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三句義與禪門料簡 (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三、「實無」與「即非」

在三句格式中,第二句有時用「實無」A、有時用「即是」非A,二者的差別在哪裡呢?又為什麼要有這樣的區別呢?

我們可以看到,用「實無」的情況,往往這個三句格式的句意和「修行」的次第有關,諸如:菩薩乘的「滅度眾生」,聲聞緣覺乘的「入流」、「往來」、「不來」、「有法」等。

從「覺」的角度來看,修行的許多次第、階段,並沒有在「覺」之上增添什麼,亦無成就什麼。「覺」是本來現成、充塞宇宙的,歷劫修行,猶如在夢中渡河,醒了,發現原來是一場夢,即便是從夢中醒覺,也沒有增添什麼,所以說「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修行卻不是無謂的,若沒有修行,也沒有辦法從「迷」當中醒來。

如傳心法要云:「此心明淨,猶如虛空,無一點相貌;舉心動念,即乖法體,即為著相,無始已來,無著相佛。修六度萬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無始已來無次第佛。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

又云:「此心即無心之心,離一切相,眾生諸佛更無差別;但能無心,便是究竟。學道人若不直下無心,累劫修行,終不成道,被三乘功行拘繫,不得解脫。然證此心有遲疾,有聞法一念便得無心者,有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乃得無心者,有至十地乃得無心者。長短得無心乃住,更無可修可證。實無所得,真實不虛;一念而得,與十地而得者,功用恰齊,更無深淺,祇是歷劫枉受辛勤耳。」

又云:「縱使三祇精進修行,歷諸地位,及一念證時,祇證元來自佛,向上更不添得一物。卻觀歷劫功用,總是夢中妄為。故如來云:我於阿耨菩提實無所得,若有所得,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

好比一團金子,可以把它打造為杯子、項鍊、或藝術品,但對於金子本身而言,實無更改,變動的只是外型。

這團金子,指的就是「覺」。

因為「覺」就是「佛」,就是「佛性」,就是「金子」。「菩提」也是覺;「阿耨多羅」=「無上」;「三藐」=「正等」;「三菩提」=「正覺」。所以三句格式的第二句講的就是佛性,或者如上述的比喻 — 金子。

在前述形象化的比喻中,將金子比喻為佛性,那麼,杯子、項鍊、藝術品,以及外型等,又應該怎麼理解呢?也就是說:

「好比一團金子 (佛性),可以把它打造為杯子 ()、項鍊 ()、藝術品 (),但對於金子 (佛性) 本身而言,實無更改,變動的只是外型 ()。」

在這些括弧裡面,可以填入什麼呢?以三乘的功行為例,我們可以這麼描述:

「好比一團金子 (佛性),在修行的歷程次第中,可以把它打造為杯子 (聲聞)、項鍊 (緣覺)、藝術品 (菩薩),但對於金子 (佛性) 本身而言,實無更改,變動的只是外型 (修行次第)。」

將「實無」無差別地等同於「即非」,將「實無更改,即非更改」解釋為「實際上沒有更改,那就是沒有更改」,這個理解是錯誤的;因為後者的解釋,是將「『那就是沒有』更改」,以「『即非』更改」的斷句來理解,這樣就變成現象界的描述了。

「即」雖然是「就是」的意思,但「非」不能進來,「非」必須和後面的「A」連在一起看待,成為「非A」的名詞。

「即」非更改,金子「就是」非外型。

所以「實無更改,即非更改」應該解釋為「 『實際上沒有』更改,『那就是』非更改」。

為什麼要在「無」的前面要加上一個「實」?代表它不僅僅是「沒有」A 而已,還指向一個實際上存有的「非A」。

「實無」的意涵,如上所述。

現在,如果用「即是」來替代「實無」的用語表達,又應該怎麼描述呢?將「即是」的用語添入第二句中,那麼,上述的比喻可以修改為:

「好比一團金子 (佛性),在修行的歷程次第中,即便把它打造為杯子 (聲聞)、項鍊 (緣覺)、藝術品 (菩薩),但對於金子 (佛性) 本身而言,實無更改,即是「非杯子」(非聲聞)、「非項鍊」(非緣覺)、「非藝術品」(非菩薩),變動的只是外型 (修行次第),金子還是金子。」

其他用「即是」來表述的三句格式,其第二句想要表達的,也還是佛性的意涵。也就是說:

桌子「就是」佛性;眾生「就是」佛性;以至於宇宙中的所有一切現象,也無非「就是」佛性。

接下來,我們可以試著反向思考,在金剛經裡使用「即是」的三段格式中,如果用「實無」替代「即是」的用語來表達,又應該怎麼描述呢?如果我們把「實無」置換入第二句中,可以這麼修改:

