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26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讀"抱願,不抱怨"(10.27)

    奉獻我們自己,利益成就他人

    隨緣順受(取自方格子)

    前言

    昨天提到:閱讀釋果東的《抱願,不抱怨》。釋果東曾任法鼓山的第二三四任方丈,此書是他學佛的心得。平平實實的把修行過程及修行期間的所思所感用樸實少文的文字書諸筆端。看其書,沒有佛法的精深廣博,只有平常人的誠懇叮嚀。心為之一靜。
    然後底下講的都是自己無意間見識聖嚴的淡然生死,以及到法鼓山參拜觀音時的震憾,對《抱願,不抱怨》一書反沒多少着墨。現在可以來談談該書了。

    果東法師
    果東法師在序中提到出家前他對「和合」就有深切的盼望,希望人和人相處都能和合;因此遇到不順心,不會和人起衝突,但心裡卻會有些嘀咕;看到別人相處有問題,心裡也會有些罣礙,希望自己有能力協助排解。學佛後,秉持師父教誨,發現消解煩惱,最好的方法就是奉獻利他,遇到不會或不懂的,就去學習請益。因此出家後所做的主要就是:學習與奉獻。接任方丈後,此一心念仍未曾改變。之所以出此書,也因出版社認為他具有「無我」、「和合」、「歡喜」的特質。
    聖嚴法師提倡「心靈環保」,果東法師說:
    我個人受用最深的是轉念,即『正面解讀,逆向思考』。如果待人處世之間,都能採取正向、積極的角度,從心出發,盡責盡分、奉獻利他,個人的煩惱即會減少,面對他人及環境的應對,就能增加一分和諧。從心出發,對自己盡責,所以不抱怨;從心出發,為他人奉獻,所以經常抱願。」(9頁)
    全書分三輯,輯一是學習的過程與成果,取名叫「和合歡喜心」;輯二輯講述追隨聖嚴法師的經過和所受到身教和說法,取名「師父和我們」;輯三是講演內容,取名「關懷在人間」。

    和合歡喜心
    和合歡喜心」是:在遇到困難,碰到挫折時,不要消極因應,以致受到悲苦情緒的影響;如果能正面解讀,逆向思考,想想發生這件事是要啟發我什麼?成就我什麼?可能一切也都因之而有了不同。也就是說,我們要放下過去,把握現在。情緒常隨外境而生,因而引起憂悲苦惱,調心之道在了解一切都是無常,好是暫時的,不好也是暫時的;好會過去,不好也會過去,不管好與不好,來時隨它來,去時任它去,心,自然就平和下來了。人人都會受情緒影響,但最少能做到把影響的時間縮短一點,一次縮短一點,就愈來愈不受情緒影響了。煩惱源自有我,有了「我」自然就有了「你」,就有了相互間的對立,縮小我,淡化我,看待任何事情,不比較,不計較,不評斷,不貼標,煩惱自然減少淡化。與人相處難免意見不同,用同理心,多關懷、傾聽、理解、包容,即令不同也能和睦相處。人離不開群體,每個人都希望能在團體中受人肯定,主動了解他人,關懷他人,放下個人,以團體為重,自然能受到尊重。
    「和合歡喜心」的第二部份是聖嚴在面對死亡時,所展現的大師風範。病危,仍堅持不換腎,仍盡心於各種法務-演講、開示、會議、接客,仍盡力於為常住和三寶奉獻。2007年底書法展開幕時,雖病重,仍坐著輪椅出席,並在致詞中安慰大家:「我不怕死、不等死、也不尋死,但隨時準備著死亡。在死亡前,只要還能奉獻,我一定奉獻。」,之後,並在遺言中矚咐「在我身後,不發訃聞、不傳供、不築墓、不建塔、不立碑、不豎像、勿檢堅固子。」對色身不執著,對身後事不著相。活得自在,病得健康,走得安詳,展現了宗教家的生命高度。令人不得不肅然起敬。

    奉獻利他,成就眾生(取自方格子)

    師父與我們
    輯二的「師父與我們」,主要在說果東法師的出家因緣和經過,以及對聖嚴法師開示和身教的體會和心得,例如「奉獻我們自己,利益成就他人。」就令他獲益良多,深有所感;又例如:「推動佛化臨終關懷與奠祭」;「推動心靈環保,改善社會風氣」,都源自於聖嚴法師的理念。

    關懷在人間
    輯三的「關懷在人間」,則主要是演講集,內容是:修行不一定要遠離塵世避居山林,只要不執著,不自我中心,當下即淨土,即使在紅塵中也能奉獻自己,成就他人。其中的遣詞用字相當通俗,而且活潑生動,例如:
    祝福大家:不計較,不比較,晚上就能好睡覺,天亮做事更有效,成就大家好歡笑!」(153頁)
    轉念,就能帶來正面的能量。難過的時候,告訴自己『難,過!』跨過難關,超越困境。難行的事情,勉勵自己『難,行!』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心念轉個彎,前景無限寬。」(190頁)
    我有十句話要與諸位共勉:『盡心盡力,隨緣努力。轉化壓力,成為助力。開發潛力,保持毅力。凝聚向心力,展現生命力。有願就有力,彼此共勉力。』」(195頁)

    結語

    整本書重復述說的是:
    轉念--一切從調整或改變自己的觀念和心態做起。
    正面解讀,逆向思考--不管橫逆或順境,都是為了啟發我們,成就我們的好事,例如遇到挫折,不必是抱怨和氣惱,如果因此因緣而自問:這是要教導我什麼?我能從中學到什麼?那麼你所得到的可能會超乎預料之外。原來的你除了抱怨,什麼也沒得到,但轉念一想,一切都將改觀。
    用發願來取代欲望--,欲望為的是自己,容易產生抱怨心理;發願則是為眾生,利他奉獻自然歡喜幸福。這也是書名為何叫:「抱願,不抱怨。」抱著利他奉獻的心願,自然不會經常患得患失而心生怨氣了。
    無意中借了此書,是因為封面嗎?是因為書名嗎?不論如何,借了就表示因緣具足,嗯,不管忙或閒,有時也應「慇勤自洗心」,誠如果東法師所叮矚的「轉念」…,只要是人,大概都免不了受到外境的影響,但卻可以不必陷溺在接踵而至的情緒中,轉個念,一切海濶天空…
    釋果東(2012):抱願,不抱怨。台北:有鹿文化。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