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虛擬地形,與下一世代的寫作平台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這篇文的部分內容原本是在另一篇談論 Matters 的文章,其中包含網路虛擬地形和下一世代寫作平台的臆想,於是將其單獨整理成一篇。
簡單來說, Matters 的作者個人頁面和 Matters 本身的首頁有著只能追逐時間,且多數文章只競爭同一時間軸的特性。這讓它本身難以被當作主站經營建設,除非作者自己做文章列表,或者追逐的是快速更新而不用引導訪客去看舊的文章。
然而 Matters 同時也具備著各種橫向連結,那麼,歷史的斷面能透過連結的交織來取代嗎?可能的一個答案則是, Matters 與當前各種平台的連結,往往都還是平面式的。
也是在這裡,會開始切進到這篇的主題,
那麼,平面式是什麼,想像一下你打開一道門,進到一個房間,然後你又看見一道門,於是順著門進入。走著走著,經過了很多門,但當回過頭來問你走到哪裡的時候,卻發現未必答得上來;儘管先前走過了像迷宮般的路程,可是要出來卻也只需要一道門。那麼此時你到底在哪裡呢?
這便是當前網路的樣貌。一個人在網路中想前進,依靠的是一個又一個的連結。這是一種比較「角座標」式的地理。由點跟點之間連成線,線與線之間浮現的則是背後的平面。

然而平面將不會有「裡面」


於是儘管一個人點進了數十個連結,他會發現仍然身處在「外面」。那些平面、入口和單向式的門只能帶人們去另外一個外邊的點,而人們也只能見到兩點之間的線,卻見不到那些線背後正拉出一個立體空間,如同螞蟻在3D世界中爬行卻只見到2D平面間點與線的連結一般。
也因此,儘管很多社群都希望做出人們之間的連結,但你會發現這些連結最終都是單一的線連結一個一個的孤島。這也是當前網路環境,及多數社交或寫作平台都面臨的一個瓶頸。人們最終能呈現的都是單篇的平面,不論是嘗試透過彼此間的追蹤或是熱門的展示。
然而孤島不會平白連結。可最終能呈現的卻也是單篇的平面。於是在有限的版面裡,通常出現的是兩種東西:
1. 符合環境篩選,透過演算法或人為推送的內容
2. 藉由自身過往建立的社交追蹤網路所展示的連結
但在此之外,你會發現可探索的部分非常地少,遠遠少於整個網際網路應有的內容分量。最後人們像在花園的門口,只能摸著那些玻璃牆的外圍,卻從未進去過。因為從來沒有花園的「內部」存在。所有的點都是在外圍表面上的點。同樣地,好的內容只要如果沒有 1.被演算法或人為推 或 2.社交群有連結 ,那便探觸不到受眾的表面,最終則幾乎不會有人看到。
於是,再怎麼想去中心化,在技術上如何地去中心化,你會發現在內容上,往往都還是中心化的:環境下演算法與人為擇取的中心化。這在諸多平台都有類似情形。除非有運氣和主動的加成,否則你看不到平面冰山之外的東西。

可是只有這樣的平面是不容易形成宇宙的。


那該怎麼辦?於是我們進到下一個問題:下一世代的網路世界,那人們所想建築出來的,可能與當前有什麼差異?
這當中有不少人可以講很多東西,不過裡面有一個比較容易被忽略的,就是虛擬位置的明確化。
而伴隨著虛擬位置明確化出現的,則是虛擬世界的地理成形。想像一下,在現行網路中某個獨特的網站即便它再怎麼獨特也只是一個點,然而當它開始坐落在虛擬城市中,成為一座地標時呢?
