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2/22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電影書寫】女人,kipuka!影詩沙龍|前言__孤立與現身,與第一座島

我們在追獵的,始終都是不斷變形變淡的,影子的影子。非得進入一個一個字的身體,進入一個一個鏡頭的身體,成為它們的心,開始跳動。懂得故事裡的故事,怎麼開啟事態之外的詩意。而後我們起造自己的敘事,降服逝去的幽靈、面目模糊的夜行動物。我們寫下的每一個字,都令它們舒服地打滾。
──吳俞萱〈影子的影子〉,2018電影書寫工作坊策展論述
最初,高雄文學館於2018年舉辦電影書寫工作坊,當時僅舉辦兩場次,分別對應兩部電影,一場次工作坊的時間是6小時。先看過電影,湯姆•福特編導《夜行動物》和市川準導演的《東尼瀧谷》,速記之後交流,然後再閱讀、討論兩部電影的原作,分別是美國作家奧斯汀•懷特的小說《Tony and Susan》、收錄村上春樹《萊辛頓的幽靈》同名短篇小說〈東尼瀧谷〉,讓思緒因為比對的探索而組織化,在以此調整速記的文字。選片、策畫的講師吳俞萱會跟學員個別討論,在書寫時間,自行修訂。結束時,全部的學員朗讀自己的書寫成果,作為收尾。
2018年,影子的影子電影書寫工作坊活動現場
電影影像如何對應文學性?高雄文學館企劃團隊在探索文學和電影的關係時,曾經假設,影像也許可以讓觀眾體會文學異體間的敘事差異,例如詩意的組構、敘事的動態,再去反思文學性的構成。然而,比起挑選一部可以服譍某種近於書寫技巧的描述,吳俞萱心中,影像獨特的語言造就了它獨特的敘事模式,談影像語言就會談到敘事,談敘事也會談到語言,這些特性,在一部好的電影中,必然會混融(具文學性、觸發詩意、獨特的敘事)在一起。所以,結合電影與文學,她會產出兩類片單,一類是文學改編電影,另一類是影像和詩作對照閱讀。讓電影和文學的作品敘事,各自完整的觸碰讀者,而不是事先分類或暗示哪一部電影更接近某種文類。
於是,2018年「影子的影子」電影書寫工作坊,我們先做了「文學改編電影」的嘗試,2020年「火焰正在穿過黃昏影」系列,則是由吳俞萱,將連續放映的12部電影當成詩句,構成一首完整的詩,每一部電影結束後,進行依據該部電影,設計不同形式的書寫練習(包含寄出明信片、在一張巨大的紙上公開提問、回答彼此……)。而這次2021年「女人,kipuka!」影詩沙龍,則是第二類「影像和詩作對照閱讀」方案的實行。
過去,對於電影書寫工作坊的書寫,吳俞萱是這樣說的:「……我想任何一次工作坊(無論針對哪一部電影),都是閱讀影像的人在細讀影像之後,試圖用文字去回應那最觸動他們的東西(可能是劇情、角色性格、物件、音樂等等),以此召喚他們的情感和記憶。因此那書寫可以視為他們從接收者轉為發動者的歷程。」
女人。作為動詞的女人,怎麼迸裂、碎流、結塊?
一如夏威夷語的Kipuka,被熔岩流圍困的一塊土地。
不被吞噬的倖存物,一座孤島。
女人,被什麼圍困、被什麼逼現,還在波動的邊境?
──吳俞萱〈女人,kipuka!〉,2021影詩沙龍
文學,正是從起造字的身體開始。如果我們沒有被觸動,或者,觸動能量不足以撐起自己,就無法用文字讓它現身。這次選片的主題「女人,kipuka!」,雖是以女人為主題選片的核心,然而以島為象,熔岩圍困是遇劫,更使我們聯想到,一塊起伏的區域,在被淹沒的時刻,勢必需要更加高聳,才能現身。在一片流動之中,此刻,正要召喚我們關注那塊比熔岩更高出一截的立足點,描述是什麼日常的積累,才使我們沒有被吞沒?

第一座島:路易.馬盧《烈火情人》
吳俞萱提到,這部電影帶來了觀者彼此的歧異,涉險後存活下來的人,還能愛嗎?受過傷的人還能愛嗎?涉險是愛嗎?這些視象都是愛嗎?重複過往的衝動,是愛嗎?愛過之後,又立於其基礎之上疊加的,是愛嗎?不用以言語確認,而辨認彼此的心意,這是愛吧?我們爭論不休,是誰先起意,誰又先離去,誰的愛無法持久……
2021年,女人,kipuka!電影詩沙龍活動現場
這份情慾的來臨是熔岩,而主角正在用路徑引導它圍困自己。片名《Damage》暗示我們,比起愛與情慾的分辨,更加高聳而顯著的是,我們清楚知道隨之而來的傷害,只是不知道何時才要降臨,亦不知傷害的尺度。因為,關係的流動從順序開始,安娜自我介紹道:您是馬丁的父親,我是他的女友安娜。不需要更多其他資訊,從此他們之間每一個眼神停頓,都覆滅爭議,不顧一切的急切延展,也讓四周無路可退,觀眾不能望向其他地方,只能眼睜睜看著對於延續感情,他們發展出截然不同的選擇。直到,第一個疑慮出現(湯姆),然後,是第二個疑慮(初戀情人的樣貌),這兩個微弱的遲疑,都被角色以更多的熔岩覆滅,事故揭曉之後,配角告訴主角之一,其實她也不完全愛他,她最愛是死去的馬丁。這些,只是誰的島還能在誰的熔岩上裸露。不再涉險去愛的人,才能離開,回顧冒險。
我們踮起腳尖,熔岩已然冷卻,於是我們去到下一座島。

影詩策畫/主持
吳俞萱,詩人。著有詩集《交換愛人的肋骨》、《沒有名字的世界》;攝影詩文集《逃生》、《忘形──聖塔菲駐村碎筆》、《死亡在消逝》;文集《居無》、《隨地腐朽──小影迷的99封情書》、《對無限的鄉愁》。曾獲選東華大學「楊牧文學研究中心」青年駐校作家、原住民文創聚落駐村藝術家、美國聖塔菲藝術學院(Santa Fe Art Institute)駐村作家。
活動紀實/高雄文學館企劃專員_F編
藍念初,1988年出生,高雄人。2014年以「現代詩的語言問題」研究,畢業於成功大學中文所,長期進行手繪、記錄、跨領域藝術與聯覺的解讀和互譯,嘗試將文本分析的技術轉化成藝文參與的基礎,現為高雄文學館企劃專員,主要負責跨藝實驗線,現正持續於館內從事文學跨藝人體實驗。
跨藝實驗線:電影書寫系列
「跨藝實驗線」是高雄文學館結合不同藝術領域與文學連結的推廣形式。電影書寫系列是以工作坊的形式規劃,邀請不同專業影評人,以其觀影理念為策展基礎,設定播映主題、選片,再搭配相應的書寫方法。
電影本身已是一種文學載體,它可以在最初即是詩影像,也可以進行文學改編,影像也可以乘載文學特質和詩意。因此,當文學與電影結合,除了「書寫」,更期待讓原本不熟悉影像識讀的學員們,透過細讀影像,無論是解讀影像語言、析辨影像語言的詩意,甚至嘗試解讀影像敘事語言比較繁複的電影,來習得文學的跨藝思維。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文學的地方想像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