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獎補助一條龍與小圈圈裙帶的玩法,正在持續玩掉台灣的國際競爭力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本文寫於2022/1/1)
台灣一直以來都有各種獎補助,然而「台灣有台灣的玩法」這類說法也未曾斷過。這一套玩法究其核心,乃是決定誰出線的不是實力,而是關係與相近程度。其帶來的影響並不只侷限在資源浪擲,還包含英才排擠與干預風格形塑等問題。因此實際對於台灣在特定領域國際競爭力所造成的危害,可能比人們想像得還要更嚴重一些。這同時也是一個明顯的,即使最初動機是善意也可能帶來不良結果的案例,如下述說。
一般而言,台灣在很多領域的獎項、補助與一部分出線機會是由評審與委員協會等少數人來決定結果。這些決定往往不需面向群眾,只需面向上層或主辦方。倘若這是私人的獎補助或比賽,那一切結果由主辦方決定與負責未必會遭遇很大問題;然而當資源與出線機會是來自國家稅收與代表國家時,質疑就可以變得很大聲。
而究其原因,乃是因為從已知的結果來看,不少獎補助資源與賽事出線機會,往往是由和特定評審族群走得很近或風格相似的人獲得,並且評審、委員甚至牽線介紹人也都是同一批小圈圈或性質相近的人——也就是說,裙帶與風格排他性十足。而如果選出的人或作品本身實力也是頂尖,那質疑自然將減少,可若明顯存在著其他更好的作品與人選,就會很有疑慮了。
同時這種狀況,你會發現不是侷限在單一領域。台灣非常多領域都有這種情況。這代表著背後有更基底共通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台灣很多領域都有形成類似獨占和寡占的結構,尤其是在資源、名聲和話語權上。

寡占的結構

當政府機構要辦一個獎補助或決定出線代表時,需要先尋找那個領域有名的人。當私人金主想要辦活動或投資時,他也需要尋找能找到圈內人的牽線人。此時如果一個圈子因為歷史或當前人為因素已經形成寡占,那麼你會發現檯面上能找到的評審或牽線人,多數也都是既定集團或風格的人。就算偶爾有一兩個不同的人進入決策圈,最終往往也會因為人數劣勢而發揮不了影響力。
而對於池子較大的圈子,例如流行音樂圈,要形成寡占並不容易,且主要仍必須面向於市場。話語權較大的圈內人雖會影響,但難以全面干預,加上流行音樂圈本身就是較為包容多元新穎的圈子,因此即使不是獎補助所喜愛主流,有時仍有機會突破。
然而如果是池子較小或門比較窄的領域,那麼寡占就容易形成,並且由獎補助得到的資源和稀少的出線機會也變得更加重要。在這樣的圈子裡,若如前所述評審與委員等都是同一圈的人,那麼這些資源和機會還會如此延續給同一圈的下一輩。於是,整個小圈圈只容得小圈圈進去,但又只有小圈圈的成員能獲得資源和機會,來收穫社會的名利成為下一代大頭。而新起的大頭又進一步只將資源給予小圈圈內部的下一代。這一套遂不斷循環延續著。如果沒有不世出的奇才橫空出世,單打獨鬥突破無資源的困境,或有外來集團如黑船般打入,那麼資源就會長期由特定集團把持。
然而這種寡占同時也充滿缺陷。在一般市場中,寡占的一個特點便是其價格並非來自商品競爭力,而是依靠寡佔的局面來取得議價權。再回到台灣的裙帶領域中,則是獲得資源的人不需要依靠國際實力來交換,他們只需打點好國內小圈圈的關係即可。
而在此之外,對這些寡占者而言更重要的是避免英才或外來集團打入破壞寡占。畢竟他們的商品價格並不來自實際價值,因此最害怕的情形就是有人迫使市場開啟對競爭力的比拚,如此一來則那些簡單的獲利方式就得面臨挑戰。所以通常這類小圈圈的排他性也很強,會竭盡全力吹捧自己人並打壓異己。於是在他們自身競爭力已低落的前提下,寡占者還會盡量阻礙國內其他英才出線的機會,進一步削弱相關領域在國際競爭力提升的可能。