可以想見除了有人時常來逛之外,在它旁邊也將會圍繞更多較小的聲音。那些來這邊逛的人將會有意無意地瞥見這些其他的聲音。
可以留意的是,虛擬地形未必是那種人們會化身進入的3D耗資源結構,而是網站和頁面們開始有自己的明確位置,並且之間的關係能夠被畫出來。而虛擬地理若已構築存在,人們可前往一探的這種特性,將能帶來驚人的可探索性,以及更多自主的連結新增。
當使用者越深入到內部,連結越多,資訊狀況越複雜,但也更加繁華。然而當一個人厭倦了虛華時,在黑暗的邊緣仍會有東西。那將是不需要知道關鍵字或被推送就能前往一探的地方。如同宇宙的邊界很難被人們真正碰觸,虛擬宇宙的邊界也未必需要設置得如此清楚,更有可能的是由熱點形塑出地形:當人們擁有這麼多星星的時候,它就將形成銀河。
在那樣的宇宙裡,不只是網頁,人們自身也將擁有虛擬的明確位置。不同足跡會帶來更多不同的連結。如果人們願意拿部分的隱私來交換的話,那些他們願意顯露的將能為虛擬地形帶來人群活在其中的感覺。至此,虛擬宇宙獨立於現實而活著的感覺便開始成形。部分活動會開始只存在於虛擬中,這也就足以成為宇宙之開端。

也許下一世代網路的一個特點便是在虛擬地形中,人們和網頁開始有他們的獨特性和明確位置。


想像一下在一個虛擬城市裡,當你想看社會、政治與經濟的事情,可以去「西北邊靠中央的雜貨商場」;當你想要輕鬆點,看影劇評論時,可以到「西南方的文藝大道」。而和分類不同的是,地圖的像素點容許更細微的位置變化,這讓原本演算法中較為微小的聲音仍能有它在地圖上的位置。當人們進到那虛擬中時,一開始見到的可能會是城市的地理和地圖。儘管在大地圖時有著熱門的主標題群,但你也可以把游標移到特定議題的地方,將其局部放大。此時那些議題相近但更為細小的聲音就會出現。此外,在略為有限的空間裡,只要搭上無限的時間就能容納多數的文章。使用者可以將時間軸往回拉,那虛擬城市的文章和聲音就會變成更早的樣子。(相比於星球,城市是彼此居民更為親近的東西,因為城市走路就能到了)
至於那些非屬議題重鎮的城市中間過渡區塊,除了有議題混雜的區塊之外,也包含著住宅區,容納著每個居民的小窩(而想必一定也有鬧區房價貴的地方和炒房一類的行為)。當走近時也可聽到那些小窩獨特的聲音,和看見那些連結。畢竟,文章可能是存在這裡,也可能是放在議題那邊。但人們的小窩能讓他們在此收納,也讓他們妝點。每個人的小窩都可能有他們獨特的樣子,並且一個作者也不會只有一種關懷。文章和人們間相互的連結得益於圖像的特性更能一目了然。使用者將能看見那裡和那裡又有一區熱議,但客人卻是來自四面八方的。(至於隱私,有的人開放有的人不開放,但開放的人夠多仍能構成城市的活態。)

寫作平台在下一世代的網路中,可能將是圖樣化的。(直到你不小心點進去一篇長文。)


透過虛擬地形和圖樣化,原本只能呈現單一平面的網路現在有了立體的呈現和連結。更重要的是,人們開始能在其中「行走」。當網路有了裡面,使用者所見就不再只是單一的平面,而是有一整個國度可以探索。此外,社群上連結的足跡和聚會將更容易展現。如果人們願意展示的話,這些足跡和熱點會提供更多的內容來源。這某種程度能緩解今日主要只能呈現少數內容的困境,以及為社群帶來長期的活力。使用者可以前往人煙罕至的幽徑一探。世間總不缺好內容,只缺被看見。或許幽徑之中早有臥龍鳳雛。又或者,也可循他人的道路前去,畢竟屆時打卡的標的可以不是實際景點,而會是某處虛擬地貌等,諸如此類的。
並且,在硬體跟上之前(例如能夠負荷化身可投入的大量精細3D建模之前),文字類平台反而是可能最先叩關下一世代的:如果想涵蓋包含幾乎整組網路的虛擬世界,將頗為困難且極需資源的。然而若是平台本身已有限制內容形式和使用者相對有限的情況下,文字為主的平台反而可能因為資源需求較低,成為最先探觸到下世代網路的先鋒。畢竟,它們要求的不是實際3D模型,而是虛擬地理的成形以及將它表現出來的繪圖。至於文章本身則帶有議題和光譜分類,可較容易辨別歸入地理點,以及在城市中多點浮現文字也能快速瀏覽,未必如影片般很需要空間的特性,也會是這類平台的一種切入優勢。
可這些仍都需仰賴虛擬地理成形。唯有當虛擬地理成形,網路才會真正有「裡面」可探尋。也唯有可以探索內部,一個宇宙或世界才會真正成形。
而想當然,那樣的世界仍然會有中心化,仍然會有鬧區和荒蕪區。演算法和資源差異很難不存在,只是探索荒蕪區或許會變得容易許多。而虛擬地形本身,以及人和地的獨特性也可帶入和容許非常多的商業機會。可想而知只要成形到一定規模裡面的利益實屬可觀,包含新式與傳統的商品和廣告等都很有運作空間。
