有過幾段精彩的戀愛故事,而晚年的莎岡過得似乎更慘淡。
18歲時利用一個暑假的時間完成了她的首部小說《日安憂鬱》(Bonjour tristess),講述一個阻止父親與情人結婚的少女。她的父親不讓她以真實的姓氏出書,於是為自己取筆名「莎岡」。
19歲時,《日安憂鬱》在法國出版,賣出五十萬本,並為她帶來法國文學評論大獎。她拿了這本書的稿費買了一輛Jaguar跑車,也開始了賭博的生活。關於莎岡在文學領域的成就不用說太多,不過就我認知《日安憂鬱》好像一直是華語讀者討論較多的一部作品。1954年書出版,1958年就被拍成電影,可想而知當時才20歲出頭的她是如何的處在顛峰,享受成名的滋味和財富。
By http://www.altair.co.uk/sgnfbt.JPG, Fair use, https://en.wikipedia.org/w/index.php?curid=19977278
腦洞一下:看一個有趣的東西,上圖是《日安憂鬱》英文初版的封面,我怎麼覺得有點像張愛玲。
我並不是要像莎岡一樣出名或是我很在意名利。嚮往的是她將「寫作」視為一個愛好,且能賴此維生。她中學時唸的是文學,但她的成績很差,最終也沒考上大學,可是這些不阻礙創作並很快就得到專家和市場的認可。
我16歲時也寫了一部小說得了青少年文學獎,但與寫作的緣分就到此為止。如果能在19歲時靠著寫作賺到一筆足夠買跑車的錢,那我應該會投資當時流行的基金,然後到處去旅行,放棄大學教育,畢竟已經有寫作的能力,好好當作家就好。

只想愛我自己和莎岡的閱讀

好多人在探討女性自覺時總會提起她,我覺得或許是她太知名且有獨特性。似乎身為一個喜愛文學又有點敏感自我的人,不能不讀莎崗但大部分的人真的禁得起她那種博弈的人生態度嗎?
我說想成為莎岡絕對不是在做「隨心所欲」的人設,只是當我從小的閱讀習慣與她相似之時——她愛卡繆和沙特——已經註定了我會過上一個不太傳統的生活。而且我人生進行到現在也無法回頭,只能選擇繼續按照自己喜歡的樣子活(就和我matters上的個人介紹一樣)。
自由是無法定義的
我和另一半馬歇爾的關係也是別人無法理解的,我們早就確立好要一輩子在一起,無關契約的約束只為了某些CCR法律問題不得不在他的國家簽約。我知道我跟他在一起是我想這麼做,不是我非愛他不可而是我不會愛他愛到撕心裂肺,我最愛的還是只有我自己。
跟他在一起,給我最大的好處即是自由。我可以選擇跟他住在一起或是不要住在一起,在他的大別墅裡我就是一個被允許只躺在沙發上追劇的太太,他會留給我一些生活上的開銷,不多不少但他從不會限制我的花費。

成為自己的形容詞:saganesque

想要當莎岡很大的原因是她追求自我的生活態度,你可以說她自私、虛無飄渺、不成熟、荒唐、叛逆⋯⋯法語裡面有個形容詞「saganesque(莎岡式)」就是在形容她。可見身為現代法國人應該都會讀過她的作品,才可能知道saganesque的意思。
我羨慕的不是大家都知道她,而是她把一個生活態度——即使不是大眾認可的那種——活得淋漓盡致,一直保持著初心(不是說反話)。
我從不把活着和對生活的期待混為一談。我對生命無所期待。我沒有預先想過要什麼。生活本身就夠激動人心的了。
莎岡出生在很富裕的家庭,年輕時的她不用為錢煩惱,年老時卻嚐到之前揮霍無度的苦頭。我是過三十歲還沒有存款的人,雖然以前薪水比起同齡人不少,但一直養成及時行樂的態度,活著也不想管這麼多,人終究只有一死,但我又剛好在二十五歲時遇到馬歇爾,至少我不會因為貧窮而死吧!
不可否認的是我少年時期讀了莎岡的書也多少染了一下她的生活、戀愛態度⋯⋯在淺移默化當中。之所以想成為莎岡也是因為我已經被saganesque影響了。
照這個邏輯,我不想改變自己的人生或體驗誰的一天,莎岡的同義詞就是「忠於自己的活」,因此也想不起第二個我想成為的人。

