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1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生命之苦

    電影「終極追殺令」有段對白
    瑪蒂達:「人生總是這麼苦,還是只有童年如此?」
    萊昂:「總是這樣。」
    很多年前,作家張愛玲接受某個採訪時曾說:「人生是在追求一種滿足,雖然往往是樂不抵苦的!」
      我不太清楚張愛玲說這話的背景,但是卻讓我想到鹿橋所著未央歌書中女主角藺燕梅的話:「人生實在甜蜜,又實在可怕,美麗的事物,常常令人心疼地就忽然幻滅了。」這種無常,大概就是生命之苦的本質吧?佛家以生命之苦為四大聖諦,是否是想在看似無可奈何的悲觀中尋求解脫之法呢?
    哲學家叔本華認為人的生命本質就是欲望,總是不斷在追求著一些東西,比如人為了活下來就是要吃飯、要生存,以及要許多別人擁有的東西,有欲望,表示我們還沒有得到滿足,這當然是痛苦的,而即便想要的東西得到滿足,也不過是短暫地消解痛苦而已,因為馬上又有新的欲望出現!換句話說,人活著,就不斷會有欲望,也就不斷有痛苦。
    佛教裏常提到的三苦:「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的確,我們所愛的事物所愛的感覺,終究會消失離開我們;而我們討厭不喜歡的人事物總是不斷出現在我們眼前,與我們相會;而我們渴求的東西也始終無法得到,滿足我們。
    這種苦自有人類以來應當就有,但是到了今天,因為時代變遷,帶給我們的壓力與挑戰,更加巨大而幾乎無所遁逃。
    很多人要逃避這種或許來自於人生本質上的痛苦,就往外追求快樂,或者用物質享樂來麻痺自己,更可怕的若墜入毒品或賭博的深淵,無以自拔,不要說逃離生命之苦,其實連生命也毀了!
    若我們明白痛苦其實是來自內心的欲望,內心的不平靜不滿足,解決之道也應該從內心著手,達賴刺嘛曾提出,要實踐快樂的方法,有先決條件,也要是沒有偏見與偏袒之心,聰明才智和抱負志向。
    因為,有了偏見,就看不到事物的究竟真相;而且如果沒有聰明才智,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就無法進行分析探討,最後若沒有堅定的志向抱負,就不會想付諸於實踐。他也特別強調,在快樂之道的實踐過程,最重要的是保有利他之心。
    的確,我多年來就深深體會到,要脫離自己的痛苦,最好的辦法也許是關懷別人的痛苦,將自己的痛苦轉化成利他的力量之後,我們的痛苦才有出口,才得以宣洩而出。
    我知道去除壓力與痛苦的方法,是在我需要被人安慰時,反而去安慰別人,當我需要被鼓勵被呵護時,反而主動去鼓勵去照顧別人,就像聖方濟的祈禱詞:
    「讓我可以去撫慰而不尋求撫慰;
    去了解而不尋求被了解;
    去愛而不尋求被愛;
    因為唯有忘記自我才能發現自我。」
    西方的牙齒守護神,是一位殉道而死的少女,她被酷刑虐待,拔光牙齒夾碎顎骨,但她臨死之前向神許願,祝福與安撫所有牙痛的人,因為她自己受苦而產生的大悲之心,後人就敬奉她為牙神。
    我常會覺得在這個一百分的失敗者的不確定時代裏,人必須正視生命之苦,也得學會如何轉化我們的痛苦與壓力,或許就像一句老掉牙的格言:「如果生命給你一顆又酸又苦的檸檬,那我們就把它拿來做成一杯檸檬汁吧!」
    也正如梵谷所說的:「如果你沒有美麗的人生,那你最好有美麗的人生觀。」佛教也說:「煩惱生菩提。」從生命必然會遭遇的苦痛中,體會人生的智慧與意義,沒錯,印地安原住民也提醒了我們:「如果眼裏沒有淚水,又怎能映照出靈魂的彩虹。」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