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一 003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2014.4.26 良因法師 隨筆

raw-image

明教曰:

「太史公讀《孟子》,至梁惠王問:

何以利吾國?不覺置卷長歎,嗟乎!利,誠亂之始也。

故夫子罕言利,常防其原也。

原者,始也,尊崇貧賤,好利之弊,何以別焉?

夫在公者,取利不公則法亂;在私者,以欺取利則事亂。

事亂則人爭不平,法亂則民怨不服。

其悖戾鬪諍,不顧死亡者,自此發矣,是不亦利誠亂之始也。

且聖賢深戒去利,尊先仁義。而後世尚有恃利相欺,傷風敗教者何限。

況復公然張其征利之道而行之。欲天下風俗正,而不澆不薄,其可得乎。」

raw-image

【演蓮法師譯文】

明教大師說:

「從前太史公司馬遷讀《孟子》一書,讀到梁惠王問孟子說:『你老人家不遠千里來到敝國,想必有什麼高明的辦法,能為我國謀利?』太史公不覺把書卷放在一邊,無限慨歎地說:『哎!梁惠王一開口便提出一個利字,豈知這個『利』字,正是天下禍亂的根源啊!』

所以,從前孔夫子教學,很少說到『利』這個字,也就是為了常常提防,避免產生禍亂的本原。

所謂原,也就是始的意思。要知道,無論是位居尊崇的帝王,或者是貧賤的百姓,如果一味的謀求私利,都將產生出各種不同程度的弊病,決不會有什麼區別和例外。

比如那些為公執政的人,如果取利不公正,國家的政策法令就會產生混亂。從個人方面說,若是懷著欺詐之心以謀取私利,處事就不可能公平合理。

處事不能公平合理,人與人之間就會爭鬧不休。國家的政策法令混亂,百姓就會對當今執政的人怨恨不服。

於是,所有叛逆、造反、暴動、鬪爭,甚至不顧死活的事,都由此而發生出來了。這樣說來,『利』這個字不正是一切禍亂的根源嗎?

所以聖賢總是深刻地警戒人們要去除利慾之心,而尊崇仁義。然而後世卻有許多人不但不肯遵行聖賢的教誡,而且還恃著自己的權勢,為謀取私利,做出許多有傷風化,敗壞禮教的事。

更何況還有人公然想以征利的辦法來治理天下,這樣,要使天下風俗純正,而不致於澆漓衰薄,又如何能夠呢?」

raw-image

良因贊曰:

理論上知道爭名奪利不對,尚且控制不住習氣;

何況給自己千百個理由,將它合理化;

則不免敗家亡身,乃至國無寧日而已。

還是多體會憨山大師的《醒世歌》吧:

「生前枉費心千萬 死後空持手一雙 悲歡離合朝朝鬧 富貴窮通日日忙

休得爭強與鬥勝 百年渾是戲文場 頃刻一聲鑼鼓歇 不知何處是家鄉」

憨山大師《勸世文》http://user.qzone.qq.com/1182314617/blog/1254952215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鋼骨佛心的沙龍
77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鋼骨佛心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10/19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開示:「那些隨順自己自由意識生活的人,往往會失敗;不會作卻裝會的,也會失敗。」 「自以為是,從文字般若上去學佛而不躬行的人,終為文字所縛,心不得解脫。」 「念佛,念到心中只單純一念,無其它雜思想,便能預知時至。若還有其它思想,妄念障住,雖念佛也無法預知時至。」
Thumbnail
2022/10/19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開示:「那些隨順自己自由意識生活的人,往往會失敗;不會作卻裝會的,也會失敗。」 「自以為是,從文字般若上去學佛而不躬行的人,終為文字所縛,心不得解脫。」 「念佛,念到心中只單純一念,無其它雜思想,便能預知時至。若還有其它思想,妄念障住,雖念佛也無法預知時至。」
Thumbnail
2022/09/26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對某某師開示:「學佛要具足信、願、行,僅有信還不夠,還須要有成佛度眾生的願力,這樣遇到業障逆境時,才有辦法以這個願力來堅定自己, 不致退心。 只有信念而無願力的人,遇到逆境很容易就退失道心的。遇到逆境時要以念佛來克服它。」 老和尚對信徒開示:「用齋時默念:『願斷
Thumbnail
2022/09/26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對某某師開示:「學佛要具足信、願、行,僅有信還不夠,還須要有成佛度眾生的願力,這樣遇到業障逆境時,才有辦法以這個願力來堅定自己, 不致退心。 只有信念而無願力的人,遇到逆境很容易就退失道心的。遇到逆境時要以念佛來克服它。」 老和尚對信徒開示:「用齋時默念:『願斷
Thumbnail
2022/09/26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苦行 「念佛是最簡便的,不像持咒還須費腦筋, 無論做什麼事,心內默念佛號, 有念像沒念似的,恒常如此,才能有成就, 念佛是最基本的,密宗也要念佛。」 寺裡某某師到客堂來,吐訴一些人事煩惱,人去後,老和尚便對某某師開示說:「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嘴裡不要亂
Thumbnail
2022/09/26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苦行 「念佛是最簡便的,不像持咒還須費腦筋, 無論做什麼事,心內默念佛號, 有念像沒念似的,恒常如此,才能有成就, 念佛是最基本的,密宗也要念佛。」 寺裡某某師到客堂來,吐訴一些人事煩惱,人去後,老和尚便對某某師開示說:「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嘴裡不要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討論如何看待困難與取得成功。
Thumbnail
討論如何看待困難與取得成功。
Thumbnail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裡仁第四)。 放,按照。孔子反感依利而行,唯利是圖。認為違背了義,還帶來了不好的結果。依利而行,會患得患失,怨念多。沒有稱心如意得到想要的東西或利益,就怨恨他人或怨恨自己。 這顯然是小人行徑,道德上的小人和地位上的小人皆是如此。
Thumbnail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裡仁第四)。 放,按照。孔子反感依利而行,唯利是圖。認為違背了義,還帶來了不好的結果。依利而行,會患得患失,怨念多。沒有稱心如意得到想要的東西或利益,就怨恨他人或怨恨自己。 這顯然是小人行徑,道德上的小人和地位上的小人皆是如此。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
Thumbnail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
Thumbnail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裡仁第四)。  惡,怎麼;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造次,倉促危急時。『不以其道』應當是『不處也』和『
Thumbnail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裡仁第四)。  惡,怎麼;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造次,倉促危急時。『不以其道』應當是『不處也』和『
Thumbnail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第三)。 魯哀公曾問過孔子,『何為則民服?』(為政第二)。這次問的是孔子的學生宰予。宰予,字子我,亦稱宰我。他也是魯國人,據記載小孔子二十
Thumbnail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第三)。 魯哀公曾問過孔子,『何為則民服?』(為政第二)。這次問的是孔子的學生宰予。宰予,字子我,亦稱宰我。他也是魯國人,據記載小孔子二十
Thumbnail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甯戚』(八佾第三)。 林放,字子丘,魯國人。與孔子同時代,以知禮著稱。他問孔子禮的根本是什麼?孔子回答道,『你這個問題意義非常重大!禮,與其奢侈,寧可節儉;就喪禮而言,與其鋪張治辦,寧可真情哀悼。』 易,治理;戚,悲傷。
Thumbnail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甯戚』(八佾第三)。 林放,字子丘,魯國人。與孔子同時代,以知禮著稱。他問孔子禮的根本是什麼?孔子回答道,『你這個問題意義非常重大!禮,與其奢侈,寧可節儉;就喪禮而言,與其鋪張治辦,寧可真情哀悼。』 易,治理;戚,悲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