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三句義與禪門料簡 (4-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四之二、與阿含經的比較

要理解金剛經中使用這些用語的用意和意涵,我們必須溯源至較早的阿含經來理解。在阿含經裡面也有類似的描述:

阿含經說:「眼、色緣,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四無色陰、眼、色,此等法名為人;於斯等法作人想、眾生、那羅、摩㝹闍、摩那婆、士夫、福伽羅、耆婆、禪頭。」(雜阿含306 經)

經中主張,四無色陰 (觸、受、想、思)、眼、色,和合而有「人」的形象。

前段的因緣和合的觀點,是阿含經所認為的「正見」,也就是正確的看待宇宙和生命現象的觀點;而後段,則是在陳述各個印度宗教教派的觀點,這在阿含經看來,是「外道邪見」。

佛教所謂外道 (tīrthika),是從自身出發,指自己以外的一切宗教,查梵語原義,tīrthika 係指神聖而應受尊敬之隱遁者,但至後世,卻逐漸增添異見、邪說意涵,成為真理以外的邪法者之貶稱。據大日經疏卷一記載,有三十種外道,包括:時外道、地等變化外道、瑜伽我外道、建立淨外道、不建立無淨外道、自在天外道、流出外道、時外道 (與前述之時外道有異)、尊貴外道、自然外道、內我外道、人量外道、遍嚴外道,壽者外道、補特伽羅外道、識外道、阿賴耶外道、知者外道、見者外道、能執外道、所執外道、內知外道、外知外道、社怛梵外道、意生外道、儒童外道、常定生外道、聲顯外道、聲生外道、非聲外道。

對於前述阿含經中所謂「外道邪見」,我們可以稍加闡述:

眾生 (sattva):又譯為有情,亦稱含識,即一切有感情、心識、見聞覺知的生命體;相對於草木、瓦石、山河大地等無心識的生命或物體。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法鼓經》云:「萬法和合施設,名為眾生。」《注維摩經》二云:「生曰:眾生者,眾事會而生,以名宰一之主也。」《大乘義章》六云:「依於五陰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大經慧苑疏》云:「眾法成生,亦名眾生。」《法華文句》四云:「若攬眾陰而有,假名眾生。此據一期受報也。」

那羅 (nara):意譯為人、原人。原人,最早出現於梨俱吠陀的《原人歌》:「原人之神,微妙現象,千頭千眼,又具千足;包攝大地,上下四維;巍然站立,十指以外。唯此原人,是諸一切;既屬過去,亦為未來;唯此原人,不死之主;享受犧牲,昇華物外。如此神奇,乃彼威力;尤為勝妙,原人自身:一切眾生,佔其四一;天上不死,佔其四三。原人昇華,用其四三,所餘四一,留在世間。是故原人,超越十方,遍行二界,食與不食。從彼誕生,大毗羅闍;從毗羅闍,生補盧莎;彼一出世,立放光彩,創造大地,後復前進。」據此,原人 (nara) 生出補盧莎 (purusa),為宇宙萬物的本源。

摩㝹闍 (manuja):意譯為意生,又譯作摩奴闍,人。《大日經疏》二云:「經云摩奴闍者,智度翻為人,即是人執也。具譯當言人生,此是自在天外道部類,計人即從人生,故以為名。唐三藏云意生非也。末那是意,今云末奴。聲轉義別,誤耳。」《大日經疏》十六云:「滿奴所生者,是一類外道見。滿奴是我,言一切似我而生也。」大自在天外道,乃古印度十六種外道之一,以大自在天 (即摩醯首羅 maheśvara) 為世界之創造神。依《外道小乘涅槃論》所載,摩醯首羅論師主張摩醯首羅天為宇宙本源,常住不變,一切有情與無情之物皆由摩醯首羅天所生,言:「果是那羅延所作,梵天是因,所謂梵天、那羅延、乃至自在天是生滅因,一切從自在天生,從自在天滅。」

摩那婆 (māṇava):意譯為儒童、年少淨行、摩納仙、行者。儒童,即勝我;儒童外道,又作摩納婆外道,即以為有勝我存於人之身中為勝為妙,此乃毘紐天外道之部類。《大日經疏》二云:「經云摩納婆者,是毘紐天外道部類,正翻應言勝我。言我於身心中最為勝妙也,彼常於心中觀我,可一寸許。智度亦云:有計神在心中,微細如芥子。」

