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讀歷史書籍,非常古老的、幾百年前的,都喜歡。看歷史故事除了是消遣,更能觀察從古至今「人性演化論」的發展脈絡。現代人講生存哲學多半基於近代心理學的脈絡發展,但讀歷史,雖然時空背景已截然不同,譬如說我們是民主社會不是專制社會,但歷史多了個結果可以借鏡,有時候體悟反而更深刻。
關於羅織經
羅織經成書於武則天執政時期,作者來俊臣是著名酷吏。也是「請君入甕」成語的主角。他為求自己仕途順利,泯滅人性,製造大量冤案,連現代人熟知的一代名相「狄仁傑」也差點被他冤死獄中。這本「羅織經」,便是集他邪惡智慧之大成,(應該)是史上第一本酷吏養成教科書。
他能發跡一部分必須歸功於時機。當時武則天剛改朝為武周,政局不穩,內外樹敵頗多,李氏家族磨刀霍霍。來俊臣的狠辣,先撇開道德問題,卻為武則天穩住朝局,讓反對勢力不敢輕舉妄動。不過雖說治亂世用重典,可是不斷的「重典」、「惡典」,對主政者來說,不啻是為自己點上另一株火苗,火苗燜久了還是會引火燒身。最後他自作自受,栽在其他酷吏手上。贏到最後的,還是當初放任他的武則天,以及了結了他的武則天。
羅織經本來已經失傳,後在海外修復,由中國古籍整理專家馬樹全老師整理並翻譯成白話。
惟須注意的是此套書並未完整版,馬樹全老師認為其中許多奸臣所寫的過奸言論,會有污染人們思想之嫌。因此刪去,僅留有警示效果的段落,並輔以許多古人故事佐證,讓讀者能夠同時閱讀「理論」與「範例」,悟得羅織經的修身之道。
本書共分十二卷,分別為閱人卷、事上卷、治下卷、控權卷、制敵卷、固榮卷、保身卷、察奸卷、謀劃卷、問罪卷、刑罰卷、瓜蔓卷,每卷專講一個問題,全書通篇毫不掩飾地論述了當時為官做人種種陰險毒辣的手段,直面人性的醜惡之處,標榜與傳統道德相悖的價值觀。
--出自博客來書店《羅織經:有史以來第一部製造冤獄的經典》書籍簡介頁
羅織經談什麼
我看到有網友評論這本書:「好看歸好看,但應該很難應用在生活上。」但我卻覺得恰好相反。
時移勢易,當然我們不活在專制時代,也不會隨便就掉腦袋。可是現代生活的險惡依然沒有改變。古人談的官場求勝之道或許真的只講當官,但放到現代社會裡,不管你在大中小企業,你依然有「仕途」(職涯)與「功名」(升官)的煩惱。種種「小人」更是包含:敵對的部門、對你有競爭意識的敵人、想透過扳倒你升官的人等等,競爭更是無處不在。
舉博客來書店的公開試閱段落為例
原文
人皆可罪,罪人須定其人。罪不自昭,密而舉之則顯。
譯文
人都是可以定罪的,加罪於人必須先確定人選。罪行不會自動暴露,密告並檢舉他就會讓罪行顯現。
釋評
來俊臣、萬國俊之流,害人有一套完備的理論和方法,先確定人選,再由特務們向有關部門告密和寫檢舉信件,這便是他們害人的第一步驟。對象的確定是有學問的,他們不喜歡的人和皇上要排斥的人,自是對象之一;他們認為妨礙自己前途和有可能成為自己的對手的人,又是對象之二;至於那些德高望重和正直忠義的人,即使和他們無怨無仇,由於立場不同,自也是對象之三。如此只要他們能想像出來,任何人都可成為他們陷害的對象。
害人總要有些藉口,誣告和無中生有地揭發罪行,便為他們抓人作了很好的鋪墊。罪行屬實與否並不重要,只要是人落其手,他們便掌握了主動;只要人有了嫌疑,他們就有機可乘。這是輿論上的造勢,冤獄常便始於此處。
先別說即便到了現代社會「冤獄」也屢見不鮮,其實我們現在過的生活不比古人好到哪去,想讓一個人萬劫不覆不用動刀,隨便上個爆系公社爆料,捏造剪輯證據更比以前簡單太多,反正在查明真相之前就會有人搶著跟風落井下石,讓對方社會性死亡一點都不困難。不過我們比古人好的地方就是網路普及與對人權的重視。這讓人人都能化身小偵探追求真相,不然話語權被特定族群操縱,這樣即便再小的機會,還是有機會可以翻。
另外,再細讀作者舉出的三大施害對象,是不是也有點眼熟呢?我們即便再怎麼謹小慎微努力生活,也難免成為那些別人的眼中釘。套句之前在臉書上瘋傳的漫畫台詞:「只要有在好好努力, 在某人的故事裡也會變成壞人。」
我在某間公司遇過嚴重的政治風暴。其實追根究底對方的心態,不過是他曾是老闆眼中的紅人,因此害怕並想努力排除可能影響到他地位的人。那時我遲遲想不透,為什麼不專注在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而要搞拉幫結派公然霸凌這種無聊的小動作?後來讀了羅織經,我才終於找到答案。回頭想想,雖不是不能以其人之道還之其身。但即使人人心裡都有惡的DNA,我仍相信自己永遠可以做一個更好的選擇。
讓我們再來看另一段。