只不過這些東西,往往也會是第一批做的會失敗,第二波第三波才會成為後來掌握最大的那個;或者第一批小眾做得好之後便被大型商業集團收購的情形。其所需要的資源也未必是資金見肘的普通平台能擔負得起,更有可能是由少數科技巨頭來完成建構和收購,並最終成為巨頭間爭奪寡占的戰爭和聯盟。
至於不同來源場域的最終串聯,則將是一個廣大網路宇宙的成形。到那時候,沉浸式體驗和無縫連接就不一定只是遊戲的專有了。只是或許,真發展到那種程度之時,我們這些經歷過前宇宙時代的人,搞不好會在某些時刻突然覺得總要那樣子進去一個世界好累喔。還不如「以前」po一篇文章貼上去,然後離開螢幕後逍遙自在,現實還是現實,有好吃的有好聊的,就這樣可以過完一天來得美妙吧。
2022/2/5
個人部落格:suminglen.blogspot.com,對文章列表有更清楚明瞭的選單 / FB
avatar-img
17會員
47內容數
寫小說與文章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贖名人 的其他內容
台灣一直以來都有各種獎補助,然而「台灣有台灣的玩法」這類說法也未曾斷過。這一套玩法究其核心,乃是決定誰出線的不是實力,而是關係與相近程度。其帶來的影響並不只侷限在資源浪擲,還包含英才排擠與干預風格形塑等問題。因此實際對於台灣在特定領域國際競爭力所造成的危害,可能比人們想像得還要更嚴重一些。這同時也是
蓮座:哦,而當個體不想探究事物背後的東西,不想付出太多代價去維持與建立自身的思想體系和世界觀時,那他整個思想體系的連結就會混亂與斷裂:外層的信念和核心信念不是建立在理性的連結,而可能建立在感覺上。不同信念間可能不一致。同時整個思想和世界觀,在缺少了追本溯源和模型建立下,應對到外在刺激時只能用各種表層
小心那些總是將事物講得斬釘截鐵的評論,也小心那些幾乎總能在第一時間就發表確切結論的評論,因為那都是你底下之人常用的伎倆。畢竟,一個夠負責的評論者通常會需要更多時間來觀察與思考才能做出較確切的結論;而一個充滿可能性、複雜權衡與判斷,及不把話說死因為世界便是如此複雜的評論者,更將吸引不了廉價世界觀持有者
﹝品涵,小豔﹞  妳在幸福廣場坐著,看前頭的人大聲談論關於基本收入的事情: 「關於基本收入一定很多人有個疑惑,為什麼不排富?這主要是因為不排富是有好處的,而且可能遠大於壞處。下面先提三個不排富的好處和理由。 第一是稅收平衡。大家想想看,平平都是一萬塊,給窮苦人家拿到和有錢人拿到,哪個幫助比較大?當然
狼心:個體從外界獲取資訊後,並非直接產出結論。這資訊必須先送到其既有世界觀中互動,處理過後才會產出結論。 蓮座:所以既有世界觀不同,同樣資訊經處理產出的結論也不同。
狼心:幸福國度的道德,在很多人的使用方式裡,從來就不是承接他人的溫柔,而是壓迫異己,遂行意志的不一標準。很多人口口聲聲道德,但其實對道德的概念和思想掌握卻極度薄弱;其信念內部體系的一致性與對罪惡的權衡也不足夠。 蓮座:這就是他們總能批評受害者和弱勢者的原因,因為道德也是他們心理上投機和附勢的一項領域
台灣一直以來都有各種獎補助,然而「台灣有台灣的玩法」這類說法也未曾斷過。這一套玩法究其核心,乃是決定誰出線的不是實力,而是關係與相近程度。其帶來的影響並不只侷限在資源浪擲,還包含英才排擠與干預風格形塑等問題。因此實際對於台灣在特定領域國際競爭力所造成的危害,可能比人們想像得還要更嚴重一些。這同時也是
蓮座:哦,而當個體不想探究事物背後的東西,不想付出太多代價去維持與建立自身的思想體系和世界觀時,那他整個思想體系的連結就會混亂與斷裂:外層的信念和核心信念不是建立在理性的連結,而可能建立在感覺上。不同信念間可能不一致。同時整個思想和世界觀,在缺少了追本溯源和模型建立下,應對到外在刺激時只能用各種表層
小心那些總是將事物講得斬釘截鐵的評論,也小心那些幾乎總能在第一時間就發表確切結論的評論,因為那都是你底下之人常用的伎倆。畢竟,一個夠負責的評論者通常會需要更多時間來觀察與思考才能做出較確切的結論;而一個充滿可能性、複雜權衡與判斷,及不把話說死因為世界便是如此複雜的評論者,更將吸引不了廉價世界觀持有者
﹝品涵,小豔﹞  妳在幸福廣場坐著,看前頭的人大聲談論關於基本收入的事情: 「關於基本收入一定很多人有個疑惑,為什麼不排富?這主要是因為不排富是有好處的,而且可能遠大於壞處。下面先提三個不排富的好處和理由。 第一是稅收平衡。大家想想看,平平都是一萬塊,給窮苦人家拿到和有錢人拿到,哪個幫助比較大?當然
