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獨火塘|加拿大交手阿爾崑岡:石刀還給你,土地我留下了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歡迎回到原獨火塘,今天我們舉一件加拿大的時事為例,繼續關於殖民的話題。
最近加拿大國會正在進行整修工程,在國會山意外挖出一個石刀,考古學家定年的結果,認為年代約在距今兩千五百年至四千年前,加拿大政府決定要將這個石刀歸還給居住得離出土地點最近的阿爾崑岡人Algonquin)。
阿爾崑岡人主要居住在今天加拿大魁北克地區,自從十七世紀初期遭遇法國人以來,他們經歷了英國人和法國人在北美洲的戰爭,又因為歐洲人帶來的傳染病導致人口大減,2017 年的統計顯示阿爾崑岡人還不到兩萬,現在分成十群,九群居住在魁北克,一群住在安大略。而這次歸還石刀的對象共是其中的兩個族群,分別距離石刀出土地 130 和 150 公里。
根據加拿大媒體的報導,共同擁有這石刀的兩群阿爾崑岡人,對於石刀的象徵意義相當重視,正在和加拿大聯邦政府洽談,希望能夠在國會的入口處公開展示石刀,作為阿爾崑岡人領有土地的象徵。
▼圖為加拿大國會山出土的石刀,長約 6.35 公分(2.5 英吋),考古學家認為這石刀過去一定有過刀柄。
這事件便是如此,乍聽之下沒什麼特別,不過考古學家表示,1990 年代,國會山一帶也曾有陶器碎片和貝殼珠等史前文物出土,但當時加拿大政府並沒有任何相關動作。現在加拿大政府決定將食刀「歸還」阿爾崑岡人,意味著政府承認國會山這一帶的土地曾經屬於阿爾崑岡人。
不過,情況真的這麼樂觀嗎?
確實,阿爾崑岡人一向主張國會山一帶是他們的「未割讓土地」,意即土地是被加拿大這個國家所強佔了。而我們知道,國家就算公開承認強佔了原住民的土地,也不大可能「自殺式」的將國土歸還。或者我們可以將事情做以下的理解:
  • 過去加拿大政府挖掘出屬於原住民的文物,為了避免原住民有近一步的主張,索性不承認文物與原住民的關聯。
  • 現在加拿大政府挖掘出屬於原住民的文物,為了避免不作為會遭到更多的指責,於是透過歸還文物來避免歸還土地,並且不以言詞或文字來承認或否認任何東西。
這個道理就好像早先我們跟大家一起閱讀的雜誌文章,該篇文章以澳洲國家影音檔案館的「歸還」和「和解」計畫為例,探討這看來冠冕堂皇的計畫究竟是什麼內容。我們了解到,參與歸還事件的眾人(原住民和非原住民)可能都很善意、很真心,問題是這整個事件的框架是扭曲的,於是善意和真心哪裡也到不了:
在所有可能被歸還的事物當中,國家最不可能歸還的就是土地。於是這終究是一個關於權力的故事,而不真正關於文化。
我們走在原運的路上,最需要時時警惕的就是這個大的結構問題。例如當前的台灣,國家和政府推出各種文化政策,就算是出於百分之百的好心,實際效果總不免把真正的政治問題(原住民族獨立)漂洗成文化問題,因此原運至少有一部分的工作在於明辨這個機制。我們可以說,政治問題只能政治解決,不可能文化解決。一但原運放棄政治的戰場,後果將不只是連帶失去文化的戰場,而是失去文化的本身。

原獨語錄065|我們做很多事,搞文化,做藝術,遵從多元主義,積極的在運動裡跨界合作,但我們根本的問題是「我們在自己的文化實踐中去政治化」。我們誤視這些為反抗,但實際呈現於社會的,卻是軟弱無力的去政治化姿態。
avatar-img
114會員
283內容數
多元不是言語,而是實踐,若你不得其門而入,且讓我們充作你的領路人,踏進原住民族的世界,遇見不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學習不同的知識和邏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原獨俱樂部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外界往往天真的以為,原住民的文化流失迅速,那我們要趕快幫他們記錄下來才行。政府要撥款給學術機構,讓學者去部落錄音、攝影,再將成果收藏在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裡。但這樣就挽救了原住民的文化嗎?