士夫 (purusa):又譯為神我,為瀰漫於宇宙中的自我。數論 (sājkhya),音譯為僧佉,又作僧企耶,論能生之數,故名數論。數論派為印度六師外道中成立最早者,初祖為迦毘羅仙人 (kapila)。《百論》云:「迦毘羅言:從冥初生覺,從覺生我心,從我心生五微塵,從五微塵生五大,從五大生十一根。神為主常,覺相處中,常住、不壞不敗,攝受諸法。能知此二十五諦,即得解脫,不知此者,不離生死。」本派認為宇宙有兩大實體:一為神我 (purusa),一為自性 (prakrti)。神我是精神的,不具運動作用,不演變出世間事物,僅僅觀照自性而已;自性是物質的,為物質因。自性開展的過程是:先由自性 (prakrti) 生出覺 (buddhi),再依序生出我慢 (ahajkāra)、十一根、五唯、五大,合稱二十五諦。細究之:覺 (buddhi),相當於產生意志之決定作用的「理性」;我慢 (ahajkāra),自我意識;十一根 (ekadasa-indriya),眼、耳、鼻、舌、皮、發聲器官、手、足、排泄器官、生殖器官、心;五唯 (panca-tanmatra),色、聲、香、味、觸;五大 (panca-mahabhuta),地、水、火、風、空。自性 (prakrti) 即可供開展之唯一因子,其構成之要素有純質 (sattva)、激質 (rajas)、翳質 (tamas) 等三德;《入中論》云:「彼自性者,體具三德,謂喜、憂、暗,即貪、嗔、癡,其性為輕動、沈重、昏暗。此三性平衡時,自性不起變化,即為冥性;若失平衡,則起變化,以有變,起諸法功能,說名自性 (彼雖不顯說從自生,然執萬有根源即自性,於自性中,有具體而微之諸法,即自生之義也)。神我後時厭諸受用境,遂修禪定而得天眼,由是見諸法之因為自性。自性為神我所見,遂起羞怯,收攝其所變化,神我與自性遂獨立,而得解脫。此即彼宗所執流轉還滅之理。」意謂:神我由開展後所產生之物質中脫離出來,翛然獨存,其時即為解脫。

福伽羅 (pudgala):意譯為數取趣,意為數度往返趣入輪迴者。又譯為補特伽羅,或簡稱普羅。佛教諸派別中最早提出「補特伽羅」的是犢子部,其認為:補特伽羅非即蘊、非離蘊,補特伽羅攜帶著業轉生,輪迴於六道,由前世、轉生至今世、趣入後世,是輾轉輪迴的主體,不可說的我。補特伽羅有三特徵:一、是輪迴的主體:《異部宗輪論》云:「諸法若離補特伽羅,無從前世轉至後世,依補特迦羅,可說有轉移。」二、是記憶的主體:《大毘婆沙論》十一云:「犢子部說,我許有我,可能憶念本所作事,先自領納今自憶故。」三、是六識之所依:《大乘成業論》云:「我體實有,與六識為所依止。」

耆婆 (jiva):意譯為命、壽者。耆那教 (jainism),乃印度最古老的宗教之一。根據語源學,耆那 (jaina) 是由「jin」演變而來,意為勝利者、征服者,在耆那教中,則意謂征服煩惱獲得解脫之人。耆那教的第24 祖筏陀摩那 (Vardhamana) 被尊為該教真正的創建者。尼犍 (nirgrantha) 具曰尼犍陀,意譯為離繫、不繫、無結,意為離三界繫縛;尼乾陀若提子 (Nirgranthajñātiputra) 以彼母 (jñātī) 之名為名,為印度古代六師外道之一,與佛陀處於同一時代。耆那教徒實行裸形塗灰等離繫之苦行,主張只有透過苦行才能清除舊業的束縛,達到寂靜、滅除情欲的狀態,使靈魂呈現出原有的光輝,從而脫離輪回之苦,獲得解脫。《慧琳音義》二十六云:「尼乾陀,此云無繫,是外道總名也。若提,云親友,是母名。」《玄應音義》六曰:「尼乾,或作尼乾陀,應言泥健連他,譯云不繫也。」同十曰:「其外道,拔髮露形,無所貯蓄,以手乞食,隨得即噉也。」《俱舍光記》十五云:「離擊,梵云尼乾陀。彼謂內離煩惱擊縛,外離衣服擊縛,即露形外道也。」耆那教認為宇宙萬物由命 (jiva) 和非命 (ajiva) 組成,命是有靈魂的實體,非命是無靈魂的實體。命 (jiva) 包括能動的、和不動的兩大類:能動的則根據感覺器官的多少分為六種:一個器官(皮) 的,如植物;二個器官 (皮、舌) 的,如蟲;三個器官 (皮、舌、鼻) 的,如蟻;四個器官 (皮、舌、鼻、眼) 的,如蜂;五個器官(皮、舌、鼻、眼、耳) 的,如獸;六個器官 (皮、舌、鼻、眼、耳、心) 的,如人。不動的命,存在于地、水、風、火四大元素之中,所以耆那教徒認為動植物和非生物體內均有靈魂存在,不能任意傷害。非命 (ajiva) 也包括兩大類:一類是有形的物質,稱為「pudgala」,由原子 (paramanu) 和原子的複合體 — 原子團 (skandha) 所組成,所以耆那教可以說是最早的原子論者。另一類是無形的物質,由時間 (kala)、虛空 (akasha)、法 (dharma)、和非法 (adharma) 所組成。命,亦即靈魂,被相續不斷的業塵 (asrava) 纏裹,眾生的行為招致相應的業塵,業塵微粒附著於靈魂,而情慾則是業塵的黏著劑,靈魂因而被束縛在塵世之中,不得解脫。

