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8|閱讀時間 ‧ 約 12 分鐘

【魏晉風雲-齊王司馬攸】

天下大亂自齊始。

齊國,主要位於今天中國的山東省區域。
為開周第一功臣姜子牙所建立。
春秋更有五霸之始齊桓公。

這個在古老中國堪稱正義使者,天子門生的區域,後來的名聲非常差。

其實稍微想想就知道了。
姜齊就被人幹掉了嘛。

田齊之後的豐功偉業,隨便說說。
楚漢相爭中的偉大中立國。
西漢初諸呂之亂的點火者。
滅亡西漢的王莽家族始祖。
新莽民變的發源地。

兩漢的知識份子,對於齊人的印象是很差的。
齊人狡詐反覆,又勇猛好戰。

沒這點本事,是要怎麼拳打霸王項羽,腳踢老賊劉邦?

然而,齊地也始終沒有改變,她作為中原王朝第一大封國的重要性。
西漢初齊王是誰?劉肥,漢高祖劉邦的庶長子。
東漢初齊王封誰?劉縯,漢光武帝劉秀的大哥,當然,實際上是封給劉縯的兒子。
曹魏初齊王是誰?一開始只有公,齊公就是曹叡。
後來曹叡也把齊王封給養子曹芳,並讓曹芳繼承帝位。

齊國的尊崇,是不可忽視的價值。
也許因為她境內有封禪之泰山。
也許是因為她掌控中原出海口,有鹽利的經濟價值。
也許是因為齊人多詐,非信者不能馭之。

總之,西晉初年,晉武帝司馬炎把這個地方,封給了自己的弟弟司馬攸。
這表示司馬炎很親近信賴這個弟弟嗎?

非也。

事實上,這個地方是要封給他的伯父,真正的晉朝開國始作俑者,司馬師的。
司馬師沒有兒子,所以司馬昭把次子司馬攸過繼給了哥哥。

而司馬昭也不只一次考慮,應該讓司馬攸當上皇帝。

對司馬炎來說,阿攸這個弟弟,絕對是曹植那個等級的威脅。
但我們絕對要知道的是,一個人的想法,不會被記錄下來。

就算記下來也不能做準。
最重要的是「行為事實」。

也就是更精確一點說,支持司馬家的人,有相當數量支持司馬師。

成為伯父繼子的司馬攸,也是很認真盡責的奉養繼母羊徽瑜。
特別在司馬昭死後,羊徽瑜的存在,相當程度上潤滑了炎攸兄弟之間的關係。

奇怪了,這對兄弟一母所出,都是王元姬的兒子。
為什麼反而不說是王元姬安撫?

一來,王元姬在司馬炎篡魏四年後便亡故,羊徽瑜多活了整整十年。
二來,王元姬的母親,也是羊氏。

但在泰山羊氏的族譜中,未能得見。

千萬不要想說姓羊的未必只有泰山羊氏。
王朗的兒子會娶的,難道會是澳洲綿羊嗎?

泰山羊氏在士族與朝廷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跟他們結親家還跟誰去?

