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獨火塘|綠色殖民主義和自殺性格的當代文明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歡迎回到原獨火塘。最近我們連續談論第二十六屆全球氣候變化大會,今天讓我們來看看薩米人對此有何話說。
今年的氣候變化大會將原住民排除在外,只有很少數人得其門而入,例如之前曾經報導過的查德原運者易布拉辛(Hinduo Oumarou Ibrahim)以森林復育學家及女權組織代表的身份與會演講。另一個例外就是來自北歐的薩米人(Saami)。芬蘭福音路德教會牧師瓦里亞卡(Mari Valjakka)以普世教協(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代表的身份與會,也算「順便」代表了普世教協的原住民族網路(Indigenous Peoples Network)。
瓦里亞卡牧師在會議上提出全球原住民族都關切的問題,並且名之為「綠色殖民主義」(green colonialism)。她指出目前薩米人所面對的困境,也就是之前為大家報導過,綠能轉換和原住民族生存權孰輕孰重的問題。當大家高呼轉向可再生能源,極地薩米人及他們的馴鹿就得貢獻土地,讓原本的凍原牧場轉變為風力農場,南美洲亞馬遜雨林居民則得承受水力發電的代價。
▼圖為巴西境內欣古河(Xingu River)上的貝羅蒙提大壩(Belo Monte Dam),2011 年起造,2016 年完工啟用,號稱巴西最龐大最昂貴的水壩,從規劃到建造都極具爭議性,去年甚至有報導指出,這水壩的發電能力似乎不如預期。
▼整個亞馬遜河流域水壩之多,令人咋舌。下圖為 2015 年《國家地理》雜誌一篇深入報導中所附圖表,藕色部分是原住民聚落,藍色方塊是已建成運轉中的水壩,黃色方塊是當時預計要興建的水壩,白色方塊是當時正在興建中的水壩。截斷雨林河流的水壩對環境(及雨林居民)造成重大影響,《國家地理》雜誌索性以〈亞馬遜水壩維持燈亮但傷及魚類和森林〉為題。
瓦里亞卡牧師所稱的「綠色殖民主義」並不是新鮮概念,而且這一點本身也不是新鮮概念。已故英國環境歷史學家格羅夫(Richard H. Grove)出版於 1995 年的《綠色帝國主義》(Green Imperialism)就詳細說明了這一點。格羅夫指出,大家理所當然的認為「人類活動導致環境劣化的認識直到最近才出現」(這裡所謂的最近是指 1980-90 年代),事實上「人類破壞環境」的批評之聲早在工業革命的高峰就已浮現。在歐洲文明的範圍內,類似的思維和批評甚至可以上溯古希臘時代。
許多人可能從沒想過這個問題,對於格羅夫的論點感到新鮮,但從原住民的角度來看卻再自然不過——文明和自然恆常處在競爭狀態,原住民的生存方式雖然也和自然競爭,但競爭被層層規範與儀式限制在一定的範圍內,不會像癌細胞蔓延不受控制。文明社會,尤其我們現在身處的這個全球化的文明社會,是以追求成長和富裕繁榮為基調的社會,這就將人類置於一個與大自然作對的危險處境。
現在大家好談人為引發的氣候變遷將導致全球災難,許多人深信這意味著人類正在毀滅地球。但這種觀點或許也不無自大自誇之處。紀錄片《無人世界》(Aftermath: Population Zero)指出,假設此刻地球上的人類突然消失了,這個世界會怎樣?各種需要維持的設施無人維持,將導致各種各樣的事故,起初製造出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嚴重污染大地天空與水,不過一切大概會在數百年後回復平衡,曾經的文明痕跡重新被藏入自然。
或許人類沒有偉大到足以毀滅地球。最後遭到毀滅的可能只是人類文明。我們今天需要改變的也是這種自殺性格的文明。
avatar-img
114會員
283內容數
多元不是言語,而是實踐,若你不得其門而入,且讓我們充作你的領路人,踏進原住民族的世界,遇見不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學習不同的知識和邏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原獨俱樂部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當前全球原住民族面對的問題,都可以歸結到一點:要說服現代國家承認雙方的價值與規範體系存在著根本性的差異。只要原運不滿足於年復一年少有成果的抗議,遲早必須重回這條漫長但非走不可的道路。
大家都忽略了,原住民在自己的祖傳土地上安居樂業,本來是理所當然,就算原住民不加入拯救地球的行列,或者加入了但無能為力,難道就不能保有傳統領域嗎?
