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2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編劇課筆記〉你以為的主角不是主角

本文重點: 1. 確定主角後,才能釐清故事主線 2. 主角在三幕劇結構中的各個節點所展現的意涵
很多人看完電影仍搞不清楚主角(PROTAGONIST)是誰。
看似簡單的一個問題,譬如《寄生上流》PARASITE, 2019,有人說金家爸爸是主角,有人說是哥哥金基宇,有人說兩家人都是主角;譬如《小太陽的願望》LITTLE MISS SUNSHINE,2006,有人說小奧莉是主角,有人說舅舅法蘭克、有人說爸爸理查,甚至說全家都是主角。兩部片都是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都是標準的三幕劇結構,應該不難看不出來主角是誰的。回顧一下電影三幕劇的敘事方式:「一個人物的某一段足以改變自己人生的冒險歷程。」電影三幕劇中最重要且最好辨識的元素就是主角(人物),而且只能有一個,要釐清故事主線就必須先找出主角。
若是自己創作的故事呢?當然你很清楚故事的主角是誰,但為何寫完故事大綱後發現其實你以為的主角不是主角呢?當我們檢討故事大綱時,第一個審視「你的主角是誰?」,目的是要釐清故事主線副線(稱前景故事背景故事)的位置。簡單的故事找出主角當然沒問題,但多數學員的故事既龐大且複雜,主要角色有好幾個,一旦追究起主線故事,經常發現是錯亂的,以至於無法確定主角是誰。舉三類在課堂上常見的例子:第一類常發生在劇情、情感片等類型:在第一幕開始介紹A,貌似是A的故事,A卻拉著B一同面對挑戰,第二幕B成為主要事件主導者與解決者,A則被動無作為,第三幕竟然是C幫A解決問題。
第二類常發生在動作冒險科幻恐怖片等等類型:第一幕一開始介紹三個或多數主角,ABC是好友或者明爭暗鬥關係,他們必須抵禦外敵入侵保護家園,第二幕ABC一同攜手打怪又得對付私人情感上的威脅與衝突,退無可退時找到秘笈,第三幕ABC和好,憑著秘笈攜成功打敗入侵者。
第三類常發生在取材自真實事件或報導文學,因為故事大綱是按照事件的時間序來寫,人物的塑造與情感薄弱,既找不到故事的主題,也缺乏情感上的衝突。這樣的事件充其量只能當成故事背景,嚴格說來主角缺席。
那怎樣才算是主角,主角又需有甚麼樣的規格?綜觀大部分的三幕劇電影 (以110分鐘概算),主角出場幾乎有一定的通則,我依照時間順序,將通則整理如下,若有缺失歡迎補充:
· 通常在影片一開始的「發聲」者 · 通常在影片一開始「現身」者 · 聲張主題者(約5min前後) · 在觸發事件(inciting event)中首當其衝者(約12-17min) · 決定轉捩點者PONR(point of no return)( 第一幕結束前約25min) · 迎向全劇中點者(固定第60min,特殊定義Pt. HOSH下回分解) · 面對最低點抉擇者(約75min) · 迎向高潮(climax)並行動者 (第三幕開始約80min-) · 達成或未達成目標者(第三幕終) · 全程參與故事者:從故事開始到結束都還活著的,或者結束時才死。目前所知唯一例外為希區考克的懸疑偵探片《驚魂記》,女主角在此劇中點時住進旅館,洗澡時被殺。
現在我們試著用《寄生上流》以及《小太陽的願望》兩片做例子來找出主角是誰: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