但要注意的是,以王肅的年紀,差不多在建安年間就已經成親。
這時候羊徽瑜所屬的一脈,混得並不是太好。

以羊耽為代表的這一系,主要依附於辛毗崛起。
辛毗翻轉人生的那一年,就是王元姬出生的同一年。

意思是這樣的,王肅娶妻羊氏,這一支跟羊耽非同系。
爾後羊耽系發大財,很可能就成為羊家主幹。

相對來說,王元姬的母親就是偏房。

也就是廣義來說,王元姬跟羊徽瑜可以算是表姊妹。
但在羊家的宗族之中,羊徽瑜的地位要來得尊貴。

王元姬本身又是那種講孝道重禮節的人,司馬炎對於羊徽瑜有破格的敬重,也是合情合理的。
更別說兩人都是太后。

再說得更簡單一些,只要羊徽瑜活著一天,司馬炎就會認為,司馬攸是可以信任的兄弟。

武帝踐阼,封齊王,時朝廷草創,而攸總統軍事,撫寧內外,莫不景附焉。

司馬攸傳這麼寫,但其實西晉初該有的三大將軍也沒缺席啊?
不過在晉武帝紀裡,確實有故意省略西晉親王兵權的部分,要透過各親王傳才看得出來。

司馬炎的叔叔伯伯弟弟,不只是在晉土各地當坐領乾薪的老爺。
更是如同曹魏時代,各州的軍事總管。

照這樣來看,司馬攸就是總管中的總管……其實大概就是中護軍一類的職務啦演個屁。
司馬攸雖受封齊地,但並未前往上任,而是在朝中面對各式各樣的問題。

首先,就是司馬炎打算假戲真做,把月薪嬌妻變成記錄片……不是。
前面已經提到,晉朝的封爵,現在是假裝復古,實則混合曹魏的一般封爵與宗室大督機制在運作。

假戲真做就是說,司馬炎要讓這些人真正建立如同古代的封國。
自己在領地上招募官員。

司馬攸大驚,你是沒讀過春秋戰國史,不知道真的復古起來,大家眼裡就沒天子了嗎?
連續上書三次,司馬炎都不願意接受建議。

很快,法令付諸實行。
齊國國相送來了官員候選人清單,司馬攸表示,任命封國官員是朝廷的事。
又說封地的供養已經足夠,希望皇室不要再撥款給朝廷裡的他。

雖然司馬攸從來沒去過齊地,但仍將齊國治理得很好。

《晉書》這一段描述,不只是要告訴我們司馬攸多有能力多得民心。
還有兩種價值觀的衝突。

司馬昭跟身邊重臣所展開,由司馬炎繼承的,是西周封爵制。
司馬攸則認為,西漢封爵制才是對的。

注意了,司馬攸的人設,乃是「天性至孝」。
跟西漢封爵制結合起來,相當顯示出司馬攸「只信任宗室」。

再一次,自司馬昭挑選繼承人以來,晉朝又以司馬炎跟司馬攸兩兄弟形成了兩個不同的中心。

司馬攸行仁政,得人心,在軍隊中的威望,也是越來越高。
他所奉行的,也是司馬懿所傳下來的「務農重本,國之大綱」。

這個大方向跟司馬炎所重用的羊祜等人,倒是相同的。
也就是大約在泰始年間的後半,司馬炎必是十分信賴這個兄弟。

甚至,司馬炎都相信,司馬攸將會是輔佐太子的最佳人選。

這有點翻來覆去提同一件事,不過司馬攸的核心思想就是這樣。
當司馬攸成太子太傅,又一次留下給太子的提醒:「嬴廢公族,其崩如山;劉建子弟,漢祚永傅」。

秦朝沒有宗室屏藩,很快就滅亡了。
漢朝因為大封宗室,所以傳很久。

若是司馬炎司馬攸兄弟始終能夠齊心並力,就算重現周武王與周公旦的盛世,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嘛。

可天意總是弄人。
司馬炎生了一場險死還生的大病,就在這個時候,朝廷裡傳出了廢太子,立齊王的風向。

沒有一個皇帝能接受這種事情。

要知道,不管是嫡長子,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都是家天下系統的一部分。
而從周至漢,來到魏晉的所有政治鬥爭,都告訴我們同一件事。

家天下不是獨裁者所建立的系統,而是諸侯卿大夫所共識的選舉規則。

第一個意識到,並且打算做出改變的,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
想要讓國君不會變成諸侯的傀儡,那就消滅諸侯吧。

秦的建立,秦的滅亡,就是這麼簡單的政治關係。

而晉武帝司馬炎將要面對相同的課題。
他先是廢除了二弟司馬攸的軍職,接著積極推動天下統一戰。

踏上自秦始皇,漢武帝之後無人能及的真天子台階。
並且開始扶起司馬宗室中的長輩。

正所謂周公還需管蔡治,應該沒人這麼說。
不過要論宗室繼承權,長輩始終還是要高出一籌。

漢代諸呂之亂,七國之亂,也都是這些亂七八糟的長輩在亂七八糟。

司馬炎所選擇的新幫手,是小叔叔司馬駿。
長年鎮守豫州,調動至關中對抗羌人鮮卑也頗有斬獲,絕對是當前最能服眾的軍派親王。

以未來人的眼光來看,這次選擇司馬駿真的是很不錯。
畢竟司馬駿的兒子,就在八王之亂中挺身而出保衛皇室。

而司馬攸的兒子?當然就是作亂界的王八之一了。
其實到這裡,八王之亂的基本邏輯差不多都有了,後面再正式來說吧。

雖然就史家角度來說,司馬炎不能算是個好皇帝,反而司馬攸很有可能是一個好的執政者。
但他們的家人可不是這樣看低。

特別王元姬說過:「桃符性急,而汝為兄不慈,我若遂不起,恐必不能相容。

桃符,是司馬攸的小名。
其實司馬炎這個人也相當的小鼻子小眼睛,只是他不太像曹丕那樣「快意恩仇」(誤)。

某方面來說這也算是《晉書》給司馬家開國群英的一個人設吧。
反正我就是忍,有機會就笑著弄你。
但送你上山頭的絕對不是我喔。

而外表看起來沒有優良遺傳,專幹好事的司馬攸,其實是個急性子。
這從他上書動不動就三次五次十次連發就看得出來。

就算司馬攸的權力欲沒有很重,也會給上位者帶來很大的壓力。

司馬炎沒有表現,善於揣摩上意,盤踞在權力中心的那些人,卻也曉得順水推舟。
荀勗跟他的快樂夥伴就又出來扮奸角,直接跟司馬炎說:「等你過世,太子肯定當不了皇帝……朝野天下,大家的心都向著齊王攸啊。」

