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大衛.鮑伊(David Bowie)的事業剛起步,那年他發行具實驗性的《Hunky Dory》,接受訪問時一句「我們在1971這年創造了二十一世紀。」(”We were creating the 21st century in 1971.”),概述了一切。而大衛.鮑伊所指的「我們」理所當然地包含約翰.藍儂(John Lennon)與小野洋子(Yoko Ono)、滾石樂團(the Rolling Stones)、馬文.蓋(Marvin Gaye)、艾爾頓.強(Elton John)、The Who、Alice Cooper、Carole King等。而在音樂之外,舞台上標舉著異議鳴放的還有黑豹黨領袖Angela Davis、奧茲雜誌(Oz Magazine)創辦群,以及作家James Baldwin等人。這些人們引領社會運動,激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響,那些年頭所蓄積的政治動能盪出了上世紀的巔峰。
Apple tv+ 原創的音樂紀錄影集《1971:那一年音樂改變了世界》,即透過八集的篇幅,有別於紀錄片慣用的訪談畫面(talking heads),影集剪入大量的檔案(archive)影像與樂人們的畫外音,每一集藉著一主要議題和相關樂人的專輯縫合敘事線,意在回返於躁動的歷史現場,尤其當已逝樂人如John Lennon、Lou Reed、David Bowie等人的聲音做為旁白轉述他們所目過的現場時,便從而證明整部影集是一場跨時空的見證,給那些當時不在場的,卻仍能共感於憤怒和衝動的我們。
為何1971?
導演Asif Kapadia選擇將時間點切在1971年,其實若是要凸透搖滾樂、流行文化最為憤怒躁動的樣貌,似乎還有不同的切入時機。之所以選擇1971,則是起自於音樂記者大衛.赫普沃斯(David Hepworth)的著作《1971 — 從未冷場:搖滾樂的黃金年代》(1971 — Never a Dull Moment: Rock’s Golden Year)。
大衛.赫普沃斯在書中指出1971年作為搖滾樂的重要轉捩點(turning point)。六零年代末,身為流行樂代表的披頭四瀕臨解散,早在錄製最後一張專輯《Let it Be》之前,樂團成員不和的消息早已透明化。1970年的最後一天,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正式對樂團提出訴訟,隨後迎來沒有披頭四的七零年代(post-Beatles year)。
The early ’70s were the most febrile and creative time in the entire history of popular music, and 1971 was “the most innovative, most interesting and longest-resounding year of that era.”
本集聚焦在搖滾樂史的陰暗面,樂團成員浸在古柯鹼的歡快裡,那年移師南法錄音的滾石樂團,在意識不清裡丟了樂器,卻狂放依然;同一時期,史萊.史東融合靈魂、搖滾和福音音樂的演唱,使Sly and the Family Stone獲得注目,卻同樣陷入用藥問題;那年,門戶樂團主唱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也意外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