狼心:個體從外界獲取資訊後,並非直接產出結論。這資訊必須先送到其既有世界觀中互動,處理過後才會產出結論。 蓮座:所以既有世界觀不同,同樣資訊經處理產出的結論也不同。
狼心:幸福國度的道德,在很多人的使用方式裡,從來就不是承接他人的溫柔,而是壓迫異己,遂行意志的不一標準。很多人口口聲聲道德,但其實對道德的概念和思想掌握卻極度薄弱;其信念內部體系的一致性與對罪惡的權衡也不足夠。 蓮座:這就是他們總能批評受害者和弱勢者的原因,因為道德也是他們心理上投機和附勢的一項領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自我關注的是預測每種情況的結果,由於它過度專注外在世界,它的感覺完全脫離了99.99%的現實.事實上越是透過我們的感官去定義現實,這樣的現實越會成為我們的法則,因為我們把覺察放在哪裡,哪裡就是我們的現實。所以倘若我們把注意力放在身體和物質世界上,被束縛在特定的線性時間中,那麼這就會成為我們的現實。
有網際網路以後,的確任何的資訊都可以在網路上搜尋到, 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資訊是破碎的」。 這也就造成有些人的工作, 就是專門收集網路上的訊息,整理出系統,制訂框架, 寫出一篇篇充滿資源連結的文章, 作為導覽讀者遨遊網路的領路人。 而現在AI 出現,這些領路人,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
Thumbnail
何謂真實世界? 一般人眼中世界的構成,除了每天接收到的片面外來訊息,加上實體接觸的物質元素,還有就是個體本身的內在慾望了。 我只聽我想聽的,我只看我想看的,我只相信我認為的,這就是專屬於每個人的真實 。 在眾多個體的真實之上,說不定有著一個大架構的劇本在運轉,真正的真實就在這個劇本之外,在我們
區塊鏈能去中心化,AI的到來,也會減少體制存在的必要之惡真是讓人興奮﹗ 人創造的工作只是為了錯誤的存在感,真是讓人感慨挫敗。尤其是在體制這種無生物下,雖然是人的集結,但身在其中者多數往往只有線性的思惟,只有短視,美其名是「我只懂自己的領域」是「某領域的專家」,這是「專業分工」、「創造機會」,實
Thumbnail
在當今迅速發展的時代,真實與虛幻之間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也越來越有其他的可能性,這種現象引發人們了對空間和自身存在的另類思考。法國哲學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提出的「異質空間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在空間定義上的理論框架,幫助解釋並理解這些交錯的空間關係。異質空間是現實中的特
數位界限 當下,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天都有各種資訊源源不斷地湧入我們的生活。手機、電腦、社交媒體,各種3C設備就像是無聲的捲土重來,時刻吸引著我們的目光,讓我們陷入無休止的滑動和點擊之中。但是,我們需要知道,不是所有的資訊都值得我們花時間去關注。 是的,這就是界限的重要性。界限不僅僅
社群,臉書,群組,現代人無法割捨使用網路,現實世界許多爆表壓力和傷痛,包袱,在個體資料的保護機制和虛擬世界中,心靈最脆弱或真實面得已盡情釋放;即時對話反饋和虛擬人設,初期的心裡缺損角落滿足感十足後,方便性和個人化,現代人沉溺網路成為鍵盤手,幾乎是日常與不可逃避的事了。 然而心存善良,沒有評估文字風
Thumbnail
這個世界有很多未解之謎就是,多重宇宙,還有虛擬世界,就是這世界真的有多重宇宙嗎,我們活在這世界上是虛擬世界嗎,我覺得很有可能的就是我們活的世界是有多重宇宙存在的,也有虛擬世界存在,但虛擬世界還沒有很多科學去證實就對了
Thumbnail
Liminal Space ,又譯作「閾限空間」。我稱這個空間也為「過渡通道」──這裡,「存在」即是通過。只有完全存在裡面,你才「正在通過某處」。Liminal Space全然建立在感受的維度上,拒絕任何思考:你無法估算樑柱的數量,不能確定任何材料。只有水泥的冰冷是真實的,鋼筋的灰色調才可以被傳達。
