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2/0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羅織經對比、真理的推敲 鐘櫻峯 2022/2/5

    《羅織經》是武周酷吏來俊臣所著的一部專講如何羅織罪名,陷害殺人的書。酷吏周興臨死之際,看過此書,自嘆弗如,竟甘願受死;一代人傑宰相狄仁傑閱罷此書,冷汗直冒,卻不敢喊冤;女皇武則天面對此書,嘆道:如此機心,朕未必過也。殺機遂生。
    作者:來俊臣
    來俊臣(651年—697年6月26日) ,雍州萬年人。武則天執政時的著名酷吏。因告密獲得武則天信任,先後任侍御史、左台御史中丞、司僕少卿,組織數百名無賴專事告密,又設推事院,大興刑獄,與其黨羽朱南山等撰寫《羅織經》,製造各種殘酷刑具,採取逼供等手段,任意捏造罪狀致人死地,大臣、宗室被其枉殺滅族者達數千家。
    其貪贓枉法,橫行無忌,與侯思止、王弘義等結為朋黨,最後甚至企圖陷害武氏諸王、太平公主、張易之等武則天最親信的人物。又企圖誣告皇嗣李旦和廬陵王李顯謀反,被衛遂忠告發,武氏諸王與太平公主等乘機揭露來俊臣種種罪惡,終被武則天下令處死。來俊臣被處死後,其酷吏黨徒皆被流放嶺南,延續十四年之久的恐怖「酷吏政治」才告結束。
    閱人卷
    來:人之情多矯,世之俗多偽,豈可信乎?
    譯:人的情感是做出來的,人的行為是虛假的,怎可以相信?
    我》人的情感有做出來的,也有發自內心的;人的行為有時真誠
    有時虛假,不是固定的。相信與否?因人而異,因環境,時
    空會改變!非真理因其不具恆常性。
    聖經【】人的情感與行為受欲望的影響,明白人與神的關系,有
    助於人情感與行為的改變,探索真理。
    來: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恥其匿怨而友人也。人者多欲,其性尚私。成事享其功,敗事委其過,且聖人弗能逾者,概人之本然也。
    譯:人的欲望多且自私,爭功委過,人之常情。
    孔子,左丘明,雖然不恥於巧言令色足恭,但那只是外表,內心還不是那麼排斥與斷然拒絕 ,難以保持清高,即使聖人也難以跳脫私欲,所以虛偽!
    我 儒家的外在禮儀約束,是否涉及虛偽?這因人因情境而異,不可一概而論!
    自利是人之常情,但要有個度,不是理所當然!
    爭功委過是自利過頭,超越內心的法與度,不應鼓勵!
    聖經】明確禁止爭功委過
    來:
    多欲則貪,尚私則枉,其罪遂生。民之畏懲,吏之懼禍,或以斂行;但有機變,孰難料也。
    為害常因不察,致禍歸於不忍。桓公溺臣,身死實哀;夫差存越,終喪其吳。親無過父子,然廣逆恆有;恩莫逾君臣,則莽奸弗絕。是以人心多詐,不可視其表;世事寡情,善者終無功。信人莫若信己,防人毋存幸念。此道不修,夫庸為智者乎?
    譯:
    欲望多了就會起貪心,極端自私就會有偏差,罪惡從此便產生了。老百姓害怕懲罰,官吏恐遭禍患,不得不收斂自己的行為;一旦有了機緣變故,誰都無法預料了。
    人們受害常常是因為對人沒有仔細的察驗,人們遭受禍患往往是由於對人心慈手軟。齊桓公過份相信他的臣子,以致死亡實在讓人哀痛。吳王夫差沒有吞併越國,最後卻導致吳國的滅亡。關係親密沒有超過父子的,可是像楊廣那樣的逆子卻總是存在;施以恩德沒有超過君對臣的,但是像王莽那樣的奸臣起卻從未斷絕。因此說人的內心隱含著太多的欺騙,不能光看他的外表。世上的事缺少情愛,做好事的人最後卻得不到功勞。相信別人不如相信自己,防範別人不要心存僥倖。這種技藝不學習,難道還能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嗎?
    我:本段強化了荀子的性惡論:人不可心慈手軟,否則最終引來
    惡運與殺機;認為人性自私多欲貪享樂,所以:好人有好報
    不是必然規律。
    話雖如此,但善良與福報還是中國人大部份人認同的。
    至於防人之心不可無,不防人就是犯傻-不智慧了
    也就是人到底可不可信?我認為如前,不是絕對的!
    聖經】人存在老我的犯罪,以至不自覺,不以為是罪!
    聖經中曾經提到:一個義人也沒有,並不是說人不可信
    而是相對於人,神是恆久善良不變,可依賴可信的對象!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