所以這也是有時候我們會見到,一些國家的國內王拿到國際領域卻競爭力低落的原因。因為他們只需適應國內特化的環境即能依靠裙帶獲取資源,從來不需為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真正價值負責。於是,國家每年花著大把人民納稅錢,卻多只是拿去供養特定集團的延續。而黨群的庸才們在國內只需打好關係,不需比拚實力就能出線或名利雙收。長期下來反而鼓勵人們行走發展關係而非發展實力的路線。可當真正面臨國際市場或賽場時,真正的競爭力自然也低落不已。

環境將會決定一個地方的熱力學

如果獎補助或出線機會鼓勵這種寡占局面,那麼它所帶來的環境,那個看不見的手就不會篩選出實力最強的人,而是篩選出最會打點關係和風格取近的人。因此,獎補助給錯了人給錯了方向,帶來的並不只是資源浪擲而已。它還會影響環境的塑造。將資源給予庸才並使其壯大而名利雙收,本質上也就是對英才的排擠。有時候我們會看到很多,明明是能做出很好成績或作品的個人與團體,但在台灣能拿到的資源卻遠遠不成比例。況且庸才們既善於打點關係或風格取近,那藉由收穫的名利或其他手段進一步打壓異己也可能將是常態。
此外,在一些沒有既定標準,存在不同風格可以展現的領域,例如文藝界,獎補助方向會實際形塑當前與下一代發展的風氣。譬如在台灣,有些比賽一看就知道只有特定風格的作品才會得獎,而政府對補助的風格擇取更是會直接造成市場干預。於是我們便也常見到很多作者和團隊急著創造的,是投於國內獎補助所好,而非有價值能外銷國際的產品。
所以有時候你可能會覺得,台灣某些內容生產的圈子怎麼都是那種類型的內容,而且明明在國內還頗受吹捧,可是拿到國際上卻怎麼好像幾乎沒有競爭力。因為它們所適應的正是國內特化的環境,卻未必需要面臨國際壓力。而更為嚴重的,則是這種形塑如果長期持續,最終將連帶影響讀者與觀眾的審美偏向:因為長期出線的都是那種作品,導致國內讀者或觀眾以為好的作品就該長那樣。反倒是有著國際視野因而不行走這類風格的作者或團隊將更難崛起。
於是最終政府撒錢撒獎補助撒得很高興,適應國內環境的人領獎補助也領得很高興,但歡騰過後相關領域卻看似更衰退了。到頭來一些台灣出身最後能到國際高度的成功者,不少都必須仰賴國外環境或單打獨鬥,某些領域甚至只能期待橫空出世的奇才。這有部分正是因為國內環境和國際環境有所差異:最會適應台灣式玩法的,未必能適應於國際玩法;而能適應國際玩法的,在國內卻必須面對更大的阻礙才能出線。最後這種不當獎補助會對環境產生不良形塑的情形,也自然成為道德討論上其中一個,即使最初動機可能是出於善意,但結果是帶來不良影響的案例。

右派的解方

至於可能的解決方案,其中有兩種右派的作法。一種是市場實力為王,有國際實績者再給予補助。雖然錦上添花不比雪中送炭,但至少還是給到對的人手上。至於第二種,則是將補助的資源轉用在塑造環境。在右派的概念裡,要依靠人為擇取去選出值得補助者,往往會導向背離市場和效率不佳。真正利於發展的方法反而是將環境塑造好,讓人們向上的趨力和看不見的手順環境塑造的方向自主蓬勃。
而可以留意的是,這樣的概念並不只限於特定領域的獎補助,經濟發展和產業政策也是相同的。即環境會影響一個地方的熱力學。將環境塑造為利於裙帶,則黨群之輩就將橫行;將環境塑造為利於炒房,則投資者便將趨之若鶩。而如果想要產業和投資往哪個方向發展,直接補助往往只能吸引暫時的假象。將環境塑造為利於想要的方向才能真正引導趨力。
不過雖說如此,現實中上位者的主要關懷未必是整體利益,比較可能以它們自身利益為主。在這種情況下,不論是誰上位,冒然改革還不如將結構留著,一邊撒錢表示自己有在做事,還能藉此形塑風格利於自身黨派;另一邊則可嘗試將手伸入寡占結構安插自己人。將能掌握利益的結構留在自身黨派手裡,往往會比將其改革清除,還必須要面對既得利益者來得更有利一些。因此類似情況若想真的有大變化,或許還是得等到累積的民怨足以讓介入改革可以收穫夠多的選票,才比較有可能催動政黨去大力執行。