原文
人無不黨,罪一人可舉其眾;供必無缺,善修之毋違其真。事至此也,罪可成矣。
譯文
人沒有不結黨成群的,給一人定罪便可揭發出他的同夥;供狀必須沒有破綻,把被告供狀編撰修補,但又不違反真實的部分。事情做到這樣,罪名就可以成立了。
釋評
製造冤案、陷害無辜,酷吏們的手段不可不察。這裡既有他們的行事理論和思想,更有具體的實施方法和操作細節。認識了這些人們不僅從此看清了他們的本來面目,更重要的還是知己知彼,預防在先,以免受其害。許多人正是由於自恃身正無私,低估了酷吏興風作浪的能力才致禍的。更有人不識酷吏的「巧妙」手法和「瞞天」之術,往往在不知不覺中便被他們做成了「鐵案」,欺世盜名。
酷吏們借題發揮,把自己要打擊的人,硬是拉進一件與他們毫不相關的罪案中;然後又弄虛作假,讓所謂的口供完全合乎犯罪的邏輯和真實。如此一來,人證物證俱在,被陷害的人便在法律程式完備的情況下,被名正言順地定罪了。
這一段又是非常經典,並且其技巧「持續的落實」在現代社會之中。不只政治,甚至商場、學界、各大產業等,應該都不難找到有持續善用這些技巧打擊抹黑敵人的案例。如果更結合上一段試讀段落一起看,便能完整學習到從目標設定到議題炒作的作惡技巧了。
這些現代人要全看過羅織經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說,「人性進化論」有其脈絡可循,千百年前的事,到現在仍然持續存在。
上面的例文雖然讓人感到精神耗弱,但下面的舉例我卻覺得經典到不行,適宜保身,消除執念,而且在各位生活中必定隨處可見。
君子與小人為敵,君子便成了小人;小人與君子交友,小人就變為君子。名聲都是虛的,智慧之人不計較名聲好壞;利益至高無上,愚痴之士只求行善積德。
上司疑心重,下屬恐懼多。上下離心背德,禍事必然發生。
沒什麼人甘願處於下屬地位。統治若不講方法謀略,不是下面冒犯上面,就是下面篡奪上面的權力。
是不是很眼熟呢?完完全全就是近代主流管理學在談的概念。
在第一條,我看到的重點是「有智慧之人不計較虛的事物」。名聲都是外在的東西。拿掉這些名聲:OO公司的XXX,你還是你自己。我不鼓勵原文寫的「唯利是從」路線,但是不要為了浮名,忘記更重要的事。
第二與第三條講組織領導。近代的商管書,從講求「手法」的制度回歸到對「人性」的謀略,不論是 Simon Sinek 倡導的「Leadership」或是 美國空軍採用的
OODA 都是從對人性的策略下手,謀管理。
千百年前的酷吏們在那個還沒有質化量化或AB組對照研究的年代,就個個都是心理學大師。所以,這本書說對現代人沒用嗎?其實好用的很!
從馬樹全老師的抉擇反思道德判斷
前面有提過,由於此書許多論點讓人三觀盡毀,更是赤裸裸的惡之教科書,因此馬老師在編攥過程中直接抹去了段落,只留下讓人能學習反思的內容。
其實關於這點,我是有疑慮的,更想要跟各位一起探討。
希望這個社會變好,所以盡可能抹去了那些無助於「變好」的東西。但是我們如何能確定「抹去」,就對創造更好、更健康的世界有所助益呢?尤有甚者,抹去這本也還有千千萬萬本,只要有人還能靠這種內容賺錢得利,這種「教壞小孩」的內容就永遠不會消失。然而我們都知道,也都經歷過,越禁越愛,越不讓看越愛看的那種心情。有一堆人禁的千辛萬苦,就有一堆人偷看的津津有味。
回過頭來,我覺得應該強化的還是「判斷基準的教育」。
什麼事要做什麼不要做,最後都取決於個人心裡的度量衡:價值觀。如果一個人就是把自己的利益置於別人的苦痛之前,那麼就算讓他把向善書籍讀好讀滿,他依然會毫不遲疑的去傷害別人。嘴巴滿口善手上一把惡,這樣的人不是很多嗎?
我們應該學的,該注重的,是把「心裡的度量衡」確認下來,而不是去消除外界所有的誘惑。因為誘惑消滅不完,而誘惑當前,選擇栽不栽下去的全都是我們自己。
我也鼓勵讀者不要過度依賴「選書」或「懶人包」。這些內容是製作者基於各自判斷基準而製造出來的東西,雖然很好理解,可它「不是全貌」。請盡可能地去了解全貌,再自己下判斷。那樣的判斷不但是最珍貴的,也是最有學習的。
最後,補一個成語「請君入甕」的由來:
唐代周興刑訊犯人時,把犯人裝進甕中,再用火烤。後來酷吏來俊臣用同樣方法來懲治周興。比喻用某人整治別人的方法來懲治他自己。典出唐.張鷟《朝野僉載》。
Hi 我是 Sho。 原生數位行銷人,擅長品牌行銷、行銷策略,也是喜愛各種文字創作的說書人。想認識更多我的事,請參考
個人網站如您在閱讀中產生任何想法或發現,也歡迎
填寫問卷把意見回饋給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