例如「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句中省略了「即是」二字)。

這一則三段格式,用「實無」來表達的話,就成為「如來說世界,實無世界的山河大地、芸芸眾生、地球運轉等等現象,是名世界」。

又例如「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可以表述為「如來說一切諸相,實無諸相」。

「即是」的意涵,如上所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森愛耦諧的沙龍
12會員
174內容數
禪宗法式,由信心銘開始,始有具體之文字描述。其後石頭參同契、洞山五位、臨濟四料簡等,雖以道家語言外貌,或援引「取坎填離」之理論,然本文指出,其文字背後所欲闡示之內容,實是金剛經三句之變體,與「拈花微笑」之意旨無別。
森愛耦諧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3/10
竹篦子代表參究的一念,或者朝意識根源處看:若有妄念紛飛起伏,不需要遏止,只要繼續往前看就可以;將參究的一念,漸漸穿透妄念的海波 (喚做竹篦子,有語),到達妄念根源的海底 (不喚做竹篦子,無語),再將此類似海底的根源處看破,即是透關而到家。
Thumbnail
2022/03/10
竹篦子代表參究的一念,或者朝意識根源處看:若有妄念紛飛起伏,不需要遏止,只要繼續往前看就可以;將參究的一念,漸漸穿透妄念的海波 (喚做竹篦子,有語),到達妄念根源的海底 (不喚做竹篦子,無語),再將此類似海底的根源處看破,即是透關而到家。
Thumbnail
2022/03/07
石頭參同契: 「明中有暗」,離卦,離是明中暗;「勿以暗」,取了離卦中陰爻。 「暗中有明」,坎卦,坎是暗中明;「勿以明」,取了坎卦中陽爻。 臨濟四料簡: 境白、人黑。 境中有人,白中黑,奪了境中之「人」,「奪人不奪境」。 人中有境,黑中白,奪了人中之「境」,「奪境不奪人」。
Thumbnail
2022/03/07
石頭參同契: 「明中有暗」,離卦,離是明中暗;「勿以暗」,取了離卦中陰爻。 「暗中有明」,坎卦,坎是暗中明;「勿以明」,取了坎卦中陽爻。 臨濟四料簡: 境白、人黑。 境中有人,白中黑,奪了境中之「人」,「奪人不奪境」。 人中有境,黑中白,奪了人中之「境」,「奪境不奪人」。
Thumbnail
2022/03/03
五位,分別是: 正中偏、偏中正、 正中來、偏中至、 兼中到。 後世有將「偏」中至改為「兼」中至者,主要是臨濟宗的宗人,或許有其理由,但只能說,那是臨濟宗所詮釋的五位,而非洞山五位的本色。
Thumbnail
2022/03/03
五位,分別是: 正中偏、偏中正、 正中來、偏中至、 兼中到。 後世有將「偏」中至改為「兼」中至者,主要是臨濟宗的宗人,或許有其理由,但只能說,那是臨濟宗所詮釋的五位,而非洞山五位的本色。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這個世界,也是由我們因緣塵合的身體,體內組織器官的物理化學反應,去感知認識的,一切唯識所造。
Thumbnail
這個世界,也是由我們因緣塵合的身體,體內組織器官的物理化學反應,去感知認識的,一切唯識所造。
Thumbnail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將不定時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
Thumbnail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將不定時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
Thumbnail
  明天欣逢中秋節,亦是本堂三週年堂慶,月圓人團圓,今天就來圓滿《金剛經》〈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的導讀。整篇導讀是筆者試以《金剛經六祖口訣》試見《金剛經》,為了閱讀方便,筆者將《金剛經六祖口訣》置於文末。 ◇經文: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若有善男人、
Thumbnail
  明天欣逢中秋節,亦是本堂三週年堂慶,月圓人團圓,今天就來圓滿《金剛經》〈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的導讀。整篇導讀是筆者試以《金剛經六祖口訣》試見《金剛經》,為了閱讀方便,筆者將《金剛經六祖口訣》置於文末。 ◇經文: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若有善男人、
Thumbnail
從《金剛經》看佛法修行的根本原則(古文經典課 2022/05/18 知識點)。 若是拋開修行的次第(階段)來說,修行佛法最標準的要求(最終的要求),基本上還是來自於《金剛經》。因為《金剛經》畢竟是整個佛教的根本,核心中的核心基本上就在《金剛經》。我們得按正規的東西去要求自己,具備按照這些修行
