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中學以下的素養教育與經驗談:國一下生物篇(3)──生物與環境
付費限定

中學以下的素養教育與經驗談:國一下生物篇(3)──生物與環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每篇都要再次說明,所有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完全要看:

  1. 個人因素
  2. 社經背景
  3. 對應教材與年齡

沒有百分百適用,也不會有一招行天下的密技,最大差異在於針對個人或是多人數上課。而且不管多好的教材,只要學生本身完全沒有學習的意願,都是沒有用的,這時候就得要換其他方式,不能只看教材與方式。

四、生物與環境

這章有點雜的感覺,不過本身要講的概念,就是生態系而已。前面的章節,從細胞開始,一路講到生物的分類,這章要帶入環境,讓生態系的概念成形。不過在提生態系的類型前,會先談到構成生態系的相關關係,讓學生有一種整體感,物種之間的相關性,最後才能一體化,不會變成純然的死背。大致各小節關係如下圖:

raw-image

首先是生物的互動關係,但數量會是問題,這也好解釋,單純一匹狼對羊群的威脅,與一群狼當然是不同的。而這邊常弄錯的概念是「族群」「群集」的不同,其關係如下。

raw-image

請師長拜託,如果字面意義解釋不懂的狀況下,先不要帶入生態系,請先用一般定義「同種生物,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生活」稱之為一個族群,若有複數的族群在同一個地點(棲地、環境相同),則稱這些族群為一個群集。這時候把生態系帶進去,會立刻弄錯的人不少,請後面再補充。

筆者知道很多生物老師急著把正確觀念教給學生,尤其是族群、群集的分類,筆者也曉得嚴謹定義更複雜些。但學生真的很難懂的,尤其是同時放入類似觀念,加入環境因素究竟是群集還是生態系,這最好上到後面,同學都差不多對族群、群集定義記起來後,再教比較不會昏頭。

再講解族群之間的關係前,通常會先有實驗課,講解捉放法,有的老師會順便解釋「樣區法」。這邊筆者會兩個都提,並指出學生常常搞不懂的狀況。

a.捉放法:

適合會動的生物,例如動物。其概念為,「理論上每次抓到的生物比例都會差不多」,意思是若我們這次抓了10隻並標記,照道理將會是抓到這各族群的某個比例X,下次再抓10隻,也應當會是一個比例X。其實學生一定不懂,會懂的人真的很少,除非我們先做實驗,一般建議拿圍棋,因為比較大顆,假設沒有教具,或在家裡的話,也可以買黃豆替代。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743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王立第二戰研所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0.2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立第二戰研所 的其他內容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不是說父母影響不大,怎麼還要談這個? 不是不大,是父母如果本身的社會階級,會造成子女不想、不願意聽,也不信父母說的。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不是說父母影響不大,怎麼還要談這個? 不是不大,是父母如果本身的社會階級,會造成子女不想、不願意聽,也不信父母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