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三句義與禪門料簡 (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二、「即」或「則」之辯

民國初年,江味農根據各個古本進行校勘,主張金剛經裡面有很多的「即」要更改成「則」,說這樣才能恢復古版金剛經的原貌。(江味農,金剛經校勘記)

但依據他校訂的結果,卻不是所有的「即」都被被勘訂更改為「則」,而是有的「即」被改掉,有的「即」卻被保留下來,造成「即」、「則」混用的紊亂不堪的狀況,甚至有在同一段文句裡面,前句是「即」、後句是「則」的突梯情形。

例如,其所校訂的: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既然,如來是「不異語者」,那麼,怎麼會前面用「即」、後面卻用「則」呢?

以為「這樣才能恢復古版金剛經的原貌」,但若事實上是對金剛經的原意不理解所致,不是得了原貌、卻失了原意嗎?

用白話文來說,「則」是「那麼」的意思;「即」是「就是」的意思。

分別把「那麼」、「就是」置換入文句中,金剛經的原句成為: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那麼』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就是』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那麼」非眾生,聽起來,不是怪怪的嗎?這還牽扯到段句的問題,將在後面探討。

在江味農的校訂之下,同句中,前「即」後「則」一併出現的情形,尚有:

「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前「即」、後「則」,難道依文意,有需要如此安排嗎?

依校勘記,金剛經的三句格式被更改為「則」的 (其他更動併附),計有:

03.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五)

08. 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故名阿那含。(九)

11. 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十)

13. 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十三)

17. 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十四)

18. 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十四)

19. 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十四)

20. 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十四)

22. 一切眾生,「則」非眾生。(十四)

24. 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十七)

27. 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十七)

35. 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二十三)

37. 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二十五)

38. 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是名凡夫。(二十五)

39. 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三十)

40. 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三十)

41. 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三十)

「」代表裡面的「即」被刪掉了;而「⋯」則是把整句刪掉。

而前述的三句格式,其餘的部分則保持而未被更改:

01.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梁昭明太子金剛經科判第三分)

02. 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五)

05. 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八)

06. 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九)

07. 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九)

09. 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九)

10.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九)

12. 佛說非身,是名大身。(十)

14. 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十三)

15.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十三)

16. 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十三)

21.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十四)

25. 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十七)

26.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十七)

28. 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十七)

29. 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十八)

30. 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二十)

31. 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諸相具足,是名諸相具足。(二十)

32. 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二十一)

33. 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二十一)

34. 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十二)

36. 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二十五)

42. 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三十一)

43. 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三十一)

如果「則」是對的,那麼為什麼不是全部用「則」,而是有些地方用「則」,有些地方卻用「即」呢?

除了「即」、「則」混用的紊亂之外,在文意上,還牽扯到「即非A」,到底應該讀成「即,非A」,還是「即非,A」 的斷句的問題:

「即」,是「就是」;「則」,是「那麼」。如果是後者,就有邏輯推導的意思,但金剛經並非三段論的邏輯格式。

先解釋「即」:

「即」X,或「即是」X,意思一樣。把「非A」置換為「X」,在金剛經裡面,有時候用「即」X,有時候用「即是」X,意思是一樣的。

因為在金剛經裡面有「即是」非A 的語句存在,故在此前提下,「即非A」只能斷句為「即,非A」,而不能斷句為「即非,A」。也就是說,要把「非A」當作一個名詞,而不是把「非」當作一個邏輯推導下的否定詞來看待。

例如:

16. 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十三)

17. 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十四)

18. 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十四)

21.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十四)

27. 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十七)

29. 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十八)

「即是」=「即」,這兩個詞的用法一樣,意思也一樣,不影響非A。

而「則」是一個邏輯語詞,是「那麼」的意思。

「則」非A 在語句上是不通的,「那麼」非A 不能成立,因為,在非A 連起來為一個名詞的情況下,在「那麼」非A 這個語句當中,少了一個「是」。

因而,此處沒有「則」非A 和「則非」A 的兩種不同選項,而只有後者之一種選擇。也就是說,在文意上,必須限定「則非」A 的唯一一種解讀,意思是:「那麼就不是」A。在這裡,「非」被解釋為「非是」,也就是「不是」的意思。

