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三句義與禪門料簡 (5)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五、「無住」而「生心」

金剛經的意旨,是肯定諸法在佛性意義上的存在,而不是否定的意思。
然而,小乘、中乘卻只有否定,沒有肯定,所以無法貫通金剛經的意旨。
維摩詰經云:「是時,大迦葉聞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歎未曾有,謂舍利弗:譬如有人於盲者前現眾色像,非彼所見;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不能解了,為若此也。」(維摩詰所說經不思議品第六)
疏曰:「不思議者,絕對本體,不可以思惟感覺而達到,惟有用智慧方便打破相對之根源 (無始無明),然後能達到也。故此解脫法門,名為不思議,絕對中無相對,故一切相對皆應否定,於是否定四大、否定空間、否定時間、否定來去、否定一多、否定動靜、否定世界、否定變化身、否定聲音⋯最後否定此種種相對之根源 (無始無明)。
於是否定終止,肯定開始,相對終止,絕對開始,一切相對皆還源為絕對,此時四大是絕對,空間、時間亦是絕對,來去、一多、動靜、世界、三身、聲音等,皆是絕對,皆是佛性本體之妙用。
故芥子與須彌不二、毛孔與大海不二、七日與一劫不二、動與靜不二、變化身與法身不異,一切已超越相對之局限,而入於絕對不二之土,一切皆還源為絕對,自己便是自己的原因,故不為以外其他原因之所轉,如如不動,無欠無餘,故一切其他原因皆歸消滅,入於此一絕對之原因矣。」(月溪法師維摩詰所說經註疏)
一切萬法本無病,病在當人用虛妄的意識心來領解;意識心也本無病,病在虛妄的根源 (無始無明) 未破。一旦虛妄的根源打破,則意識心轉為真實;以真實的意識心觀一切萬法,山是山、水是水,諸法皆在佛性上存在而安立,稱之為「如」。
在金剛經中,「無始無明」一詞用「住」來表示。如經言: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十)
如佛果克勤禪師示璨上人云:
「依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之本,本乎無住。若能徹證,則萬法一如,求其分毫住相不可得,只今現定作為,全是無住。根本既明,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豈非般若關捩乎?」
— 佛果圓悟真覺禪師心要卷上
《南陽尚頓教解脫禪門直了性壇語》是胡適在1926 年倫敦召開中央庚子賠款委員會會議期間,於巴黎、倫敦查閱了150 多卷敦煌文書的研究成果,後在1958 年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9 輯。
南陽和尚,就是神會。經由胡適的研究,後人才發現神會和《六祖壇經》的密切關係。
神會禪師云:
「今推到無住處立知,作沒?
無住是寂靜,寂靜體即名為定;從體上有自然智,能知本寂靜體,名為慧。此是定慧等。經云:『寂上起照。』此義如是。
無住心不離知,知不離無住。知心無住,更無餘知。
湼槃經云:『定多慧少,增長無明;慧多定少,增長邪見。定慧等者,明見佛性。』今推到無住處便立知,知心空寂,即是用處。
法華經云:『即同如來知見,廣大深遠。』心無邊際,同佛廣大,心無限量,同佛深遠,更無差別。
看諸菩薩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佛推諸菩薩病處如何。
般若經云:『菩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者,今推知識無住心是;而生其心者,知心無住是。
本體空寂,從空寂體上起知,善分別世間青黃赤白,是慧;不隨分別起,是定。
即如凝心入定,墮無記空;出定已後,起心分別一切世間有為,喚此為慧!經中名為妄心。此則慧時則無定,定時則無慧。如是解者,皆不離煩惱。
『凝心入定,住心看淨,起心外照,攝心內證』,非解脫心,亦是法縛心,不中用。
湼槃經云:『佛告瑠璃光菩薩,善男子,汝莫入甚深空定。何以故?令大眾鈍故。若入定,一切諸般若波羅蜜不知故。』
但自知本體寂靜,空無所有,亦無住著,等同虛空,無處不遍,即是諸佛真如身。
真如是無念之體,以是義故,立無念為宗。若見無念者,雖具見聞覺知,而常空寂,即戒定慧學一時齊等,萬行俱備,即同如來知見,廣大深遠。云何深遠?以不見性,故言深遠。若了見性,即無深遠。
各各至心,令知識得頓悟解脫。
若眼見色,善分別一切色,不隨分別起,色中得自在,色中得解脫色塵三昧足。
耳聞聲,善分別一切聲,不隨分別起,聲中得自在,聲中得解脫聲塵三昧足。
鼻聞香,善分別一切香,不隨分別起,香中得自在,香中得解脫香塵三昧足。
舌嘗味,善分別一切味,不隨分別起,味中得自在,味中得解脫味塵三昧足。
身覺種種觸,善能分別觸,不隨分別起,觸中得自在,觸中得解脫觸塵三昧足。
意分別一切法,不隨分別起,法中得自在,法中得解脫法塵三昧足。
如是諸根善分別,是本慧;不隨分別起,是本定。
經云:『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種種運為世間,不於事上生念,是定慧雙脩,不相去離。定不異慧,慧不異定,如世間燈光不相去離。
即燈之時光家體,即光之時燈家用;
即光之時不異燈,即燈之時不異光;
即光之時不離燈,即燈之時不離光;
