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不少來自屏東的巧克力品牌在世界巧克力大賽中頻頻得獎,帶起一波台灣本土巧克力熱潮,TC巧舖就是其一。在屏東近10年這批可可農當中,邱濬文、邱濬宇兄弟算是早期進入的年輕一代。
誤打誤撞開始做巧克力
邱濬宇回想當時邱老爹(邱銘松)想把屏東內埔一帶打造成可可村,積極地拉農民一起來種可可,而他們也在2010年就投入種植。初期他們把處理好的乾豆繳給邱老爹,後來發現光是要把豆子發酵完曬乾,流程就要1.5~2個月,耗工費時、不敷成本,原本已經打算放棄、準備砍掉可可樹,遇到一位老師願意跟他們收果莢,並且表示需要量很大,希望他們多找一些農民來。邱家兄弟心想只要把果莢剪下來繳交就可以,省去後續的處理流程,這樣好像可行,便召集了一群農民成立可可產銷班,沒想到才經過一年,那位老師卻說量太大他吃不下來,這下尷尬了,邱家兄弟落入進退兩難的局面,「畢竟一開始是我們去找農民,他們信任我們所以把果實繳給我們,覺得對他們不好意思,只好自己開始做巧克力,幫農民解決收果問題。」邱濬宇說,於是他們添購機器、重頭開始學,2015年創立了TC巧舖。
鑽研巧克力工藝,烘出金牌可可豆
雖然累積了前期發酵可可豆的經驗,但那時候只是自己摸索,不懂理論。剛好屏東縣政府在2015年開設可可培力計畫班,他們便去進修學習,把理論套用到實務上做驗證,再經過不斷測試調整,終於做出自己滿意的可可豆。
TC巧舖在2018年得到ICA世界巧克力大賽可可豆金牌,那一年是ICA首度在台灣舉辦,也特別針對台灣的可可豆作評比,邱濬宇分享評鑑的過程,首先是評豆子的外觀,看有無發霉等;其次是嘗它的味道,直接剖開來吃豆;然後是磨成巧克力之後的風味。不過ICA主要還是品評巧克力,國際上另有專門評比可可豆的組織,若要認真比可可豆,分級又更細,評比的第一關先秤重量,參賽者挑選100顆豆,評果實飽滿度;第二關是剖開橫切面看發酵狀況,原本可可豆內部是紫色的,如果發酵得好會變成棕色,由低到高4個層級分別是:紫色無裂痕、紫色有裂痕、棕色裂痕不多、棕色裂痕完整(所謂的裂痕是可以看到豆子上面有不規則形狀),以100顆豆的橫切面來計算分數。
事實上做巧克力是一門工藝,可可豆從發酵到烘焙,每一個細節都可能影響巧克力最後的風味。TC巧舖採用木箱發酵,保溫效果較好,並且在上面覆蓋香蕉葉之後再蓋上布,讓它比較濕潤。「國際上都是用木箱,他們已經發展一兩百年的歷史,一定有他的道理。」邱濬宇說;也因為對自己的發酵有信心,他採用低溫烘焙,盡量保留可可豆原本的味道。
接著,TC巧舖的巧克力也在2019年分別獲得AOC英國皇家學院巧克力大賽銀獎、ICA世界巧克力大賽銅牌。「當然比賽就是證明自己,但最重要的還是東西賣得出去。」他務實地說。
打造品牌,把屏東可可帶出去
在決定要投入巧克力製作的時候,邱家兄弟就創了TC巧舖,邱濬宇直言:「巧克力沒有品牌當後盾不好銷。」從Tree to Bar雖然是台灣的特色,但對他們來說也是全新的挑戰,產銷如何達到平衡?如何做行銷?都是完全不同的課題。
他認為台灣的巧克力產量少、成本高,很難外銷跟鄰近的越南、泰國競爭,而如果要走精緻路線,首先品質要達到一定的水準;另外,屏東可可的優勢是產地到餐桌距離最近,應該要把這個優勢繼續擴大。
於是他們在2018年利用家裡的部分空間成立工作室,從臨時櫃、百貨檔期、網路宅配開始,先把品牌和屏東可可帶出去讓更多人了解,主動出擊,建立知名度,邱濬宇說:「如果一開始就固守在這邊,消費者不會刻意跑來吃你的巧克力。」接著他開始做導覽、參展、開課、演講,教導消費者怎麼品嘗屏東可可的味道,例如:帶有牛奶香,國外品質優的豆子也會有,但通常進不到台灣;可可脂含量高,不像國外許多巧克力是抽掉可可脂之後再用其他油類回填,屏東的可可不抽可可脂,放在手心幾分鐘就融化了,或者靠巧克力在嘴裡融化的速度及口感去判別。下一步再慢慢整理美化空間,接企業、教育類型的導覽團,把人帶進來。他認為「在地化」行銷,才是台灣可可豆的競爭力所在。
可可的種植會在10~20年之間達到黃金期,是果實量最大、最穩定的時候。回頭看這一路的過程,現在的屏東可可樹正值青壯年,可預期產量會年年成長。接下來就是要顧品質,包括透過田間管理種出優質的果實,以及提升巧克力製作的技術,「巧克力既是獨立品項,延伸性又很廣,要專精沒那麼簡單。」邱濬宇自認還在成長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