個人部落格:suminglen.blogspot.com,對文章列表有更清楚明瞭的選單 / FB
avatar-img
17會員
47內容數
寫小說與文章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贖名人 的其他內容
蓮座:哦,而當個體不想探究事物背後的東西,不想付出太多代價去維持與建立自身的思想體系和世界觀時,那他整個思想體系的連結就會混亂與斷裂:外層的信念和核心信念不是建立在理性的連結,而可能建立在感覺上。不同信念間可能不一致。同時整個思想和世界觀,在缺少了追本溯源和模型建立下,應對到外在刺激時只能用各種表層
小心那些總是將事物講得斬釘截鐵的評論,也小心那些幾乎總能在第一時間就發表確切結論的評論,因為那都是你底下之人常用的伎倆。畢竟,一個夠負責的評論者通常會需要更多時間來觀察與思考才能做出較確切的結論;而一個充滿可能性、複雜權衡與判斷,及不把話說死因為世界便是如此複雜的評論者,更將吸引不了廉價世界觀持有者
﹝品涵,小豔﹞  妳在幸福廣場坐著,看前頭的人大聲談論關於基本收入的事情: 「關於基本收入一定很多人有個疑惑,為什麼不排富?這主要是因為不排富是有好處的,而且可能遠大於壞處。下面先提三個不排富的好處和理由。 第一是稅收平衡。大家想想看,平平都是一萬塊,給窮苦人家拿到和有錢人拿到,哪個幫助比較大?當然
狼心:個體從外界獲取資訊後,並非直接產出結論。這資訊必須先送到其既有世界觀中互動,處理過後才會產出結論。 蓮座:所以既有世界觀不同,同樣資訊經處理產出的結論也不同。
狼心:幸福國度的道德,在很多人的使用方式裡,從來就不是承接他人的溫柔,而是壓迫異己,遂行意志的不一標準。很多人口口聲聲道德,但其實對道德的概念和思想掌握卻極度薄弱;其信念內部體系的一致性與對罪惡的權衡也不足夠。 蓮座:這就是他們總能批評受害者和弱勢者的原因,因為道德也是他們心理上投機和附勢的一項領域
蓮座:不同的世界觀,便將塑造出不同的個體。   狼心:是,了解一個個體面對外界資訊所產生的信念將與其世界觀相關,而資訊操作正是要形塑一個個體的世界觀,來促使其最終產生的判斷會是操作者所要的方向,這即是我們今日討論的核心。
蓮座:哦,而當個體不想探究事物背後的東西,不想付出太多代價去維持與建立自身的思想體系和世界觀時,那他整個思想體系的連結就會混亂與斷裂:外層的信念和核心信念不是建立在理性的連結,而可能建立在感覺上。不同信念間可能不一致。同時整個思想和世界觀,在缺少了追本溯源和模型建立下,應對到外在刺激時只能用各種表層
小心那些總是將事物講得斬釘截鐵的評論,也小心那些幾乎總能在第一時間就發表確切結論的評論,因為那都是你底下之人常用的伎倆。畢竟,一個夠負責的評論者通常會需要更多時間來觀察與思考才能做出較確切的結論;而一個充滿可能性、複雜權衡與判斷,及不把話說死因為世界便是如此複雜的評論者,更將吸引不了廉價世界觀持有者
﹝品涵,小豔﹞  妳在幸福廣場坐著,看前頭的人大聲談論關於基本收入的事情: 「關於基本收入一定很多人有個疑惑,為什麼不排富?這主要是因為不排富是有好處的,而且可能遠大於壞處。下面先提三個不排富的好處和理由。 第一是稅收平衡。大家想想看,平平都是一萬塊,給窮苦人家拿到和有錢人拿到,哪個幫助比較大?當然
狼心:個體從外界獲取資訊後,並非直接產出結論。這資訊必須先送到其既有世界觀中互動,處理過後才會產出結論。 蓮座:所以既有世界觀不同,同樣資訊經處理產出的結論也不同。
狼心:幸福國度的道德,在很多人的使用方式裡,從來就不是承接他人的溫柔,而是壓迫異己,遂行意志的不一標準。很多人口口聲聲道德,但其實對道德的概念和思想掌握卻極度薄弱;其信念內部體系的一致性與對罪惡的權衡也不足夠。 蓮座:這就是他們總能批評受害者和弱勢者的原因,因為道德也是他們心理上投機和附勢的一項領域