批評直指所有原住民族與國家之間的問題癥結——主權,和自我管理的權力和權利。作為殖民者,國家強行以自己的法律體系,取代原住民社會原有的規範系統,其結果就是原住民的社會逐步瓦解。
我們走在原運的路上,最需要時時警惕的就是這個大的結構問題。例如當前的台灣,國家和政府推出各種文化政策,就算是出於百分之百的好心,實際效果總不免把真正的政治問題(原住民族獨立)漂洗成文化問題,因此原運至少有一部分的工作在於明辨這個機制。
外界往往天真的以為,原住民的文化流失迅速,那我們要趕快幫他們記錄下來才行。政府要撥款給學術機構,讓學者去部落錄音、攝影,再將成果收藏在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裡。但這樣就挽救了原住民的文化嗎?
我們首先應該釐清一點,那就是成功或失敗的判斷就像海面的泡沫,並不是什麼穩固的東西。假設原運把取回土地、主權獲得承認當作目標,並將這目標寄託在三五十年內,那麼這運動失敗的概率約為百分之百⋯⋯
當前全球原住民族面對的問題,都可以歸結到一點:要說服現代國家承認雙方的價值與規範體系存在著根本性的差異。只要原運不滿足於年復一年少有成果的抗議,遲早必須重回這條漫長但非走不可的道路。
大家都忽略了,原住民在自己的祖傳土地上安居樂業,本來是理所當然,就算原住民不加入拯救地球的行列,或者加入了但無能為力,難道就不能保有傳統領域嗎?
批評直指所有原住民族與國家之間的問題癥結——主權,和自我管理的權力和權利。作為殖民者,國家強行以自己的法律體系,取代原住民社會原有的規範系統,其結果就是原住民的社會逐步瓦解。
我們走在原運的路上,最需要時時警惕的就是這個大的結構問題。例如當前的台灣,國家和政府推出各種文化政策,就算是出於百分之百的好心,實際效果總不免把真正的政治問題(原住民族獨立)漂洗成文化問題,因此原運至少有一部分的工作在於明辨這個機制。
外界往往天真的以為,原住民的文化流失迅速,那我們要趕快幫他們記錄下來才行。政府要撥款給學術機構,讓學者去部落錄音、攝影,再將成果收藏在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裡。但這樣就挽救了原住民的文化嗎?
我們首先應該釐清一點,那就是成功或失敗的判斷就像海面的泡沫,並不是什麼穩固的東西。假設原運把取回土地、主權獲得承認當作目標,並將這目標寄託在三五十年內,那麼這運動失敗的概率約為百分之百⋯⋯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什麼地方,人的精神被踐踏了,生態環境便蒙災難;什麼地方,人感到無力時,生態環境便蒙災難;    什麼地方,人活著感受不出生命的意義和目的時,生態環境便蒙災難。   換句話說,人蒙受痛苦時,生態環境便蒙受痛苦。」     這是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地球高峯會議中,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當
Thumbnail
關於原始部族薩蘭巴族的獵人拉賈布,為了實現願望而執行危險的儀式,結果遭遇超乎想像的事件的故事。
人類是矛盾的。當人類在傷害大地母親時,卻同時希望大地母親保佑人類,減少天災的發生。人類是否有意識到能量是需要平衡的?是否有意識到:你怎麼對待你所處的環境,你所處的環境就會怎麼對待你? 善待大地母親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要親身去做。不只是有意念要善待,你也需要身體力行。每天有意識地看待你所做的每件事,你
Thumbnail
本文章介紹了臺灣的林業歷史、日本的里山概念,以及以西粟倉村為案例的森林經營新模式。透過充分發掘當地資源,西粟倉村成功打造了一個理想經濟圈,實現了林業的復甦和村落振興。文章深入探討了裡山與生態多樣性的關係,以及西粟倉村的森林管理計畫和地方振興企劃,作為永續經營的新模式值得市場關注。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人類過多的慾望與行為,對地球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 許多動物、植物的數量大幅減少,甚至滅絕。 科技為人類帶來強大的文明與便捷。但人類缺少對自身的反思與了解, 因此無法正確的、有效的調整自我的思想,來與自然和諧長久共存。 也無法擺脫彼此的爭奪資源與利益,因此國與國的衝突無法化解。
Thumbnail