我們首先應該釐清一點,那就是成功或失敗的判斷就像海面的泡沫,並不是什麼穩固的東西。假設原運把取回土地、主權獲得承認當作目標,並將這目標寄託在三五十年內,那麼這運動失敗的概率約為百分之百⋯⋯
2016 年北領地的這起事件,甚至登上全球各大媒體,因為講母語而被認為是挑釁或不尊重,這想法本身就駭人聽聞。但當前台灣的事件隨著當事人往鬧劇演戲,在媒體上自然也成為一齣鬧劇。照理說,台灣的原住民政治人物最應當在這種場合表示支持母語的使用⋯⋯
當所有人都要為剝削地球付出代價,而不是將這等代價一體推向原住民族,你還看重、堅持正義嗎?
不只在嚴肅的歷史研究裡原住民要再被殖民,在其他的表現領域也一樣。例如曾經激起討論的電影《賽德克・巴萊》,和現在正熱門的電視劇《斯卡羅》,都是以殖民者的史料為基礎的創作。
從原住民的角度來看,「殖民」是一種生活狀態,也是當前全球原住民族尚未脫離的狀態。這對世界上多數人來說,並不是淺顯易懂的道理,因為世界上的多數人都很少在生活裡接觸到原住民,卻經常在歷史課上學到「殖民是歷史」的觀念。
外界往往天真的以為,原住民的文化流失迅速,那我們要趕快幫他們記錄下來才行。政府要撥款給學術機構,讓學者去部落錄音、攝影,再將成果收藏在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裡。但這樣就挽救了原住民的文化嗎?
我們首先應該釐清一點,那就是成功或失敗的判斷就像海面的泡沫,並不是什麼穩固的東西。假設原運把取回土地、主權獲得承認當作目標,並將這目標寄託在三五十年內,那麼這運動失敗的概率約為百分之百⋯⋯
2016 年北領地的這起事件,甚至登上全球各大媒體,因為講母語而被認為是挑釁或不尊重,這想法本身就駭人聽聞。但當前台灣的事件隨著當事人往鬧劇演戲,在媒體上自然也成為一齣鬧劇。照理說,台灣的原住民政治人物最應當在這種場合表示支持母語的使用⋯⋯
當所有人都要為剝削地球付出代價,而不是將這等代價一體推向原住民族,你還看重、堅持正義嗎?
不只在嚴肅的歷史研究裡原住民要再被殖民,在其他的表現領域也一樣。例如曾經激起討論的電影《賽德克・巴萊》,和現在正熱門的電視劇《斯卡羅》,都是以殖民者的史料為基礎的創作。
從原住民的角度來看,「殖民」是一種生活狀態,也是當前全球原住民族尚未脫離的狀態。這對世界上多數人來說,並不是淺顯易懂的道理,因為世界上的多數人都很少在生活裡接觸到原住民,卻經常在歷史課上學到「殖民是歷史」的觀念。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科幻電影虛構的外星球上,原始住民們只要將尾巴末端與動物鬃毛、植物維管束組織相連,纏繞在一起的生命線就會得知彼此的意識,共同連至大地母親的意識之中,無須訴諸言語。在名為地球的這座美麗行星上,人類或許是唯一與地球失去連結的生命物種。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由數十個族群組成,屬於南島語系民族,過去四百年被外來政權稱為「番」、「高砂」、「山胞」,直到民國八十三年八月一日正式納入憲法獲得正名。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為了紀念這一個特別日子,由台灣三大知名主廚將會聯手料理台灣原住民部落餐桌、以山河海的美食為食材帶來一場原住民美饌饗宴。 山
Thumbnail
古柯樹在南美洲已經種植了8000多年,盛行於安第斯山脈中。 古柯樹本身沒有辦法選擇向善、向惡,是由「使用的人」為它決定,那邪惡的是植物本質?還是人類?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因為環境險惡所激發出與自然共存的智慧、由於地處偏遠意外保留的文化遺產與珍貴物種,還有面對財團撐腰的專業知識輾壓,卻不惜一切努力而誕生出的公民意識;它不只讓讀者對「惡地」有了更多的想像,同時也在人文、公民及文化等領域,有了深刻的啟發。
Thumbnail
石門東稜為太魯閣戰役日軍行軍補給的路線,而古關原是當初日軍紮營的地點。沿途可見疑似當時的路徑、日軍遺址。 為徹底壓制臺灣生蕃,以建立其統治威信,並有效控制太魯閣地區龐大的自然資源,故而主動展開有計畫的軍事討伐。此事件為五年理蕃計畫中最受重視,也是最後一場戰役。
Thumbnail