禪頭 (jantu):意譯為眾生,指人或有情。又譯作禪豆、禪兜、缮都。《玄應音義》云:「禪頭,或云禪豆、禪兜,或云繕都,此譯云眾生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森愛耦諧的沙龍
12會員
174內容數
禪宗法式,由信心銘開始,始有具體之文字描述。其後石頭參同契、洞山五位、臨濟四料簡等,雖以道家語言外貌,或援引「取坎填離」之理論,然本文指出,其文字背後所欲闡示之內容,實是金剛經三句之變體,與「拈花微笑」之意旨無別。
森愛耦諧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3/10
竹篦子代表參究的一念,或者朝意識根源處看:若有妄念紛飛起伏,不需要遏止,只要繼續往前看就可以;將參究的一念,漸漸穿透妄念的海波 (喚做竹篦子,有語),到達妄念根源的海底 (不喚做竹篦子,無語),再將此類似海底的根源處看破,即是透關而到家。
Thumbnail
2022/03/10
竹篦子代表參究的一念,或者朝意識根源處看:若有妄念紛飛起伏,不需要遏止,只要繼續往前看就可以;將參究的一念,漸漸穿透妄念的海波 (喚做竹篦子,有語),到達妄念根源的海底 (不喚做竹篦子,無語),再將此類似海底的根源處看破,即是透關而到家。
Thumbnail
2022/03/07
石頭參同契: 「明中有暗」,離卦,離是明中暗;「勿以暗」,取了離卦中陰爻。 「暗中有明」,坎卦,坎是暗中明;「勿以明」,取了坎卦中陽爻。 臨濟四料簡: 境白、人黑。 境中有人,白中黑,奪了境中之「人」,「奪人不奪境」。 人中有境,黑中白,奪了人中之「境」,「奪境不奪人」。
Thumbnail
2022/03/07
石頭參同契: 「明中有暗」,離卦,離是明中暗;「勿以暗」,取了離卦中陰爻。 「暗中有明」,坎卦,坎是暗中明;「勿以明」,取了坎卦中陽爻。 臨濟四料簡: 境白、人黑。 境中有人,白中黑,奪了境中之「人」,「奪人不奪境」。 人中有境,黑中白,奪了人中之「境」,「奪境不奪人」。
Thumbnail
2022/03/03
五位,分別是: 正中偏、偏中正、 正中來、偏中至、 兼中到。 後世有將「偏」中至改為「兼」中至者,主要是臨濟宗的宗人,或許有其理由,但只能說,那是臨濟宗所詮釋的五位,而非洞山五位的本色。
Thumbnail
2022/03/03
五位,分別是: 正中偏、偏中正、 正中來、偏中至、 兼中到。 後世有將「偏」中至改為「兼」中至者,主要是臨濟宗的宗人,或許有其理由,但只能說,那是臨濟宗所詮釋的五位,而非洞山五位的本色。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
Thumbnail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
Thumbnail
這個世界,也是由我們因緣塵合的身體,體內組織器官的物理化學反應,去感知認識的,一切唯識所造。
Thumbnail
這個世界,也是由我們因緣塵合的身體,體內組織器官的物理化學反應,去感知認識的,一切唯識所造。
Thumbnail
為何要講「人間的佛教」?因為有情是以人為主的,大乘佛法偏向「理」、「境界」,而忽略了「人」的問題,為了回到佛教的基本精神,而提倡人間佛教,代表的人為太虛大師、印順長老、東初老和尚和聖嚴師父。
Thumbnail
為何要講「人間的佛教」?因為有情是以人為主的,大乘佛法偏向「理」、「境界」,而忽略了「人」的問題,為了回到佛教的基本精神,而提倡人間佛教,代表的人為太虛大師、印順長老、東初老和尚和聖嚴師父。
Thumbnail
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人天導師 Satthā Deva Manussānaṃ 佛陀是能帶領諸天神與諸人類度脫生死諸險難的導師。他以現世、來世的人天快樂和究竟解脫等種種適宜的方式來教導人類、天神以及梵天神,令他們捨棄易使人沉淪的五慾(色、聲、香、味
Thumbnail
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人天導師 Satthā Deva Manussānaṃ 佛陀是能帶領諸天神與諸人類度脫生死諸險難的導師。他以現世、來世的人天快樂和究竟解脫等種種適宜的方式來教導人類、天神以及梵天神,令他們捨棄易使人沉淪的五慾(色、聲、香、味
Thumbnail
其實,不只凡夫有煩惱,菩薩也有。 當初佛陀留下《金剛經》,主要是傳授菩薩降伏煩惱的智慧。 雖然凡夫未到菩薩位階,但在這充滿天災人禍的「末法時代」,煩惱更加熾盛時,也可用經中的一個「法門」,來超越困境挫折,在「逆緣」中增長智慧。 那個法門是什麼呢? 答案是,「離相法門」。 《金剛經》說:宇宙「實相」是
