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0|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紫布商人呂底亞

從聖經裡小人物中有所領悟
使徒行傳16:11-15, 38-40 我們 (保羅團隊) 從特羅亞開船,直行駛到撒摩特喇,第二天到了尼亞坡里;從那裏來到腓立比,就是馬其頓這一帶的一個重要城市,也是羅馬的駐防城。我們在這城裏住了幾天。在安息日,我們出城門,到了河邊,知道那裏有一個禱告的地方,我們就坐下來對那些聚會的婦女講道。有一個賣紫色布的婦人,名叫呂底亞,是推雅推喇城的人,素來敬拜神。她在聽著,主就開導她的心,使她留心聽保羅所講的話。她和她一家都領了洗,就求我們說:「你們若以為我是真心信主的,請到我家裏來住。」於是她堅決請我們留下。… … 差役把這些話回稟官長們;官長們聽見他們是羅馬人,就害怕了,於是來勸他們,領他們出來,請他們離開那城。二人出了監牢,往呂底亞家裏去,見了弟兄們,勸慰他們一番,就離開了
保羅前往腓立比的路線和呂底亞故鄉推雅推喇的位置
保羅前往腓立比的路線和呂底亞故鄉推雅推喇的位置
呂底亞,在使徒行傳出現片時的名字,卻意義重大。她是一位布販,從家鄉推雅推喇來到大城市腓立比謀生。她是一位婦女,常在河邊某個地方參與祈禱聚會。或許,使徒行傳為呂底亞留下的資料太少,她究竟是富商還是小商戶,她究竟是歸化猶太教的外族人,還是外邦化的猶太人,都留給大家想像的空想。從另一角度說,或許這些背景都不重要,呂底亞足跡在歷史中的最大意義,是她成為馬其頓異象下的第一個信徒。
從使徒行傳的鋪排,保羅是經文的主角,馬其頓異象是內容的主線。保羅團隊在聖靈的引領下,突破了亞細亞省的地域,踏足新的宣教地域,就是馬其頓省,而第一個停留下來,進行佈道工作的地點,就是腓立比市,而被記載下來的第一場佈道會的第一位決志者,就是呂底亞。
呂底亞是保羅宣教旅程的配角,卻有兩項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第一是呂底亞信主。根據經文的提示,呂底亞素來敬拜神,是一位積極參與祈禱聚會的婦女。同時,主開導她的心,引領她專心聽保羅講道,並且接受救恩。主的開導是甚麼一回事,或許學者提出很多不同的神學觀點,但最基本的,也是基督徒的共同經驗,就是謙卑地接收福音信息,沒有被豐富的營商智慧,成為接受福音的障礙,沒有被婦女被輕視的社會地位,成為接受福音的障礙。
與呂底亞全家歸主並列的事件,是獄卒全家歸主的故事。在人生的低谷,在生命無助的時候,遇上福音,人生來個一百八十度的轉變,這是感人的故事,卻不是必須的經歷,這是佈道會見證的好材料,卻不是基督徒生命的必然軌跡。呂底亞展示了一個平凡不過的見證,素來的敬虔,接受福音,繼續敬虔的生活。但平凡的經歷,不等於一個平平無奇的人生!
經文對呂底亞的具體的記述不多,卻兩次提及她的家。當呂底亞接受基督信仰後,她堅持邀請保羅團隊在她家中暫住。當保羅從監獄中被釋放,他需要盡快離開,於是先到呂底亞的家道別。段落的結束,經文加上了一個短句,「見了弟兄們,勸慰他們一番」,簡單的描述,反映了呂底亞對保羅的接待,不單單提供了住宿與飲食,也提供了一個福音基地。不但如此,保羅在腓立比的自由行動的日子不多,被捕的消息更是對初信者的打撃,但呂底亞的家卻有「弟兄們」需要道別與勸勉,呂底亞在這般日子對群體維繫的功夫,甚或牧養群羊是可想而知。
記得一個這樣的見證故事。一位事業有成的名人回憶他的童年往事,在生活艱難的童年,某天跟社工安排,到一個外籍高官家中作客,在高官家中吃西餐,聽聽他分享勵志故事,是他童年的難忘回憶。「高官」的身份令年青人感到異常受器重,「西餐」對那些年青人來說更是一份被厚待的禮物,或許從旁人的角度,那位高官只是完成一項輕而易舉的服侍,卻是善用了他的條件來結出美好的果效。或許我們誤以為仿似登天的任務才算使命,但呂底亞向我們展現了踏實的事奉。
如何「開放家庭」,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我又想起一位朋友,她有三位年幼的孩子,平日就難以參加教會的活動。她卻把這個限制變成正面的事奉機會,反正要在家裡照顧孩子,就邀請相熟的弟兄姊妹,當返教會開會或聚會時,把他們的孩子帶到她家中暫時托管。如何「開放家庭」,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更重要的是,這不是唯一的標準事奉模式。值得我們反思的是,未必需要尋找驚心動魄的異象,而是如何運用擁有的條件,踏實地侍奉上帝?
腓立比教會的建立者是保羅,這是不用爭議的聖經常識題,但這個「建立」只是一個簡單的開始,甚至是一個象徵性的開始。從另一角度看,腓立比教會的開始,是來自一個樂意聆聽神的道,願意開放家庭的呂底亞。教會得以建立及健康發展,牧者的角色當然重要,但平信徒的「牧者」角色同樣重要,呂底亞為我們留下美好的見證,成為眾人的鼓勵。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