莎岡曾說

所有漂泊的人生都夢想着平靜、童年、杜鵑花,正如所有平靜的人生都幻想伏特加、樂隊和醉生夢死。
她還說過一句常被拜金女拿來用的名言,但別忘了她的Jaguar是自己買的,如果她能好好的控制花費和癮頭,她的收入是夠她揮霍的。
金錢未必能買到幸福,但我寧願在捷豹車里哭,也不願在公交車上哭
而你想選擇的是怎樣的人生?

如果命題是,「我變成莎岡的”某“一天」那我選擇莎岡得到「文評人獎」(Prix des Critiques)並拿到稿費的十九歲的某一天下午;如果命題是「我變成莎岡的一天」,我依然願意體驗她的每一段人生段落,我想寫出一本受到認可的小說、我想和不同類型、性別的人談戀愛、我想有屬於自己的財富,我甚至也不確定自己在她的環境下能夠克制對毒品或藥物的吸引⋯⋯也許我會死於病痛中,但至少留下了某些東西,還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形容詞。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02會員
231內容數
反意識形態的寫作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h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那時剛好讀了《便利店人間》和《變形的陶醉》,兩本書中的女主角都會讓我感覺到一種無法突破困境的壓迫感。 我們是否害怕自己與眾不同?或者我們的社會是否允許我們和別人不一樣?
《快樂的死》 (La mort heureuse) 是卡繆(Albert Camus)二十四歲時寫的一部小說,他寫這本書的時候還在阿爾及利亞的報社工作。這是本有濃厚哲學思考的書,大家應該還記得卡繆說過一句名言:「真正嚴肅的哲學議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殺。
寫完十本「為什麼要選這本書?」才發現這些書大多是對自我認同的懷疑或尋找,作者有在殖民地出生的被殖民者、殖民者的後代回到母國、受到迫害的民族,也有被視為外來政權的,還有一位君主⋯⋯不論作者的身分為何,都是在書寫他們自身的存在,我在閱讀時與之產生連結,所以這些書也成為了「我」。
生活在2021年的我們,若不是剛好遇到新冠病毒,確實很難理解飛行六小時、五千多公里的旅程是如何困難的不可行,導致海蓮二十年間竟無法順利抵達倫敦?
2004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在台灣出版,我正好當時迷上法國文學,看了第一次,那時我還未成年,有許多不明白的部分;十年後,台灣出版社發行了30週年紀念版,我又重溫了一次。
我很喜歡巴黎,但她基本上就不是個浪漫的城市 法國小說《在一起就好》(Ensemble, c’est tout)是少數我先看過電影,其後才讀的小說。買這本小說時,完全不知道我在十年前看過了電影——女主奧黛莉·朵杜的作品我幾乎都有看,大部分也沒有特別的印象。小說讀下去發現這故事怎麼有點deja vu
我那時剛好讀了《便利店人間》和《變形的陶醉》,兩本書中的女主角都會讓我感覺到一種無法突破困境的壓迫感。 我們是否害怕自己與眾不同?或者我們的社會是否允許我們和別人不一樣?
《快樂的死》 (La mort heureuse) 是卡繆(Albert Camus)二十四歲時寫的一部小說,他寫這本書的時候還在阿爾及利亞的報社工作。這是本有濃厚哲學思考的書,大家應該還記得卡繆說過一句名言:「真正嚴肅的哲學議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殺。