Thumbnail
其實,不只凡夫有煩惱,菩薩也有。 當初佛陀留下《金剛經》,主要是傳授菩薩降伏煩惱的智慧。 雖然凡夫未到菩薩位階,但在這充滿天災人禍的「末法時代」,煩惱更加熾盛時,也可用經中的一個「法門」,來超越困境挫折,在「逆緣」中增長智慧。 那個法門是什麼呢? 答案是,「離相法門」。 《金剛經》說:宇宙「實相」是
Thumbnail
前節提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相」,嚴格而論,可以說是鳩摩羅什的錯譯;因為,在鳩摩羅什一律地翻譯為「相」的場合,只有「身相」的「相」(lakṣaṇa)、和「六塵相」的「相」(nimitta),有外觀、相狀之意,至於其他的場合,則無該意義,所以不應該被翻譯為「相」。
Thumbnail
前節提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相」,嚴格而論,可以說是鳩摩羅什的錯譯;因為,在鳩摩羅什一律地翻譯為「相」的場合,只有「身相」的「相」(lakṣaṇa)、和「六塵相」的「相」(nimitta),有外觀、相狀之意,至於其他的場合,則無該意義,所以不應該被翻譯為「相」。
Thumbnail
prajñaptir upādāya 合起來,指「非獨立性施設」、「依賴他事、繫於他事而決的施設」(dependent designation);鳩摩羅什譯為「假名」,「假名」一詞,乃天外一筆似的翻譯,因為梵文裡面並沒有直接的「假」、「名」的含義,而毋寧是很高處地、由整個文意的理解所給予的翻譯。
Thumbnail
prajñaptir upādāya 合起來,指「非獨立性施設」、「依賴他事、繫於他事而決的施設」(dependent designation);鳩摩羅什譯為「假名」,「假名」一詞,乃天外一筆似的翻譯,因為梵文裡面並沒有直接的「假」、「名」的含義,而毋寧是很高處地、由整個文意的理解所給予的翻譯。
Thumbnail
以佛教的觀點,這個所謂的「我」以至世間的一切歸根究柢都是「因緣所生」,這表示個人對意義和自我實現的追求,是無法離開全人類、社會和自然的改善而獲得的。這就是「人間」的人本主義,也是體認「淨土就在人間」的一種表述。
Thumbnail
以佛教的觀點,這個所謂的「我」以至世間的一切歸根究柢都是「因緣所生」,這表示個人對意義和自我實現的追求,是無法離開全人類、社會和自然的改善而獲得的。這就是「人間」的人本主義,也是體認「淨土就在人間」的一種表述。
Thumbnail
事實上,佛教的本質,並沒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別,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內容,到處都是一樣。佛教是從大覺的佛陀-釋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來,那是充滿了智慧、充滿了仁慈、充滿了光明、清涼、安慰的一種言教,根據這種言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團形態,便是佛教。
Thumbnail
事實上,佛教的本質,並沒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別,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內容,到處都是一樣。佛教是從大覺的佛陀-釋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來,那是充滿了智慧、充滿了仁慈、充滿了光明、清涼、安慰的一種言教,根據這種言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團形態,便是佛教。
Thumbnail
放下我執和法執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菩薩道行者不會先存一個企求成佛的功利觀念。明因果,知因緣。
Thumbnail
放下我執和法執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菩薩道行者不會先存一個企求成佛的功利觀念。明因果,知因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