即光之時即是燈,即燈之時即是光。
定慧亦然。
即定之時是慧體,即慧之時是定用;
即慧之時不異定,即定之時不異慧;
即慧之時即是定,即定之時即是慧;
即慧之時無有慧,即定之時無有定。
此即定慧雙修,不相去離。後二句者,是維摩詰默然直入不二法門。」
— 南陽和上頓教解脫禪門直了性壇語
必須打破「住」,才能建立「如來知見」,這在神會稱為「無住立知」。
好比有人要爬上十層樓的塔台,當還在樓層中拾級而上的階段,所看到的都是幽暗的塔中景象,直到登上塔頂,突然豁然開朗,普觀一切,四面八方的美景一覽而無遺。
如《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云:「譬如有人,登大高臺,普觀一切,無不斯了。若解脫位,一相無相、無生無滅、同真際、等法性、滿功德藏,住如來位。」(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下奉持品第七)
這在金剛經中也有類似的描寫。讓我們比較兩個版本的翻譯: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十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鳩摩羅什譯
「善現!譬如士夫入於闇室,都無所見,當知菩薩若墮於事,謂墮於事而行布施,亦復如是;
善現!譬如明眼士夫,過夜曉已,日光出時,見種種色,當知菩薩不墮於事,謂不墮事而行布施,亦復如是。」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七十七第九能斷金剛分,玄奘譯
比較之後,我們可以發現:
「士夫」就是「人」;玄奘翻譯的「士夫」對應於鳩摩羅什翻譯的「人」,所以文句是一樣的。
兩個翻譯都有「菩薩」,只是玄奘用的翻譯是倒裝,把「菩薩」放到後面。
玄奘翻譯的比較難懂,但是沒有把重要資訊漏掉;而鳩摩羅什翻譯的,就把一些原文省略掉了。例如:
兩個版本都有講到布施、日光、闇,但玄奘翻譯的更為細緻,例如房間;鳩摩羅什的版本只有「入闇」,玄奘的版本則是「入於闇室」。
還有第二段,鳩摩羅什翻譯的是「如人有目」,玄奘翻譯的則是「明眼士夫」。「如人有目」,難道前面的人就無目嗎?所以這個有點疑問。「明眼士夫」代表前面的人不是沒有眼睛,而是並非「明眼」,也就是沒有張開眼睛。
而且玄奘的翻譯,在「日光出時」之前,還有一句「過夜曉已」。這麼重要的訊息,但鳩摩羅什卻漏掉了,意思是:「過了晚上,到了天亮,太陽出來。」文句綜合起來的意思就是:「雖然在晚上,但張大著眼睛看的人,終於看到夜晚過去了,太陽出來了。」
簡化是為了好讀,但省略就不叫翻譯了。
金剛經的梵文原文比喻得非常生動,不是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1會員
174內容數
禪宗法式,由信心銘開始,始有具體之文字描述。其後石頭參同契、洞山五位、臨濟四料簡等,雖以道家語言外貌,或援引「取坎填離」之理論,然本文指出,其文字背後所欲闡示之內容,實是金剛經三句之變體,與「拈花微笑」之意旨無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森愛耦諧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對於前段「非A」到底要非掉A 裡面的什麼,才能使凡夫所見的A,成為佛所見的「非A」的問題,從阿含經來看,要非掉的,是外道的「我見」。 這個「我見」,簡單地說,就是所思所想,和所思所想的根源。
佛教所謂外道 (tīrthika),是從自身出發,指自己以外的一切宗教,查梵語原義,tīrthika 係指神聖而應受尊敬之隱遁者,但至後世,卻逐漸增添異見、邪說意涵,成為真理以外的邪法者之貶稱。
大乘菩薩雖也同意「因緣所生,本無自性」,但那僅僅是就現象界的理解而言,就本體界的終極目標而言,菩薩要將自己以及其他所有眾生,帶離現象界的苦、置於本體界的樂,是故菩薩的安忍廣大、微妙、清淨、殊勝,勝過聲聞緣覺所有的安忍。
從「覺」的角度來看,修行的許多次第、階段,並沒有在「覺」之上增添什麼,亦無成就什麼。「覺」是本來現成、充塞宇宙的,歷劫休修行,猶如在夢中渡河,醒了,發現原來是一場夢,即便是從夢中醒覺,也沒有增添什麼。但修行卻不是無謂的,若沒有修行,也沒有辦法從「迷」當中醒來。
在非A 是一個名詞的前提下,「則」非A =「那麼」非A,文意不通;以是之故,必須要是「即」非A、或「即是」非A =「就是」非A,才符合經文的意旨。 簡言之,「那麼」X,在語句上是不通的;必須要「就是」X 才合理,也才是金剛經的原意。
一日,佛於靈山會上,拈出一枝金色缽羅花示眾。時大眾默然,惟尊者破顏微笑。迦葉究竟體會到了什麼,而開心地微笑呢?他體會到了的,是和佛體會到的一樣的東西。而這個開心,不在別的地方,正是在這一枝金色的缽羅花上,所以「是名金色缽羅花」。
對於前段「非A」到底要非掉A 裡面的什麼,才能使凡夫所見的A,成為佛所見的「非A」的問題,從阿含經來看,要非掉的,是外道的「我見」。 這個「我見」,簡單地說,就是所思所想,和所思所想的根源。
佛教所謂外道 (tīrthika),是從自身出發,指自己以外的一切宗教,查梵語原義,tīrthika 係指神聖而應受尊敬之隱遁者,但至後世,卻逐漸增添異見、邪說意涵,成為真理以外的邪法者之貶稱。
大乘菩薩雖也同意「因緣所生,本無自性」,但那僅僅是就現象界的理解而言,就本體界的終極目標而言,菩薩要將自己以及其他所有眾生,帶離現象界的苦、置於本體界的樂,是故菩薩的安忍廣大、微妙、清淨、殊勝,勝過聲聞緣覺所有的安忍。
