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這一生,你想留下什麼?:史丹佛的10堂領導課
原書:Leading Matters: Lessons from My Journey
作者:約翰·漢尼斯(John L. Hennessy)
評分:★★★★
原本單純看標題以為是史丹佛教授要去世之前的人生感觸,不過這樣猜某部分也沒有錯,作者是史丹佛教授,也是校長,但還未去世,只是想分享他這麼多年來所領悟的是領導能力。
作者漢尼斯開宗明義就說「領導沒有公式」,他分享十個他認為一個領導者要有這些能力與體悟。
第一、謙卑
強者也會變得脆弱,智者也會犯錯
作者認為成功大抵來自運氣,例如:好的出身,所以作者覺得這樣想了之後,就會了解「得知於人者他多」,故需要保持謙卑,除此之外,作者也認為「傲慢」容易使自己只看到自己的優勢,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忽視他人的長處,這樣的領導者並不了解領導的成功與否,不是取決於領導者的表現,而是取決於團隊的表現。領導不是指使部下做事,而是致力幫助部下做得更好。感覺這就是領導和管理的不同,但有時候真的很難拿捏這樣的差異。作者也提到每一位領導人都會犯錯,最好要勇於承認錯誤,再決定如何繼續前進。
第二、真誠與信賴
有為者亦若是
「真誠」和「信賴」這樣的字眼,很常會讓人誤以為領導就是要當一個言行一致的好人,但作者認為事實上不只是這個樣子,領導者對「好」的真誠:對人誠實、對目標堅持到底等等,其實是比較容易做到的。但是,領導者也需要對「壞」真誠:對壞消息,或是開除問題員工等,這種堅持,在執行的過程都是有心理壓力的,但這是身為領導人該扛的責任。
第三、領導就是服務
每前進一步,領導得負擔只會更加沉重,直到你發現無法獨自前行。
作者認為「領導就是服務」是最難學的一課,甚至有人永遠都學不會,因為領導人權力很大,薪資也最多,如果領導人不懂他的這個權力,是為服務自己所屬的組織而存在,這樣的領導人,會只著眼於自己的利益,而非所領導的社群或組織,造成失敗。
第四、同理心
要真正了解一個人,得從對方的觀點來看
必須有同理心,才能在理性與感性找到平衡點,但也不能讓自己的同理心被濫用,例如請其他團隊成員幫忙某個時常不把工作做好的人,這樣對其他團隊成員不公平,也會對團隊士氣造成傷害,這時候身為領導者要出來解決這種問題。同理心也要兼具洞察力,要了解現在技術進步快速,現在的工作會因為科技的進步而消失,造成有能力的人也會失業,這時候要了解他們真正的處境。另外,也說明領導者要有培養未來領導人的心。
第五、勇氣
比起害怕做錯事,敢做對的事需要更多的勇氣
作者認為「勇氣」和「勇敢」是不一樣的 ── 「勇氣」是持續不斷的,這項特質是果斷和道德方向的基石,相比之下,「勇敢」是經由事件激發出來的,願意在某個必須的時刻,承擔極大的風險。兩者都非「逞一時之勇」,但勇敢是短暫的,長期的人生還是要靠勇氣去決定採取正確的行動,作者分享支持他勇氣的四項中心思想:
- 牢記核心使命
- 勇於挺身而出
- 堅定自身立場
- 不要害怕冒險
第六、協力與團隊合作
團隊不該是領導人一聲令下才行動,而是跟領導人一起工作的。
作者認為高績效領導人需要知道如何參與團隊、還必須知道如何建立團隊,激勵團隊成員,以及營造出支持創造性思考的環境,激發團隊成員的爆發力,帶來卓越的結果。作者還跟大部分人認知不一樣,反倒覺得年輕人通常是貢獻最多的人。另外,作者也提到,一旦找到合適的下一個領導人,就要讓這個人大顯身手,不要因為害怕他犯錯而出手自己做,要讓下一個領導人從錯中學,才能進步。
第七、創新
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
作者因他剛好具有教授和創業人的經驗,對於學術界的東西轉到產業界成為新創公司很有經驗。他指出,學術界與商業界要共生,真正的力量在於想法與落實相互聯繫,我一直很認同這個觀點,無奈的是,十年前還是學生的我,在剛出社會時,完全感覺不到自己所學如何跟產業界接上手,說實在的都還是到工作上才開始學習,有時候覺得很可惜,年輕的時候應該更瞭解中間的GAP才是。另外作者也提到有些大學繪設下限制阻止新創事業,其實台灣也是,好像教授賺錢很十惡不赦,另外的盲點是產業的法規學術界都沒有去注意,可能發明看似很好的產品,但一進產業界完全不能用。
第八、終生學習
別人失敗的經驗,可以作為我們的前車之鑑
作者認為當上領導人,很難只專精於某個領域,會變成只能略有涉獵,但是因為是領導人,所以要追求新知,作者舉他為校長的例子,常常需要了解各系所的技術。作者最推薦「從別人的經驗學習」,而能達成這種辦法的辦法,就是得多閱讀。作者對於領導的想法,很多都是從過往的偉大領導人的傳記學來的 ── 接受失敗,為失敗負責,努力轉敗為勝。
第九、願景
夢想常常有自我實現的力量
作者認為想要激勵團隊,最好的方法就是要說出打動人心的願景,讓大家願意一起實現這個願景。除了激勵團隊,新創公司往往需要說服投資人,所以能說出一個讓人信服的願景,也是非常需要的能力。作者還認為,在任何專業領域到某種高度的時候,事實和數據扮演的角色越來越不重要,反而是要考慮事實的限制,以及如何突破這樣的限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十、遺澤
世人是否能記得我的貢獻根本無關緊要,重要的是我們能幫助多少人
作者認為,在職涯的早期,應該努力把工作做到最好,這時候太年輕,很難知道未來會出現什麼,要活在當下,一心一意做出有意義的貢獻。
總結來說,這本書很適合高階領導人閱讀與執行,也是初階領導人的學習方向,希望有機會多年後再回來看這篇心得,我會有更多不同的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