西漢以藩王公侯保衛皇室,自然也會碰到類似的情況。
而當時的做法就是「遣諸侯就(之)國」。

原本周朝地方的諸侯=朝廷的官員。
一旦諸侯離開朝廷,回到地方當領主,就是春秋戰國開始演的時候。

雖然周天子的王權沒有直接被取代,但也是形同傀儡啊,這算甚麼爛招?

主要是劉邦發明了新的步數:「地方諸侯的官員,由朝廷來任命。」
等等,前面不是說司馬攸要求西晉要改成這個制度,遭到朝廷拒絕嗎?
那現在是演哪一齣?

有很多東西,古代跟現代是同一個名詞,但卻是截然不同的實體。

這個變化,簡單說就是跟司馬炎的「州郡悉去兵」律令有關。
有些人認為,在《山濤傳》裡面提到的這條律令,要嘛誤記,要嘛沒有真正被落實。

不過我在看只覺得,單純是對「兵」的認知不同而已。

且先看這邊的記載,司馬炎決定要讓司馬攸「就國」的做法是甚麼?
「以為大司馬、都督青州諸軍事,侍中如故,假節,將本營千人,親騎帳下司馬大車皆如舊,增鼓吹一部,官騎滿二十人,置騎司馬五人。余主者詳案舊制施行。」

這個案例是,司馬攸回到領地齊國,必須以自己的「兵」,來支持青州軍事。
之前就已經提過這件事,西晉一開始就在使用親王來作為州軍事指揮官。

而隨著東吳滅亡,司馬炎要推動的其實應該說是「州郡國合一計畫」。

兩漢的作法,是把王國打散,侯國架空,最後一路變成州郡太守擁兵自重的三國時代。
司馬炎要反其道而行。

州郡沒有兵權有行政權,就可以跟王侯國互相制衡。
也不容易出現哪一方獨大的情況。

事實上,這個想法不能完全說錯。
八王之亂也是演到後期才開始地方兵變。

兵變的原因就是親王,刺史,將軍們達成了共識。

這個意思就像是說我們現在立法需要表決,政黨政治互相制衡,OK的。
但小房間密會之後?
當兩黨得到共識的時候?

西晉的朝廷,就像現代的老百姓一樣。
明明是國家的主人。
明明有著改良自過去的優秀制度。

還是只能受這些人擺布了。

卻說司馬攸收到詔令,那是很不情願的。
一來相當於流放。
二來他本來就是照顧軍士的好好將軍,現在非得把他保護網底下的人都拉上第一線了。

強調這點就是說,司馬攸這個人也沒甚麼大局觀的。

面對大哥的不當徵召,司馬攸回報:「我生病了,不如讓我去看守媽媽的陵墓吧。」
司馬炎則表示,「生病就要醫,哥派太醫給你先。」

兄友弟恭?不是,這是司馬炎根本不相信弟弟的意思。
而所有的太醫也都回報:「查不出齊王有甚麼病。」

既然沒病,那就還是回齊國回青州上任啊,國家需要你。

臨行那天,司馬攸舉止如常,服裝整肅。
司馬炎只覺得,拜託幾歲人了還在那邊裝病裝哭哭找媽媽喔。

結果大隊才離開的第二晚,司馬攸就吐血身亡了。

究竟司馬攸是真的得了怪病?
還是裝病遭人刺殺?

這時候,原本按照禮法,應由他的長子司馬蕤繼任齊王。
但當司馬炎前往參加弟弟公祭的時候,齊王次子司馬冏卻站了出來。

阿冏哭著說,那些來幫父親看病的醫生,是被人收買,所以才回報皇上齊王安泰。
司馬炎一驚,立刻下令把醫生抓起來給殺了。

由此,司馬炎認為阿冏聰明直率,他的哥哥阿蕤則是殘暴莽撞,遂下令由阿冏繼承齊王王位。

八王之亂中最重要的轉折人物,齊王司馬冏,也登上了這個舞台。
差不多,可以為這場「亂七八糟」,揭開帷幕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接續《新漢演義》,從三國曹魏到東晉滅亡的時代。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