寫完十本「為什麼要選這本書?」才發現這些書大多是對自我認同的懷疑或尋找,作者有在殖民地出生的被殖民者、殖民者的後代回到母國、受到迫害的民族,也有被視為外來政權的,還有一位君主⋯⋯不論作者的身分為何,都是在書寫他們自身的存在,我在閱讀時與之產生連結,所以這些書也成為了「我」。
生活在2021年的我們,若不是剛好遇到新冠病毒,確實很難理解飛行六小時、五千多公里的旅程是如何困難的不可行,導致海蓮二十年間竟無法順利抵達倫敦?
2004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在台灣出版,我正好當時迷上法國文學,看了第一次,那時我還未成年,有許多不明白的部分;十年後,台灣出版社發行了30週年紀念版,我又重溫了一次。
我很喜歡巴黎,但她基本上就不是個浪漫的城市 法國小說《在一起就好》(Ensemble, c’est tout)是少數我先看過電影,其後才讀的小說。買這本小說時,完全不知道我在十年前看過了電影——女主奧黛莉·朵杜的作品我幾乎都有看,大部分也沒有特別的印象。小說讀下去發現這故事怎麼有點deja vu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或許現在的我們都很難想像,莎岡在18歲提筆寫下的《日安憂鬱》小說處女作,不僅讓她於文壇橫空出世,更拿版稅陸續買了好幾台跑車,喜於活在當下的莎岡,筆下的人物多半反映自己的價值觀,其不畏社會規範與率性而為的作風,雖為莎岡帶來許多批判與風波,但仍無損於讀者對其作品的高度評價。 《日安憂鬱》這部小
Thumbnail
從一個人關注與喜歡的東西,多少就能看出他想成為什麼模樣。
想紀錄寫寫東西,但沒想到居然部落格的名字這樣難想。本來想叫王阿姨的早餐店。但不想帶入自我,強調自我的那叫做網紅。 要寫東西就要把自我放的很後面。張愛玲不會出書叫:愛玲的約會日記,村上春樹也不會開部落格叫春樹愛亂講,沙士比亞的作品又不會是叫亞亞的文學劇作小天地 😂 這些才華洋溢的人,都不自戀。然
Thumbnail
(一)認識莎岡的最佳鎖鑰 臺灣文壇大師葉石濤〈吳濁流論〉曾對作家的處女作,提出以下的見解:「大凡從一個作家的處女作,能看得出來這作家的稟賦,潛藏的才華、風格、氣質等諸要素,並能預知這作家將走的路徑和命運,委實很少作家能完全擺脫處女作的束縛,跳出了它的限囿。……如欲解開一個作家作品的秘密,闡明他作品
Thumbnail
此篇文章描述作者回首高中時期,因憂鬱症困擾,經常缺席課堂,學業成績不佳。然而,背後是她努力面對種種困難,偽裝著笑容勉強度日。若看見她的努力和不懈奮鬥,或許會對她有更多的理解和原諒。這篇文章向高中時期的曉致敬,表達了對她的理解和支持。
Thumbnail
三位女主角在各自的生命中追尋著目標和意義,雖然她們是虛構的角色,演出的卻是真實的人生 — 關於時間、關於成長、關於選擇。張西溫柔地敘說著故事,撫慰著仍在生命之流中載浮載沉的我們:無論經歷了什麼、選擇了什麼,我們的人生,都沒有白費。
Thumbnail
18歲的張愛玲投稿了處女作〈天才夢〉,單從這篇文章就能看見她年紀輕輕展現驚人才華,除此之外,甚至神預言自己的未來,原來一篇短文就案情不單純。 張愛玲的天才夢成與夢碎,不脫「發揮優勢、接納自我」兩個老生常談,但要如何使這兩者成立,全都建立在對自我理解的通透。
