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快思」與「慢想」是我們腦中的兩位主角。它們大部分時候是朋友,有時是敵人,更常一起並肩打仗!
我們何時要相信直覺?何時要對抗直覺與偏見,召喚所有理性出來打仗?我們總以為能駕馭自己的思考,事實上,人們的行為常常受到未知因素所影響。我們對思考的機制充滿假設與誤解,又很依賴直覺的感知和記憶,常常做出因個人偏見導致的錯誤決策。
閱讀本書就像是一趟心智突破之旅,康納曼有如一位稱職的導遊,沿途為我們解說思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系統1(直覺式思考)和系統2(邏輯式思考)這兩個主角在各種心理劇碼中如何搭配分工。
康納曼重新詮釋了決策與判斷、風險、幸福和財富的關係,推翻了經濟學對人的決策是理性的假設,更首度披露「直覺偏見」和「邏輯捷徑」如何在不知不覺中,決定了我們自以為愜意的生活與社會樣貌,也將徹底改變你對思考的看法。
《作者簡介》
丹尼爾.康納曼 Daniel Kahneman
生於1934年,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心理學博士學位。現任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和伍德羅威爾森學院公共事務教授,並兼任希伯來大學理性研究中心研究員。他在心理學上的成就挑戰了判斷與決策的理性模式,被公認為「繼佛洛依德之後,當代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他的跨領域研究對經濟學、醫學、政治、社會學、社會心理學、認知科學皆具深遠的影響,被譽為行為經濟學之父,更於2002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
《閱讀動機》
我對於「思考」的各種面向與研究,有高度的興趣(笑~~😀😀),也希望自己可以把「思考」變成日常生活中的習慣、進一步來改變自己的思維,譯者洪蘭在導讀的標題給予我很大的啟發「掌握思考,使你擁有無憾的人生」!
作者康納曼撰寫此書時,剖析深入,包含用經濟學原則來討論決策、經驗自我和記憶自我的差異等,雖然整本厚達574頁、我花了1個月看完,但我只想擷取我閱讀後受用的知識與大家分享(笑~~😀😀) 系統一跟系統二真的太有趣了,會讓一個人對於思考這回事徹底改觀!!
(影片擷自Class One 1號課堂)
■ 與好夥伴特維斯基的革命情感
康納曼於2002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貢獻在於:通過心理實驗研究證明「經濟決策的過程是理性的」假設不能成立,把心理學成果與經濟學研究有效結合,進而解釋了人類在不確定條件下如何做出判斷。但在得知自己獲獎後,康納曼卻把自己反鎖在屋內,在獲得肯定、高興之餘,他卻也相當傷感與引以為憾,因為自己長期的研究夥伴特維斯基因為罹患皮膚癌,年紀輕輕於59歲不幸辭世。
所以在本書中,處處都可以見到康納曼對特維斯基的推崇,就連康納曼自己也坦承,若沒有特維斯基,就沒有這個諾貝爾獎。
因為康納曼是傳統心理學訓練出來的認知心理學家,而他毫不猶豫地拜比他小三歲的特維斯基為師,是因為特維斯基有他缺乏的數學心理學專業,兩人一拍即合。
按書中陳述,在早期因為還沒有團隊概念,所以在發表論文時都盡量以單一作者,避免論文分量被稀釋或是削弱,但這兩人卻自始至終合作無間,不理會leader or follower這種小事。
另外,康納曼向特維斯基拜師的另一個原因是當時心理學界的氣氛,心理學家想用硬科學(hard science)的實驗方法把心理學帶進科學的範疇中,希冀藉可擺脫心理學給人的非科學、抽象難懂的印象,然而社會是人的結合,人卻是世界上最說不準、最難以掌握預測的動物,所以若能準確地測量行為的行為主義或是心理物理學,在當時是非常有需求性的。
所以康納曼與好夥伴特維斯基想用數學公式找到人類做決策的內在機制,進一步去驗證「在傳統經濟學中,人是理性的核心假設」,也就是因為這兩人把經濟學與心理學連結在一起,才能開創新的研究領域,所以康納曼才會一直表示「沒有特維斯基,就沒有這個諾貝爾獎,是特維斯基奠定了他拿諾貝爾獎的基礎」。
■ 快思慢想的由來
這本書的原文為「Thinking, Fast and Slow」,因為我們有兩個系統主宰我們的思考與決策。
✔️快的為系統一:各種直覺的思考、自動化的心智活動(包含知覺和記憶),都屬於系統一。康納曼說「直覺就是辨識,不多也不少」。它屬於自動化的運作,非常快速、不費力氣,即使要費力,也是很少。
✔️慢的為系統二:當系統一失敗後,才會變成系統二登場,因為系統二是需要花力氣去思考的,它的運作通常跟選擇、專注力的主觀經驗有關。
系統一與系統二的關聯性:系統一在你不自覺的情況下,主宰你的選擇和判斷,因為這些心智活動會有上限,所以人會犯錯,也就是說在系統一走不通時,會勞駕系統二出馬,用邏輯思考來做出正確的判斷。
「快思」與「慢想」是我們腦中的兩位主角。它們大部分時候是朋友,有時是敵人,更常一起並肩打仗!