人類文明的演進與軌跡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最初是由打獵和採集開始。隨著人群的聚集,人們逐漸開始「定居」,建立部落。社會學在日本稱為「群學」。人類文化的傳承主要來自於文字的發明和書寫的開始。在歐洲,城邦逐漸興起。隨後,隨著人類資源的有限性,大航海時代開啟了第二次文明的高峰期。這主要歸因於國際貿易
Thumbnail
最近科普議題相當受矚目,對於跨領域的知識和理解能力、資訊轉化以及同理受眾的需求,需具備相應能力。本文討論了科學教育在原住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對話。
Thumbnail
Waimea河是整個大尼爾森地區最重要的一條母親河,早在歐洲人來殖民前,就有毛利人居住在此地,也是毛利人在南島上為數不多的部落。 可以從下面的谷歌地圖裡看到,整個南島北部的這塊里士滿/尼爾森區域的平原,其實就是它的冲積三角洲。河口還有一座鈴鐺Bell島以及更外頭的兔子Rabbit島。 我們經
Thumbnail
自然與永續是重要的議題,但人類往往忽略其所帶來的價值與成本,因此許多時候皆造成無法彌補的錯誤,甚至這個問題持續在發生、加速擴張。 詩篇:〈自然要塞〉 由 Tingku Tjarungan 撰寫收錄於《CLOSE》
Thumbnail
「什麼地方,人的精神被踐踏了,生態環境便蒙災難;什麼地方,人感到無力時,生態環境便蒙災難;    什麼地方,人活著感受不出生命的意義和目的時,生態環境便蒙災難。   換句話說,人蒙受痛苦時,生態環境便蒙受痛苦。」     這是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地球高峯會議中,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當
Thumbnail
關於原始部族薩蘭巴族的獵人拉賈布,為了實現願望而執行危險的儀式,結果遭遇超乎想像的事件的故事。
人類是矛盾的。當人類在傷害大地母親時,卻同時希望大地母親保佑人類,減少天災的發生。人類是否有意識到能量是需要平衡的?是否有意識到:你怎麼對待你所處的環境,你所處的環境就會怎麼對待你? 善待大地母親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要親身去做。不只是有意念要善待,你也需要身體力行。每天有意識地看待你所做的每件事,你
Thumbnail
本文章介紹了臺灣的林業歷史、日本的里山概念,以及以西粟倉村為案例的森林經營新模式。透過充分發掘當地資源,西粟倉村成功打造了一個理想經濟圈,實現了林業的復甦和村落振興。文章深入探討了裡山與生態多樣性的關係,以及西粟倉村的森林管理計畫和地方振興企劃,作為永續經營的新模式值得市場關注。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人類過多的慾望與行為,對地球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 許多動物、植物的數量大幅減少,甚至滅絕。 科技為人類帶來強大的文明與便捷。但人類缺少對自身的反思與了解, 因此無法正確的、有效的調整自我的思想,來與自然和諧長久共存。 也無法擺脫彼此的爭奪資源與利益,因此國與國的衝突無法化解。
Thumbnail
人類文明的演進與軌跡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最初是由打獵和採集開始。隨著人群的聚集,人們逐漸開始「定居」,建立部落。社會學在日本稱為「群學」。人類文化的傳承主要來自於文字的發明和書寫的開始。在歐洲,城邦逐漸興起。隨後,隨著人類資源的有限性,大航海時代開啟了第二次文明的高峰期。這主要歸因於國際貿易
Thumbnail
最近科普議題相當受矚目,對於跨領域的知識和理解能力、資訊轉化以及同理受眾的需求,需具備相應能力。本文討論了科學教育在原住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對話。
Thumbnail
Waimea河是整個大尼爾森地區最重要的一條母親河,早在歐洲人來殖民前,就有毛利人居住在此地,也是毛利人在南島上為數不多的部落。 可以從下面的谷歌地圖裡看到,整個南島北部的這塊里士滿/尼爾森區域的平原,其實就是它的冲積三角洲。河口還有一座鈴鐺Bell島以及更外頭的兔子Rabbit島。 我們經
Thumbnail
自然與永續是重要的議題,但人類往往忽略其所帶來的價值與成本,因此許多時候皆造成無法彌補的錯誤,甚至這個問題持續在發生、加速擴張。 詩篇:〈自然要塞〉 由 Tingku Tjarungan 撰寫收錄於《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