Thumbnail
張愛玲,在現代中文文學圈子裏,是大名鼎鼎的存在,不過老安很俗,只喜歡看熱血澎湃的爽文,像張愛玲這種被傳揚到幾乎成為標桿的名作家,老安一直沒有動力去拿她的書本來看看,覺得看這種女性名著壓力很大。 不過世事難料,老安上週從圖書館漂書櫃上,拿到了一套兩冊「二魚出版社」出的《小說讀本》,書中收錄了
Thumbnail
我忽然驚覺『真正的認識自己』這個過程,是在『接受』自己,與『放下』過往前,不能缺少的一個過程。人還是要對自己有足夠的誠實的認識才能開啟自身的對話,才能知道那些是我們需要自我包容與自我接受的,而那些是我們可以保留的,那些是我們可以去除的。
Thumbnail
或許現在的我們都很難想像,莎岡在18歲提筆寫下的《日安憂鬱》小說處女作,不僅讓她於文壇橫空出世,更拿版稅陸續買了好幾台跑車,喜於活在當下的莎岡,筆下的人物多半反映自己的價值觀,其不畏社會規範與率性而為的作風,雖為莎岡帶來許多批判與風波,但仍無損於讀者對其作品的高度評價。 《日安憂鬱》這部小
Thumbnail
從一個人關注與喜歡的東西,多少就能看出他想成為什麼模樣。
想紀錄寫寫東西,但沒想到居然部落格的名字這樣難想。本來想叫王阿姨的早餐店。但不想帶入自我,強調自我的那叫做網紅。 要寫東西就要把自我放的很後面。張愛玲不會出書叫:愛玲的約會日記,村上春樹也不會開部落格叫春樹愛亂講,沙士比亞的作品又不會是叫亞亞的文學劇作小天地 😂 這些才華洋溢的人,都不自戀。然
Thumbnail
(一)認識莎岡的最佳鎖鑰 臺灣文壇大師葉石濤〈吳濁流論〉曾對作家的處女作,提出以下的見解:「大凡從一個作家的處女作,能看得出來這作家的稟賦,潛藏的才華、風格、氣質等諸要素,並能預知這作家將走的路徑和命運,委實很少作家能完全擺脫處女作的束縛,跳出了它的限囿。……如欲解開一個作家作品的秘密,闡明他作品
Thumbnail
此篇文章描述作者回首高中時期,因憂鬱症困擾,經常缺席課堂,學業成績不佳。然而,背後是她努力面對種種困難,偽裝著笑容勉強度日。若看見她的努力和不懈奮鬥,或許會對她有更多的理解和原諒。這篇文章向高中時期的曉致敬,表達了對她的理解和支持。
Thumbnail
三位女主角在各自的生命中追尋著目標和意義,雖然她們是虛構的角色,演出的卻是真實的人生 — 關於時間、關於成長、關於選擇。張西溫柔地敘說著故事,撫慰著仍在生命之流中載浮載沉的我們:無論經歷了什麼、選擇了什麼,我們的人生,都沒有白費。
Thumbnail
18歲的張愛玲投稿了處女作〈天才夢〉,單從這篇文章就能看見她年紀輕輕展現驚人才華,除此之外,甚至神預言自己的未來,原來一篇短文就案情不單純。 張愛玲的天才夢成與夢碎,不脫「發揮優勢、接納自我」兩個老生常談,但要如何使這兩者成立,全都建立在對自我理解的通透。
Thumbnail
張愛玲,在現代中文文學圈子裏,是大名鼎鼎的存在,不過老安很俗,只喜歡看熱血澎湃的爽文,像張愛玲這種被傳揚到幾乎成為標桿的名作家,老安一直沒有動力去拿她的書本來看看,覺得看這種女性名著壓力很大。 不過世事難料,老安上週從圖書館漂書櫃上,拿到了一套兩冊「二魚出版社」出的《小說讀本》,書中收錄了
Thumbnail
我忽然驚覺『真正的認識自己』這個過程,是在『接受』自己,與『放下』過往前,不能缺少的一個過程。人還是要對自己有足夠的誠實的認識才能開啟自身的對話,才能知道那些是我們需要自我包容與自我接受的,而那些是我們可以保留的,那些是我們可以去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