■ 系統一 直覺式思考的介紹
❶ 依照複雜度的順序,作者舉了一些系統一的自動化活動如下(p40):
(1) 偵查到一個物體比另一個物體遠
(2) 轉頭朝向突然發生的聲音來源
(3) 當看到一張可怕的圖片時,做出厭惡的表情
(4) 偵查到聲音中的的敵意
(5) 回答2+2=?
(6) 閱讀大型廣告看板的字
(7) 在空無一人的道路上開車
(8) 在棋局中發現一條好路(如果你是西洋棋大師的話)
(9) 了解簡單的句子
(10) 辨識「一個溫和、整潔、對細節很在乎的人」的敘述,很像某一個職業的刻板印象
❷ 你無法支配系統一、也無法阻擋它,所以在系統一產生一連串的複雜反應時,這些都是毫不費力地發生,這稱為「聯結活化」:在腦中一連串的擴散活動中,被喚起的想法激發了其他想法,而這些複雜心智事件的特質就是它的「連貫性」,每一個元素都是相連的,而且支持和強化其他的元素。
字會激發記憶,記憶又激發情緒,情緒又激發臉部表情和其他反應如肌肉緊張。
作者康納曼以廣義的角度來探討:把念頭看成廣大網路的節點(node),稱為「聯結記憶」,每一個念頭都會跟其他念頭產生聯結,聯結的種類有很多種,因果的聯結(病毒➜感冒)、屬性的聯結(檸檬➜綠色)、所屬類別的聯結(香蕉➜水果)。
(補充說明:「聯結記憶」容易產生「確認偏見」,它喜歡接受沒影證據的建議和誇大的言詞)
❸ 「聯結記憶」會產生「促發效應priming effect」,例如你剛看到一個字EAT(吃),然後馬上請你填出SO_P,你會填SOUP(湯),而不會填SOAP(肥皂),也就是說EAT這個念頭促發了SOUP這個念頭。此外,被促發的念頭也會再促發其他的念頭,不過效力會比較弱,就像是池塘中的漣漪一樣,促發效應是從廣大網路的一小部分開始去擴散的。
❹ 英國一所大學的辦公室的茶水間實驗,最能證明促發效應:多年來,辦公室成員會自己投錢到「誠實箱」來支付他們喝咖啡或茶的費用,茶水間牆上有貼茶和咖啡的價格。有一天,價目表上方出現一張海報,連續10周,每一週有一個新的影像呈現,而誠實箱裡的錢卻有顯著的改變,下圖是海報與投入誠實箱中的金額(相對於人們花掉的金額)的關係。
實驗第一週(圖片最下方),是一雙眼睛看著喝茶或喝咖啡的人的海報,那一週投入誠實箱的錢是平均每公升牛奶有70 pence;第二週的海報變成花卉,誠實箱的平均金額掉到只有15 pence。这個實驗測試10週,平均來說,在「眼睛」週,辦公室同仁投下的金額是「花卉」週的3倍。由實驗解果可得知,用象徵性的提醒物來提醒人們,他們有受到監視,會促使人們去改善自己的行為。
(補充說明:這個效果是在沒有任何自覺下所產生)
下篇待續.....
若您喜歡這篇文章,您在LikeCoin的拍手👏或是追蹤我🍀、按讚👍️、留言💬,就是給予我繼續創作的鼓勵,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