Thumbnail
從《金剛經》看佛法修行的根本原則(古文經典課 2022/05/18 知識點)。 若是拋開修行的次第(階段)來說,修行佛法最標準的要求(最終的要求),基本上還是來自於《金剛經》。因為《金剛經》畢竟是整個佛教的根本,核心中的核心基本上就在《金剛經》。我們得按正規的東西去要求自己,具備按照這些修行
Thumbnail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首傳頌千古的四句偈出自於《金剛經》〈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金剛經》原是長篇連貫的經文,經由梁朝的昭明太子整理而成容易傳誦理解的三十二個分則,並於各段落增添了簡潔精要的標題。「應化非真分」即是昭明太子所下之標題。那麼「應化非真」是什麼意
Thumbnail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首傳頌千古的四句偈出自於《金剛經》〈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金剛經》原是長篇連貫的經文,經由梁朝的昭明太子整理而成容易傳誦理解的三十二個分則,並於各段落增添了簡潔精要的標題。「應化非真分」即是昭明太子所下之標題。那麼「應化非真」是什麼意
Thumbnail
若是拋開修行的次第(階段)來說,修行佛法最標準的要求(最終的要求),基本上還是來自於《金剛經》。因為《金剛經》畢竟是整個佛教的根本,核心中的核心基本上就在《金剛經》。我們得按正規的東西去要求自己,具備按照這些修行的要求去進行修行,甚至要去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思維習慣、包括意識習慣。 應無所住,而生
Thumbnail
若是拋開修行的次第(階段)來說,修行佛法最標準的要求(最終的要求),基本上還是來自於《金剛經》。因為《金剛經》畢竟是整個佛教的根本,核心中的核心基本上就在《金剛經》。我們得按正規的東西去要求自己,具備按照這些修行的要求去進行修行,甚至要去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思維習慣、包括意識習慣。 應無所住,而生
Thumbnail
我說過,《金剛經》是一部暗藏多層次實相的的經文。 意思是說,你的無明愈少,心愈清淨,能從經文感悟到的實相層次就愈高。 如同你如果一直用「唯物」的觀點來找「因果業力」,你就只能看到「物質(物理)層次」的實相一樣,那些高於「物質層次」的存在,你就如盲人一樣,因為看不見,就無法相信他們的存在。 《金剛經》
Thumbnail
我說過,《金剛經》是一部暗藏多層次實相的的經文。 意思是說,你的無明愈少,心愈清淨,能從經文感悟到的實相層次就愈高。 如同你如果一直用「唯物」的觀點來找「因果業力」,你就只能看到「物質(物理)層次」的實相一樣,那些高於「物質層次」的存在,你就如盲人一樣,因為看不見,就無法相信他們的存在。 《金剛經》
Thumbnail
「因緣所生法」是虛妄的、生滅的、無常的、沒有自性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虛妄的根源「無始無明」未破;若虛妄的根源打破,則「因緣所生法」當體即是不虛妄的「非因緣所生法」。由佛性觀之,一切緣生緣滅的現象都是真實的、不生不滅的、常樂我淨的、以無自性為自性的,亦名為「如」,這才是真正的「空」義。
Thumbnail
「因緣所生法」是虛妄的、生滅的、無常的、沒有自性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虛妄的根源「無始無明」未破;若虛妄的根源打破,則「因緣所生法」當體即是不虛妄的「非因緣所生法」。由佛性觀之,一切緣生緣滅的現象都是真實的、不生不滅的、常樂我淨的、以無自性為自性的,亦名為「如」,這才是真正的「空」義。
Thumbnail
所有的現象 (相),是因為用虛妄的意識心來領解感受,所以才是虛妄的;若見到佛性 (不相),用真實的意識心來領解感受,那麼所有的現象都是真實的 (不妄);如來看到的,就是基於這個佛性照了的意識心,所見到的一切現象。
Thumbnail
所有的現象 (相),是因為用虛妄的意識心來領解感受,所以才是虛妄的;若見到佛性 (不相),用真實的意識心來領解感受,那麼所有的現象都是真實的 (不妄);如來看到的,就是基於這個佛性照了的意識心,所見到的一切現象。
Thumbnail
必須打破「住」,才能建立「如來知見」,這在神會稱為「無住立知」。 好比有人要爬上十層樓的塔台,當還在樓層中拾級而上的階段,所看到的都是幽暗的塔中景象,直到登上塔頂,突然豁然開朗,普觀一切,四面八方的美景一覽而無遺。
Thumbnail
必須打破「住」,才能建立「如來知見」,這在神會稱為「無住立知」。 好比有人要爬上十層樓的塔台,當還在樓層中拾級而上的階段,所看到的都是幽暗的塔中景象,直到登上塔頂,突然豁然開朗,普觀一切,四面八方的美景一覽而無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