Thumbnail
以前總會覺得有一部分的文學是藏匿的技術,比方把意義藏進意象,把思辨藏進人物和情節。現在想想自己這種說法似乎不太對勁。小說本質上應該是多線的,但因為敘事角度之故通常只會出現單線,把這句話丟進生活裡也一樣。
自我關注的是預測每種情況的結果,由於它過度專注外在世界,它的感覺完全脫離了99.99%的現實.事實上越是透過我們的感官去定義現實,這樣的現實越會成為我們的法則,因為我們把覺察放在哪裡,哪裡就是我們的現實。所以倘若我們把注意力放在身體和物質世界上,被束縛在特定的線性時間中,那麼這就會成為我們的現實。
有網際網路以後,的確任何的資訊都可以在網路上搜尋到, 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資訊是破碎的」。 這也就造成有些人的工作, 就是專門收集網路上的訊息,整理出系統,制訂框架, 寫出一篇篇充滿資源連結的文章, 作為導覽讀者遨遊網路的領路人。 而現在AI 出現,這些領路人,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
Thumbnail
何謂真實世界? 一般人眼中世界的構成,除了每天接收到的片面外來訊息,加上實體接觸的物質元素,還有就是個體本身的內在慾望了。 我只聽我想聽的,我只看我想看的,我只相信我認為的,這就是專屬於每個人的真實 。 在眾多個體的真實之上,說不定有著一個大架構的劇本在運轉,真正的真實就在這個劇本之外,在我們
區塊鏈能去中心化,AI的到來,也會減少體制存在的必要之惡真是讓人興奮﹗ 人創造的工作只是為了錯誤的存在感,真是讓人感慨挫敗。尤其是在體制這種無生物下,雖然是人的集結,但身在其中者多數往往只有線性的思惟,只有短視,美其名是「我只懂自己的領域」是「某領域的專家」,這是「專業分工」、「創造機會」,實
Thumbnail
在當今迅速發展的時代,真實與虛幻之間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也越來越有其他的可能性,這種現象引發人們了對空間和自身存在的另類思考。法國哲學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提出的「異質空間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在空間定義上的理論框架,幫助解釋並理解這些交錯的空間關係。異質空間是現實中的特
數位界限 當下,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天都有各種資訊源源不斷地湧入我們的生活。手機、電腦、社交媒體,各種3C設備就像是無聲的捲土重來,時刻吸引著我們的目光,讓我們陷入無休止的滑動和點擊之中。但是,我們需要知道,不是所有的資訊都值得我們花時間去關注。 是的,這就是界限的重要性。界限不僅僅
社群,臉書,群組,現代人無法割捨使用網路,現實世界許多爆表壓力和傷痛,包袱,在個體資料的保護機制和虛擬世界中,心靈最脆弱或真實面得已盡情釋放;即時對話反饋和虛擬人設,初期的心裡缺損角落滿足感十足後,方便性和個人化,現代人沉溺網路成為鍵盤手,幾乎是日常與不可逃避的事了。 然而心存善良,沒有評估文字風
Thumbnail
這個世界有很多未解之謎就是,多重宇宙,還有虛擬世界,就是這世界真的有多重宇宙嗎,我們活在這世界上是虛擬世界嗎,我覺得很有可能的就是我們活的世界是有多重宇宙存在的,也有虛擬世界存在,但虛擬世界還沒有很多科學去證實就對了
Thumbnail
Liminal Space ,又譯作「閾限空間」。我稱這個空間也為「過渡通道」──這裡,「存在」即是通過。只有完全存在裡面,你才「正在通過某處」。Liminal Space全然建立在感受的維度上,拒絕任何思考:你無法估算樑柱的數量,不能確定任何材料。只有水泥的冰冷是真實的,鋼筋的灰色調才可以被傳達。
Thumbnail
以前總會覺得有一部分的文學是藏匿的技術,比方把意義藏進意象,把思辨藏進人物和情節。現在想想自己這種說法似乎不太對勁。小說本質上應該是多線的,但因為敘事角度之故通常只會出現單線,把這句話丟進生活裡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