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30|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台灣人與神明的關係

這幾天因為選舉罷免事件,看到有政治人物或公眾人物到廟裡拜拜,求神問卜的樣子,讓我不禁回顧自己對台灣民間信仰的觀察。
認真說起來,台灣人與神明之間的關係,可能比西方宗教裡,人與神的關係還要來得平等。
台灣一般民間宗教都有一種對價關係,也就是:「祢若保佑我,幫我怎樣怎樣,我就來酬謝祢。」
這是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的「條件句」。
事成,就酬謝神明;沒有成,表示跟神明無緣,或是神明不需要這份酬禮,要你省下來。
不過上述講到的是比較一般的陽廟信仰。
陰廟的話,就要注意了。
一般判斷一間廟是否為陰廟,可從其名稱得知。
陰廟拜的是無主孤魂,常見名稱是「公」、「爺」,或是「媽」、「婆」。
通常去陰廟拜拜或求事,這種「對價關係」就比較強烈,且有其次序,即先「談條件」再辦事。
通常求事的語句邏輯會是:「我用某某東西來換,請祢幫我這個那個,好不?」
這樣求是比較安全。
但也曾發生過那種,要對方(供奉的陰神)開條件的求法,像是:「祢要什麼,才會幫我?」
這就很危險,要是祂要你的命怎辦?
之前就傳出,在鹽水的七歲姑娘廟,有人就這樣亂求,結果這人娶的老婆都掛掉的傳聞。
我猜,八成是這人用自己的婚姻來進行交換的結果。
不過,這樣的鄉野奇談,也顯現出台灣人在處理神與人之間的關係上,非常地有「人味」。
祢幫我,我謝祢。
祢挺我,我拜祢。
我都看不出誰尊誰貴了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