蓮座:不同的世界觀,便將塑造出不同的個體。   狼心:是,了解一個個體面對外界資訊所產生的信念將與其世界觀相關,而資訊操作正是要形塑一個個體的世界觀,來促使其最終產生的判斷會是操作者所要的方向,這即是我們今日討論的核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衿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這一段是說踮著腳走路不穩,跨越腳步無法快步,自執己見,自以為是,自誇者,輕浮的人,這些行為的人都無法長久下去,就像剩菜剩飯一樣讓人討厭。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見
Thumbnail
台灣的財富分配不均現象日益嚴重,這不僅影響了社會的穩定與和諧,還可能對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本文將探討金融資產集中、房地產和股市、產業結構、貧富差距擴大的影響及其對社會的深遠影響。
Thumbnail
財經專家遊庭皓指出臺灣的貧富差距擴大,越來越多普通人尋求財富的非一般性管道,本文探討了改變價值判斷標準以及參與資本主義遊戲兩種思考方向。
Thumbnail
從現代民族國家的觀點來考慮整體的社會狀況時,我們似乎都認為自己所處的這個社會的變化往往僅限於社會內部,和外界之間似乎沒有太大的關係。又或者,還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影響社會內部的是一個來自「全球化」影響的巨大範圍,而這些影響的核心只來自於我們普遍認為的歐美社會。
Thumbnail
面對這種已知的風險,先進國家怎麼處理,台灣又怎麼去回應? 基本上,全部都在犧牲本國農業與輕工業,將土地、資本集中在有競爭力,技術具有獨特性、低替代性的產業上,高替代的就外移,去低廉成本的地方生產。與左右派一點屁關係都沒,大家都在犧牲,差別在於右派是直接砍死,左派政府是先打...
Thumbnail
在民生製造業幾乎崩掉的現在,談重啟製造業似乎很蠢,但筆者的看法是,全球化開始逆轉的今天,與其想辦法把工廠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一路搬去非洲,還不如直接回台。現狀台灣的勞工薪資已經夠低,而義務教育訓練出的程度,高於同等級國家的其他勞工,這哪裡不是競爭優勢?
台灣在參與國際組織方面所面臨的挑戰正好是一個例證,反映了前述的原則。這種挑戰不僅僅來自北京主張台灣是中國的叛逆省份;相反的,它根植於台灣相對較新的進入外交社群和國際組織的地位。
Thumbnail
所以,認清公平與信任法則,跟開放市場拚經濟,這跟架構的關聯是什麼? 筆者要說的是,我們是否有一些前提,對國民就業有想像,還是一切交給市場就好?如果這個世界徹底公平,每個國家互通有無,好比說台灣勞工今天要去日本工作,可以買張機票就過去,到美國蓋廠房也是隨叫隨到,具有高度的移動能力,那的確是一點錯都沒。
Thumbnail
Hi all, 每到選舉年,就會有政客跳出來說台灣應該要學新加坡,更甚者,開始出現明的暗的吹捧特定候選人會成為台灣的李光耀救贖大家之類的。 有趣的是,那些真正在新加坡工作生活的人,對於上述的說法倒沒特別說什麼,甚至更多的是對那裡有更多的反省,以及去思考台灣可以學什麼,不學什麼。
Thumbnail
所謂的後面,指的是智力水準在一半以後的人,他們的適應能力通常也不好,若用中產白領的思維,覺得換工作就換,薪資不好就轉,只是害死這些人。這些人圖的是穩定,以及一定社會地位的工作。一昧鼓勵,給予不切實際的想像,最後只會訓練出一批批憤世嫉俗,自以為精通十八般武藝,其實連武保國.....