  針對文化部於今年8月26日《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審議會》通過,將現有兩處古蹟,即「臺灣城殘蹟(安平古堡殘蹟)」與「熱蘭遮城城垣暨城內建築遺構」合併,並調整名稱為「熱蘭遮堡遺構」一事,經文化部與成大建築系黃恩宇老師說明,筆者有以下兩點疑問及想法,供各界先進參考:問題一:原兩處古蹟為何遲未合
Thumbnail
  人文的山,意指登山背後的文化。本書從西方的登山史及美國形成一套面對自然的荒野哲學談起,接著轉向東方,談論漢文化下人與自然的關係,最後回到台灣的登山發展史,及當前迫切的問題與原因,並嘗試建構一個台灣新戶外文化的方法。山,不只是山,是人賦予了山價值與意義。筆者將試論登山及文化資產之「自然地景
Thumbnail
【阿塱壹古道】,屬於【琅嶠卑南古道】其中的一小段,介於臺東縣達仁鄉南田村與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之間。東臨太平洋,更是環臺灣島海岸線唯一未通車的路段。 這裡有獨特的礫石灘景觀和豐富的生態,也是臺灣僅存的高自然度海岸帶。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
Thumbnail
在科幻電影虛構的外星球上,原始住民們只要將尾巴末端與動物鬃毛、植物維管束組織相連,纏繞在一起的生命線就會得知彼此的意識,共同連至大地母親的意識之中,無須訴諸言語。在名為地球的這座美麗行星上,人類或許是唯一與地球失去連結的生命物種。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由數十個族群組成,屬於南島語系民族,過去四百年被外來政權稱為「番」、「高砂」、「山胞」,直到民國八十三年八月一日正式納入憲法獲得正名。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為了紀念這一個特別日子,由台灣三大知名主廚將會聯手料理台灣原住民部落餐桌、以山河海的美食為食材帶來一場原住民美饌饗宴。 山
Thumbnail
古柯樹在南美洲已經種植了8000多年,盛行於安第斯山脈中。 古柯樹本身沒有辦法選擇向善、向惡,是由「使用的人」為它決定,那邪惡的是植物本質?還是人類?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因為環境險惡所激發出與自然共存的智慧、由於地處偏遠意外保留的文化遺產與珍貴物種,還有面對財團撐腰的專業知識輾壓,卻不惜一切努力而誕生出的公民意識;它不只讓讀者對「惡地」有了更多的想像,同時也在人文、公民及文化等領域,有了深刻的啟發。
Thumbnail
石門東稜為太魯閣戰役日軍行軍補給的路線,而古關原是當初日軍紮營的地點。沿途可見疑似當時的路徑、日軍遺址。 為徹底壓制臺灣生蕃,以建立其統治威信,並有效控制太魯閣地區龐大的自然資源,故而主動展開有計畫的軍事討伐。此事件為五年理蕃計畫中最受重視,也是最後一場戰役。
Thumbnail
  針對文化部於今年8月26日《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審議會》通過,將現有兩處古蹟,即「臺灣城殘蹟(安平古堡殘蹟)」與「熱蘭遮城城垣暨城內建築遺構」合併,並調整名稱為「熱蘭遮堡遺構」一事,經文化部與成大建築系黃恩宇老師說明,筆者有以下兩點疑問及想法,供各界先進參考:問題一:原兩處古蹟為何遲未合
Thumbnail
  人文的山,意指登山背後的文化。本書從西方的登山史及美國形成一套面對自然的荒野哲學談起,接著轉向東方,談論漢文化下人與自然的關係,最後回到台灣的登山發展史,及當前迫切的問題與原因,並嘗試建構一個台灣新戶外文化的方法。山,不只是山,是人賦予了山價值與意義。筆者將試論登山及文化資產之「自然地景
Thumbnail
【阿塱壹古道】,屬於【琅嶠卑南古道】其中的一小段,介於臺東縣達仁鄉南田村與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之間。東臨太平洋,更是環臺灣島海岸線唯一未通車的路段。 這裡有獨特的礫石灘景觀和豐富的生態,也是臺灣僅存的高自然度海岸帶。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