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2021.10.1)有一則關於蔣動在台中中央書局舉辦書法水墨展的專題報導,展出八件作品,其中一件是裡面「孤獨是和自己在一起」的書法,相當醒目。
教育百科指出:該詞出自<禮記。禮運>篇原文有"".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矜指喪妻,寡指喪夫,孤指幼而失親(百科的解釋是幼而無父,似乎不對)獨指老而無親人(百科的解釋是老而無子,似乎也不太對)。換言之,在古代,這兩個字似乎都是負面的。但依蔣動說法,則無負面意思,反而有正向意義,離開外界的枷鎖,和自己在一起。原來你可能重視社交或與外界的聯結,無暇照顧到自己的需求,也不了解自己,現在,則是和自己在一起。
<華人百科>中提到:「每個人的內心都是孤獨的,只不過大多時候我們不去想,或沒法去想。 」與蔣動意思差不多。換句話說,即使在喧嚣的人群中,即使是和親人或朋友在一起,偶而也會有不被理解的孤獨感,因為我們所思所想不可能和別人完全一樣,只是我們未深入去想為何會有不同?如何不同而已。<華人百科>解釋很多。但似乎連詞彙都未分清,例如原是談孤獨,卻又指謂到孤單以及寂寞。
人是群居動物,我們一直離不開人群,大家在一起,嘻嘻哈哈,沒事也不寂寞,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所提:
「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衆賓歡也。」 「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 」
指的就是大家從眾,應酬的狀況。
宋人趙師秀<約客>詩中的「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 」,說明:人有互動的需求。
至於陶淵明在<歸去來辭>中所說的:
「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遺。」 又說 「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 」
則是我只想和自己在一起。
和自己在一起時,也可以"靜聽風聲鳥鳴;笑看青山白雲。"
人生是不斷追求的過程,在孤獨時我們才能詮釋生命的意義,擬訂人生的方向和目標,既不隨波逐流,也不會人云亦云,在孤獨中怡然自得,自得其樂。也才有足夠的時間去舔舐傷口,重新振作。在孤獨中,我們才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讀風起雲湧般的人生內容,去詮釋人生歷程中的悲歡離合。
台灣社會長期以來在勉勵人用不斷苛責、勸誡自己的方式來面對逆境與苦難;再加上資本主義視人如物,必須物盡其用,因此人的情感往往被漠視,被隔離,使得大家都不太知道如何關懷自己?不太知道如何對自己慈悲?因此,靜下心來,和自己在一起,就顯得格外重要。你的情緒起起伏伏,不管是什麼樣的情緒,你都可以靜靜的看著它,和它在一起。
「孤獨是一顆值得理解的心靈尋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劇性的;無聊是一顆空虛的心靈尋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劇性的;寂寞是尋求普通人間溫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我最孤獨的時候就是無聊和寂寞過後無法排解才讓我感到孤獨! 」
這段話我最少看過五篇文章引用它。可見這幾個作者都對此段話有感覺,也認為這段話有價值,可是我看了幾遍想了解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卻還是看不大懂。我不知道這些作者為什麼只引用?為什麼不說一說他們從中得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
葉雯德;<「寂寞」的哲學:在孤獨個體的共同體中,孤寂是寂寞的解救之道>一文中,認為「現代社會的本性就在於社會分工的清晰和細緻,…使得個人成為了一個「游離」的原子;社會是孤獨個體的聚集… 」
分工使得每個人和人相處共處時,都只能拿出自己的一部分,例如你在辦公場所,你只是使用到你的專業而已,而這個專業只是你的一部分,又因為專業上不能有情緒表現-例如面對客戶不能生氣…,所以你不是完整的,…你是孤獨的。
TARINA CHOU( 2020/06/19)在「享受孤獨」的5句哲理語錄:一個人並不可怕,學會孤獨反而能活得更像自己!一文中提到他從《孤獨是一種狀態,寂寞是一種心情》書中節錄出5句孤獨語錄,讓孤獨成為妳的生命治癒力!
語錄1:「孤獨」與「孤單」是不同的
「孤獨」描述的是一個人獨處時,所感受到的平靜與自在;而「孤單」的意思則更近似於寂寞,代表著因落單而產生的悲傷情緒。
語錄2:越喜愛孤獨的人,越懂得如何與他人協調
透過獨處,遠離其他人的眼光後,我們能有更多時間好好認識自己,找出自己真正熱愛的是什麼,也發掘出自己的優點,活得更像自己後,自然也能 更容易地和他人協調溝通 !
語錄3:友多心煩,友少心安
語錄4:獨處時,人的感性是最為清澄透澈的
享受孤獨語錄5:「不想被討厭」的心情不宜過於強烈
為自己預留獨處時間的人,因為更了解自己,往往越不容易因他人的批評而動搖,想勇敢做自己,不如就從練習「孤獨」開始!