從「覺」的角度來看,修行的許多次第、階段,並沒有在「覺」之上增添什麼,亦無成就什麼。「覺」是本來現成、充塞宇宙的,歷劫休修行,猶如在夢中渡河,醒了,發現原來是一場夢,即便是從夢中醒覺,也沒有增添什麼。但修行卻不是無謂的,若沒有修行,也沒有辦法從「迷」當中醒來。
在非A 是一個名詞的前提下,「則」非A =「那麼」非A,文意不通;以是之故,必須要是「即」非A、或「即是」非A =「就是」非A,才符合經文的意旨。 簡言之,「那麼」X,在語句上是不通的;必須要「就是」X 才合理,也才是金剛經的原意。
一日,佛於靈山會上,拈出一枝金色缽羅花示眾。時大眾默然,惟尊者破顏微笑。迦葉究竟體會到了什麼,而開心地微笑呢?他體會到了的,是和佛體會到的一樣的東西。而這個開心,不在別的地方,正是在這一枝金色的缽羅花上,所以「是名金色缽羅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由玄奘譯出者,名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導讀:【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前半段經文闡述「緣起性空」的義理,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導讀:【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如來現前,諸法如義,如其本然真如法性,法性無生,凝然常住空寂,於是清淨心中,離一切相,即生滅而無生滅,心無生滅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導讀:   【如來所得法】:如來於法實無所得,以無所得心,悟真空無相之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法無實無虛】:真空無相之理,不可取及說,唯假以文字之方便,以心傳心,傳佛心印。如來所得法,此法即此心,心外更無別法
Thumbnail
※經文: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經文導讀:   【聞說是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空寂如如之心,聞如是之法,如來無說無示,聞者無取無得。   【深解義趣】:真空不空,能生妙有;妙有不有,無相可得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經文導讀:   【無為法】:離因緣造作之法,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導讀:   【何以故?】:空生起慧,解佛所說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前言:   昔惠能三更夜裡入祖師室,五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由玄奘譯出者,名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導讀:【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前半段經文闡述「緣起性空」的義理,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導讀:【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如來現前,諸法如義,如其本然真如法性,法性無生,凝然常住空寂,於是清淨心中,離一切相,即生滅而無生滅,心無生滅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導讀:   【如來所得法】:如來於法實無所得,以無所得心,悟真空無相之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法無實無虛】:真空無相之理,不可取及說,唯假以文字之方便,以心傳心,傳佛心印。如來所得法,此法即此心,心外更無別法
Thumbnail
※經文: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經文導讀:   【聞說是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空寂如如之心,聞如是之法,如來無說無示,聞者無取無得。   【深解義趣】:真空不空,能生妙有;妙有不有,無相可得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經文導讀:   【無為法】:離因緣造作之法,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導讀:   【何以故?】:空生起慧,解佛所說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前言:   昔惠能三更夜裡入祖師室,五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