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老師,你誤會了!好學生不是你教出來的,壞學生才是。學生成績好的原因?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前言

常聽到老師們在談論學生時會說
  • 某某學生很受教
  • 某某學生是我的得意門生
  • 某某學生很不上進
  • 某某學生沒有天份
聽到這些話真心讓人無言。
到底有什麼依據認為學生的好表現是因為老師教得好?
但面對那些表現不好的學生就認為是學生的資質不好,而不是老師教得不好?
老師,你誤會了!
不是因為你很會教才會有「好學生」
但因為你很不會教才會有「壞學生」

什麼是好學生?

這是個微妙的問題,可能對社會大眾來說是
  • 成績表現好
  • 聰明有天份
  • 很乖很聽話
然而,這些「優點」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的話可以解讀成
  • 成績表現好→是書呆子
  • 聰明有天份→很會考試
  • 很乖很聽話→沒有主見
這些不就是進了職場以後,老闆口中「只會唸書、有高文憑沒用、沒有獨立思考」的人嗎?
如果是這樣,這些在求學時期的好學生,真的是我們期待的好學生嗎?

什麼是壞學生?

以一般的邏輯思維,可能會是
  • 成績表現差
  • 沒天份又不努力
  • 調皮搗蛋
同樣也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
  • 成績表現差→是老師教得爛
  • 沒天份又不努力→是老師不會教
  • 調皮搗蛋→是老師上課很無趣
這樣講可能稍微偏頗,但我認為一個學生的在校表現不佳,老師要負起最大的責任。

學生成績好的原因?

一樣的上課時間、內容、形式,甚至是坐在同一間教室的學生,為什麼會有不一樣的學業成績表現?
或者是說,為什麼有些學生的成績就是比較好,有些學生的成績就是比較差?
不可否認,一定跟每個學生的理解程度有關,但理解程度又是受到什麼影響呢?

認知模式

一百種學生就有一百種教法,所謂的因材施教,就是在說明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是不一樣的,以現在的心理學發展對應上的名詞,我認為是「認知」。
認知:指通過形成概念、知覺、判斷或想像等心理活動來獲取知識的過程,即思維進行信息處理的心理功能。-維基百科
翻成白話就是,一個人「如何」從外界接收資訊,重點是接收的過程、方式(How)。
每個學生的接收方式都不同,有些人可能比較擅長用視覺圖形,有些人可能擅長用聽講的方式。
傳通學校教學的方式比較偏向聽講、研讀、書寫的方式,所以認知模式比較偏向這邊的人就會比較有優勢。
但如果有些學生比較擅長視覺圖形、工具操作、口語表達的話,這些優勢在以考試為重的學校就會一點都派不上用場。

家庭背景

富人小孩進台大的機率是窮人的6倍
這邊我指得不是家庭基因,而是「生活經驗
家庭的經濟狀況允許父母給小孩更多的經驗,例如:旅行、玩具、才藝班。
傳遞學科的知識表現方式都太過於抽象,離學生的生活都有一段距離,沒有學習動機或是興趣其實是很正常的。
而豐富的生活經驗能夠幫助到學生在面對學習課本內容時,可以將抽象的內容聯想到具體的經驗,例如:有去過歐美國家跟外國人互動過的孩子,會對於學好英文更有動力。
這篇文章整理了近年的統計數據,探討「家庭收入與孩子進入大學是否相關?」

教養態度

父母的教養態度給予小孩更多對世界探索的機會,例如:親子伴讀、親子共學、戶外活動、生活觀察。
擁有頂尖的教育資源不是良好學習環境的必要條件,畢竟市場上自稱是頂級教師的人很多,然而真正理解學生需求的少。
我的觀點是,只有父母才是真正全程陪伴孩子成長的人,也是最能夠成為孩子導師的角色。
其實「教育很花錢」是一個現代父母蠻大的迷思,可能是被坊間的才藝班補習班的學費給嚇到,其實生活即學習、家長即導師。
父母的教養態度才是決定孩子發展得關鍵因素,
也可以說,父母就是孩子成長的天花板。