但因為金剛經並非「因為⋯所以⋯」的邏輯推導格式,所以,「則非」A 的這個選項也不能成立。

在非A 是一個名詞的前提下,「則」非A =「那麼」非A,文意不通;以是之故,必須要是「即」非A、或「即是」非A =「就是」非A,才符合經文的意旨。

簡言之,「那麼」X,在語句上是不通的;必須要「就是」X 才合理,也才是金剛經的原意。

會改為「則」,或許是因為,覺得「非」是一個否定語詞,而要把「非」和「A」拆開來單獨解釋,不把「非A」當作一個連在一起的名詞來看待。但如前所述,「則」非A 是不合理的;改成「則」,是因為對於金剛經所要表達的意思不完全了解所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森愛耦諧的沙龍
12會員
174內容數
禪宗法式,由信心銘開始,始有具體之文字描述。其後石頭參同契、洞山五位、臨濟四料簡等,雖以道家語言外貌,或援引「取坎填離」之理論,然本文指出,其文字背後所欲闡示之內容,實是金剛經三句之變體,與「拈花微笑」之意旨無別。
森愛耦諧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3/10
竹篦子代表參究的一念,或者朝意識根源處看:若有妄念紛飛起伏,不需要遏止,只要繼續往前看就可以;將參究的一念,漸漸穿透妄念的海波 (喚做竹篦子,有語),到達妄念根源的海底 (不喚做竹篦子,無語),再將此類似海底的根源處看破,即是透關而到家。
Thumbnail
2022/03/10
竹篦子代表參究的一念,或者朝意識根源處看:若有妄念紛飛起伏,不需要遏止,只要繼續往前看就可以;將參究的一念,漸漸穿透妄念的海波 (喚做竹篦子,有語),到達妄念根源的海底 (不喚做竹篦子,無語),再將此類似海底的根源處看破,即是透關而到家。
Thumbnail
2022/03/07
石頭參同契: 「明中有暗」,離卦,離是明中暗;「勿以暗」,取了離卦中陰爻。 「暗中有明」,坎卦,坎是暗中明;「勿以明」,取了坎卦中陽爻。 臨濟四料簡: 境白、人黑。 境中有人,白中黑,奪了境中之「人」,「奪人不奪境」。 人中有境,黑中白,奪了人中之「境」,「奪境不奪人」。
Thumbnail
2022/03/07
石頭參同契: 「明中有暗」,離卦,離是明中暗;「勿以暗」,取了離卦中陰爻。 「暗中有明」,坎卦,坎是暗中明;「勿以明」,取了坎卦中陽爻。 臨濟四料簡: 境白、人黑。 境中有人,白中黑,奪了境中之「人」,「奪人不奪境」。 人中有境,黑中白,奪了人中之「境」,「奪境不奪人」。
Thumbnail
2022/03/03
五位,分別是: 正中偏、偏中正、 正中來、偏中至、 兼中到。 後世有將「偏」中至改為「兼」中至者,主要是臨濟宗的宗人,或許有其理由,但只能說,那是臨濟宗所詮釋的五位,而非洞山五位的本色。
Thumbnail
2022/03/03
五位,分別是: 正中偏、偏中正、 正中來、偏中至、 兼中到。 後世有將「偏」中至改為「兼」中至者,主要是臨濟宗的宗人,或許有其理由,但只能說,那是臨濟宗所詮釋的五位,而非洞山五位的本色。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經文: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導讀: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如理實見分第五〉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非相者,非真實恆常不變之相,是如幻之假有,知
Thumbnail
※經文: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導讀: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如理實見分第五〉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非相者,非真實恆常不變之相,是如幻之假有,知
Thumbnail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品味
Thumbnail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品味
Thumbnail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
Thumbnail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
Thumbnail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
Thumbnail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
Thumbnail
這個世界,也是由我們因緣塵合的身體,體內組織器官的物理化學反應,去感知認識的,一切唯識所造。
Thumbnail
這個世界,也是由我們因緣塵合的身體,體內組織器官的物理化學反應,去感知認識的,一切唯識所造。
Thumbnail
「雖然,復次,時,善實!若有如是語:『如來去若、不去若、住若、坐若、臥若』,如法,不我, 善實!說義解。
Thumbnail
「雖然,復次,時,善實!若有如是語:『如來去若、不去若、住若、坐若、臥若』,如法,不我, 善實!說義解。
Thumbnail
前節提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相」,嚴格而論,可以說是鳩摩羅什的錯譯;因為,在鳩摩羅什一律地翻譯為「相」的場合,只有「身相」的「相」(lakṣaṇa)、和「六塵相」的「相」(nimitta),有外觀、相狀之意,至於其他的場合,則無該意義,所以不應該被翻譯為「相」。
Thumbnail
前節提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相」,嚴格而論,可以說是鳩摩羅什的錯譯;因為,在鳩摩羅什一律地翻譯為「相」的場合,只有「身相」的「相」(lakṣaṇa)、和「六塵相」的「相」(nimitta),有外觀、相狀之意,至於其他的場合,則無該意義,所以不應該被翻譯為「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