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3|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該花多少時間凝視一張照片?閱讀攝影經典約翰柏格《另一種影像敘事》(上)

攝影皆為peiwen.k書籍翻拍
近日反覆思考影像敘事的表現方法,並再度拜讀《另一種影像敘事》這本約翰伯格尚摩爾合著探討影像本質的經典之作。
一本山區農民生活的攝影書,並同時探討攝影本質。本書分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照片曖昧不明的本質,一張照片即是「相遇之所」
第二部分:事物外貌意義的探討
第三部分:150張沒有任何文字只有照片的影像敘事課題,一種想像力下的成果。
第四部分:理論上的意圖和意涵
你會花多少時間凝視一張照片?

一張曖昧不明的影像,觀看時間越久,越能有更多解讀的空間。

而大多數拍攝當下與觀看當下產生時空的差距,往往導致同張影像有相異的解讀方式。
如同作者所提:
「人生在世,各種意義並非在瞬間片刻產生。意義是在各種聯繫與關聯中出現 ,並且總處於一種不斷衍生發展的狀態下。當我們認為一張照片具有意義時,我們通常是賦予了他一段過去與未來。」
照片的意義,作者與影像編輯表達意圖已不重要,而更重要的觀者如你如何詮釋。是否與你的生命歷程有所連結?是否曾經喚起你的感受?
某次與朋友聊,看書的時候擷取的記憶只是自己想摘錄的,同本書的不同人選錄的書摘及感受皆不同,有時看書評都會疑惑讀的是同一本嗎?書最後都變成自己想看的樣子。
閱讀文學或是觀賞電影就猶如解讀照片的意義,讀著讀著就變成自己的模樣。

何謂真實?

我以第一部分 Beyond my camera by Jean Mohr:照片曖昧不明的本質,此章節為例子。
馬緒爾,或自由選擇的權利
擁有五十頭牛的馬緒爾。攝影師使用相片表現他的生活,放牧工作,牛隻,狗。自然寫真。而在拍攝肖像照的那天,馬緒爾穿著一件剛燙好的襯衫,頭髮鬍子皆修剪梳理過。並指定拍攝視框,工作褲與牛屎的靴子則被撇除在視框外。
「現在我的曾孫,總算有辦法知道我是怎麼樣的人了。」
精心設計,反而不是攝影師拍攝的生活原貌。鏡頭前的形象是被製造修飾並呈現被攝者想呈現的樣子,已非原貌。
影像與現場是真實的,卻是刻意製造的真實性,十分弔詭。
———
我看見了什麼
攝影師邀請參與者解釋照片,而觀看者在解讀照片時往往加入自己的投射。不同職業身份的觀看者的角度也不同,而很有趣的真實照片下的故事則往往出乎意料之外。
因此在某些時刻,追求照片的真實性,也失去意義。
———
沒有獨家
作者將共產主義者拍攝太有人味,不符合媒體立場表達共產主義的首腦應該陰沉皺眉,面容險惡的模樣。因此攝影照片被拒絕刊登。
照片過於真實性,反而讓媒體無法改變立場訴說,又給予攝影具有真實意義的佐證。
———
我主張所有種類的真實,你的真實和所有人的真實都存在的,但在所有真實的背後,卻只有一個真實,那就是根本沒有真實。 - Mary Flannery O’Conner

文字搭配時,往往隱蔽的影像的意涵。

而文字與影像之搭配運用方式,作者認為:
「通常而言,與大眾密切相關的攝影照片,其曖昧不明的本質,常被或多或少偏離事件樣貌的文字解說所隱蔽掩蓋。」
這論點我則是部分認同。
認同的原因,則是當下政治公關性需求運用情緒煽動的影像,搭配文字解說,可能與拍攝事實不相符,卻可明確闡述其單位立場。
影像的真實性也再也不重要,文字將影像的真實性掩蓋。影像搭配文字像是個雙面刃,可以真實傳達正面意義,也能錯誤挪用當作負面攻擊的催化劑。
部分不認同的原因則是,即使人類的集體淺意識使得辨識影像的原型較為容易,但許多記實性影像,有歷史脈絡解讀會更具意義深度,而這些是必須被理解的。
接下來將分享純粹的攝影序列能否敘事?倘若不是藝術家,但為什麼我們仍需要攝影?以及作者閱讀完此書對攝影的反思。

Pei do Nothing 無所事事人生委員會
Peiwen.k 攝影,插畫,文字創作者。
昨日與友至故宮看展,宋朝詩人蘇軾認為畫是『無聲詩』,詩是『無形畫』,文字與影像互相結合的概念,東方與西方皆有相同在意的藝術議題。能感受到萬事萬物共通性,心裡十分滿足。
IG : peidonothing 看到很愛書本的語句都會分享在限時動態,比較常用。
藝文創作生存實屬不易,如果喜歡我的內容,歡迎追蹤我的專題或是FB及IG,或是表達你的喜歡,也都是讓我能持續下去的動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Peiwen K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