Thumbnail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衿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這一段是說踮著腳走路不穩,跨越腳步無法快步,自執己見,自以為是,自誇者,輕浮的人,這些行為的人都無法長久下去,就像剩菜剩飯一樣讓人討厭。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見
Thumbnail
台灣的財富分配不均現象日益嚴重,這不僅影響了社會的穩定與和諧,還可能對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本文將探討金融資產集中、房地產和股市、產業結構、貧富差距擴大的影響及其對社會的深遠影響。
Thumbnail
財經專家遊庭皓指出臺灣的貧富差距擴大,越來越多普通人尋求財富的非一般性管道,本文探討了改變價值判斷標準以及參與資本主義遊戲兩種思考方向。
Thumbnail
從現代民族國家的觀點來考慮整體的社會狀況時,我們似乎都認為自己所處的這個社會的變化往往僅限於社會內部,和外界之間似乎沒有太大的關係。又或者,還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影響社會內部的是一個來自「全球化」影響的巨大範圍,而這些影響的核心只來自於我們普遍認為的歐美社會。
Thumbnail
面對這種已知的風險,先進國家怎麼處理,台灣又怎麼去回應? 基本上,全部都在犧牲本國農業與輕工業,將土地、資本集中在有競爭力,技術具有獨特性、低替代性的產業上,高替代的就外移,去低廉成本的地方生產。與左右派一點屁關係都沒,大家都在犧牲,差別在於右派是直接砍死,左派政府是先打...
Thumbnail
在民生製造業幾乎崩掉的現在,談重啟製造業似乎很蠢,但筆者的看法是,全球化開始逆轉的今天,與其想辦法把工廠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一路搬去非洲,還不如直接回台。現狀台灣的勞工薪資已經夠低,而義務教育訓練出的程度,高於同等級國家的其他勞工,這哪裡不是競爭優勢?
台灣在參與國際組織方面所面臨的挑戰正好是一個例證,反映了前述的原則。這種挑戰不僅僅來自北京主張台灣是中國的叛逆省份;相反的,它根植於台灣相對較新的進入外交社群和國際組織的地位。
Thumbnail
所以,認清公平與信任法則,跟開放市場拚經濟,這跟架構的關聯是什麼? 筆者要說的是,我們是否有一些前提,對國民就業有想像,還是一切交給市場就好?如果這個世界徹底公平,每個國家互通有無,好比說台灣勞工今天要去日本工作,可以買張機票就過去,到美國蓋廠房也是隨叫隨到,具有高度的移動能力,那的確是一點錯都沒。
Thumbnail
Hi all, 每到選舉年,就會有政客跳出來說台灣應該要學新加坡,更甚者,開始出現明的暗的吹捧特定候選人會成為台灣的李光耀救贖大家之類的。 有趣的是,那些真正在新加坡工作生活的人,對於上述的說法倒沒特別說什麼,甚至更多的是對那裡有更多的反省,以及去思考台灣可以學什麼,不學什麼。
Thumbnail
所謂的後面,指的是智力水準在一半以後的人,他們的適應能力通常也不好,若用中產白領的思維,覺得換工作就換,薪資不好就轉,只是害死這些人。這些人圖的是穩定,以及一定社會地位的工作。一昧鼓勵,給予不切實際的想像,最後只會訓練出一批批憤世嫉俗,自以為精通十八般武藝,其實連武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