老師的角色

既然學生的課業表現最主要是跟家長有關,那為什麼還要老師呢?
我給我自己的定位是,在我能夠施力的地方盡力。
相較家長,無論是從學理或是從教學經驗來看,對學生的認知模式我有更多的掌握。
這就是我能夠施力的地方,我盡可能地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適合的學習難度、擅長的學習型態。
我也同時會讓家長知道我在為學生做的學習設計,讓家長可以配合或是修正自己教養的方式。
至於我無法改變的部分,其實也無所謂。
畢竟這些也都是陪伴學生成長的重要歷程,
而我,只是陪學生走一段路。
    avatar-img
    4會員
    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商,是雙向選擇的結果。」 「任何一個商,都包含著嘗試,猜想,試錯,然後有一個明確的結果。」 這段來自吳伯凡老師《認知方法論》的話,深深引發了我對「研究與寫論文」的反思。 ▋好學生的盲點 學校體制下的「好學生」,在學習正確答案這件事上表現得無可挑剔。他們能解題,能
    Thumbnail
    大L老師,曾跟導生有衝突,心結難解,所以對全班學生做分類,定義"敵我",畫清界線,讓學生清楚明白,不要隨便越界。 ☙ ❦ ❧ 大M老師,好惡分明,對導生有好之,有惡之,多次私下對其他同仁透露對不喜歡的導生之厭惡。 ☙ ❦ ❧ 老師也是人,也有情緒,也有愛恨情仇,很人性,很正常。 學
    Thumbnail
    考試制度 考試制度的目的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但有時候我們可能過分強調分數和排名,忽視了學生真正的成長和學習。這種制度往往促使學生只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去背誦和應付考試,而忽略了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用處 現行的考試制度有時候更像是一個工廠生產線,將學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塑造成符合社會需求的
    看朋友分享有感,「好老師」與「好人老師」的差別。有些好人老師,對家長總是報喜不報憂,隱藏孩子真正的問題,高年級導師,如果接到這樣的孩子,除了要面對孩子未及時解決的問題,還得面對家長質疑:我的孩子為什麼以前不會這樣? 我們會在不同的情境下界定「好」:好老師、好學生、好客人、好投手……等,只要行為上符
    Thumbnail
    透過改變教育方式,從補習班老師轉變為家教老師的經驗。提供因材施教的方式,讓學生自發學習,並與家長協作,解決問題學生的困境。
    在強調「適性發展」的21世紀,每所學校應該也要有各自清晰的理念和教育方式,讓每個家庭可以經過討論後,挑選適合的學校就讀。而老師們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特長,應聘適合的學校。教育也應該適時引入市場機制,良性競爭才能激發出更多創新,以及更好的教學品質,讓學生和老師都可以有更多選擇。
    Thumbnail
    成績,似乎與臺灣的教育密不可分。時常把成績掛在嘴邊的父母、時常將成績作為評判標準的老師、時常將成績互相比較的同學隨處可見。 究竟成績要怎麼看待?在經過國中三年、高中半年多的洗禮後,這篇文章透露作者對成績及競爭的看法,讓人反思自己對成績的態度。
    Thumbnail
    「教育是學習的途徑,不是通往成功的輸送帶。」
    課程的評分方式並不是最重要的考量條件,課程內容、在教什麼才是,然而同學好似重視前者的比例大勝後者。
    Thumbnail
    幾年教書生涯,開過無數次訓導會議,我發現香港教師只用兩個角度評估學生——成績和操行。
    Thumbnail
    「商,是雙向選擇的結果。」 「任何一個商,都包含著嘗試,猜想,試錯,然後有一個明確的結果。」 這段來自吳伯凡老師《認知方法論》的話,深深引發了我對「研究與寫論文」的反思。 ▋好學生的盲點 學校體制下的「好學生」,在學習正確答案這件事上表現得無可挑剔。他們能解題,能
    Thumbnail
    大L老師,曾跟導生有衝突,心結難解,所以對全班學生做分類,定義"敵我",畫清界線,讓學生清楚明白,不要隨便越界。 ☙ ❦ ❧ 大M老師,好惡分明,對導生有好之,有惡之,多次私下對其他同仁透露對不喜歡的導生之厭惡。 ☙ ❦ ❧ 老師也是人,也有情緒,也有愛恨情仇,很人性,很正常。 學
    Thumbnail
    考試制度 考試制度的目的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但有時候我們可能過分強調分數和排名,忽視了學生真正的成長和學習。這種制度往往促使學生只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去背誦和應付考試,而忽略了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用處 現行的考試制度有時候更像是一個工廠生產線,將學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塑造成符合社會需求的
    看朋友分享有感,「好老師」與「好人老師」的差別。有些好人老師,對家長總是報喜不報憂,隱藏孩子真正的問題,高年級導師,如果接到這樣的孩子,除了要面對孩子未及時解決的問題,還得面對家長質疑:我的孩子為什麼以前不會這樣? 我們會在不同的情境下界定「好」:好老師、好學生、好客人、好投手……等,只要行為上符
    Thumbnail
    透過改變教育方式,從補習班老師轉變為家教老師的經驗。提供因材施教的方式,讓學生自發學習,並與家長協作,解決問題學生的困境。
    在強調「適性發展」的21世紀,每所學校應該也要有各自清晰的理念和教育方式,讓每個家庭可以經過討論後,挑選適合的學校就讀。而老師們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特長,應聘適合的學校。教育也應該適時引入市場機制,良性競爭才能激發出更多創新,以及更好的教學品質,讓學生和老師都可以有更多選擇。
    Thumbnail
    成績,似乎與臺灣的教育密不可分。時常把成績掛在嘴邊的父母、時常將成績作為評判標準的老師、時常將成績互相比較的同學隨處可見。 究竟成績要怎麼看待?在經過國中三年、高中半年多的洗禮後,這篇文章透露作者對成績及競爭的看法,讓人反思自己對成績的態度。
    Thumbnail
    「教育是學習的途徑,不是通往成功的輸送帶。」
    課程的評分方式並不是最重要的考量條件,課程內容、在教什麼才是,然而同學好似重視前者的比例大勝後者。
    Thumbnail
    幾年教書生涯,開過無數次訓導會議,我發現香港教師只用兩個角度評估學生——成績和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