吳姵瑩 (2021) 哪種人最容易陷入孤獨感?心理師一篇文告訴你答案,原來跟朋友多寡沒有關係>中提到:「 也許現代人的孤獨感,正隱藏在許多派對的歡笑裡、美食與美圖的按讚數後, 多數人在乎的,已經不是我關懷我身旁的人,而是透過社群的連結,想要知道這個人混得好不好,以確保自己混得還不錯,或更甚的是希望別人知道自己混得好,以此獲取更多眼球與稱讚。」
「 不受孤獨困擾的人,通常對自己也有正向自我概念,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也可以去愛。 因此他們往往能「主動」給予關注,注意到他人的不一樣」
「 也許現在正是時候,去用心關懷身旁的人了。 」
Claudia Hammond(2018) BBC實驗發現的孤獨真相—五個讓人吃驚的結果
1. 年輕人比老年人更孤獨 2. 41%的人認為孤獨有積極作用 3. 孤獨的人社交技能並不差 4. 冬天不比其他季節孤獨 5. 常感孤獨的人更有同理心
Zyl(2021):<我該怎樣面對孤獨:談孤獨的科學、成因、測試及解決方法。>文中稱:「
根據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 ,孤獨可以被定義為:因為感覺自己好像獨自生活,因而帶來的痛苦與不適。…
那為甚麼我們會因為孤獨而感到痛苦呢?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人類天生就渴望親密感和友誼,所以當這份需求沒有被滿足的時候,自然就會帶來痛苦;認知心理學家則認為這本質上是期望的落差,如果我們理想中的社交關係不符現實時,失望感自然會油然而生;最後,根據存在心理學及人本心理學,孤獨是人類無可避免的痛苦,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是孤獨的存在也會幫助我們自我覺察和成長。
不管大家最認同的是哪個學說,它的共通點都是認為孤獨是一種痛苦的體驗 。」
而因為孤獨是一種痛苦的體驗,因此會造成許多身體或心理問題,例如:抑鬱症;社交焦慮症;藥物濫用;自我傷害;睡眠問題;犯罪行為等
多與人接觸 小心使用社交媒體 建立社交圈子 學習享受獨處 尋找專業協助
底下這支MV是鄧紫棋送給每一個曾感到孤獨的人。
《孤獨》 作曲:G.E.M.鄧紫棋 / Ludwig van Beethoven
作詞:G.E.M.鄧紫棋
又是另一個夜 雨飄的夜
在一條喧鬧後的街 我望著月亮
忘了是雨還是淚水突然滑過臉上
心喃喃自語 我卻又聽不見
白天 我總笑容滿面
為什麼每夜 我總輾轉難眠
自律和壓抑 到底如何分辨
說要做自己 卻不敢對自己正眼
原來孤獨 是燈光下 所有人都對我佩服
但月光下 卻一直害怕自己退步
你別停下 有個聲音催促
但這無盡的賽跑為何追逐
…………
(其餘部份請自行參閱網上)
總之,孤獨是單獨一人的狀況,是「和自己在一起」,然而和自己在一起,也許是怡然自得,也或許是惶惶不安,也因此而有兩種不同的解讀方式,趨其吉,避其害,也許我們也可以從孤獨中更加了解自己,更加樂於助人。
參考資料:
吳姵瑩 (2021) 哪種人最容易陷入孤獨感?心理師一篇文告訴你答案,原來跟朋友多寡沒有關係>。2021.10.3.摘自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3799331?page=2 (新新聞)
Claudia Hammond(2018) BBC實驗發現的孤獨真相—五個讓人吃驚的結果2021.10.3.摘自https://www.bbc.com/ukchina/trad/vert-fut-45930977
TARINA CHOU( 2020/06/19)在「享受孤獨」的5句哲理語錄:一個人並不可怕,學會孤獨反而能活得更像自己!2021.10.3.摘自 https://www.harpersbazaar.com/tw/culture/theatreandbooks/g32912905/5-quotes-about-loneliness/ (bazzar)
Zyl(2021):我該怎樣面對孤獨:談孤獨的科學、成因、測試及解決方法。2021.10.3.摘自https://fairiesheart.com/2021/07/05/%E6%88%91%E8%A9%B2%E6%80%8E%E6%A8%A3%E9%9D%A2%E5%B0%8D%E5%AD%A4%E7%8D%A8%EF%BC%9A%E8%AB%87%E5%AD%A4%E7%8D%A8%E7%9A%84%E7%A7%91%E5%AD%B8%E3%80%81%E6%88%90%E5%9B%A0%E3%80%81%E6%B8%AC%E8%A9%A6%E5%8F%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