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尺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先生聽著尺八演奏,隨口提及尺八早已在中國失傳,現在反而要去日本學。我有點疑惑,蘇曼殊的詩提過尺八,清末民初中國還有吧。不過,查了一下網絡資料,蘇曼殊曾至日本留學,其本事詩之二:「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潮。芒鞋破缽無人識,踏過櫻花第幾橋。」蘇聽尺八的場景似乎是在日本賞櫻,至少人不在浙江。

蘇曼殊號稱革命詩僧。他英年早逝,沒機會留下關於革命的傑出事功。蘇屢屢出家、還俗,並非大家印象中恪守戒律的僧人。由於精通多種語文,蘇曼殊留下不少譯作,雖然現今已不通行。倒是詩文哀感頑豔,風迷一時,當然也有人厭惡蘇的感傷頹廢。後人不妨從蘇的詩文,一窺當時一部分的集體情緒。蘇曼殊性格乖僻,時有任性使氣的言行。我步入中年才理解,時代動盪可能導致精神抑鬱,這絕非生活在相對承平的後人,所能體會。

幾年前我們回台灣探親。某日至北投旅遊,一位長者在于右任故居附近的涼亭演奏尺八,我們停下腳步欣賞。一曲奏罷,長者表示,他已退休,閒來在此吹吹尺八自娛娛人。這支是日本製,新台幣八萬。先生喜歡尺八的音色,蒼茫悠遠,彷彿從遙遠的大地盡頭傳來。可惜尺八所費不貲,再者一時也無從拜師學藝,那就純欣賞吧。

尺八誕生於吳地,在唐代傳入日本。不過,唐代傳入日本的樂器不只尺八,像古琴就未流傳下來,顯然歷代的日本人很喜歡尺八。尺八常用於日本傳統祭典、戲劇的配樂,與三味線、太鼓並列,為日本的民族樂器。在日本的封建時代,因許多知名僧侶擅長演奏尺八,甚至將尺八融入修禪,尺八因而沾染了濃厚的宗教色彩。現代由於吸收西洋音樂元素,尺八音樂家大量創作現代曲目,如今傳統、創新皆而有之,尺八成為古老又時新的樂器。古典樂器能在新時代展現不同的風貌,想必是許多尺八音樂家歷年集體努力的成果,著實不易。

唐宋文化傳承至日本,部份另有發展,融入日本人的巧思與風土民情,成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至此就不算中華文化了,茶道如此,尺八亦然。近來某些中國人喜歡尺八,反而必須由日本引入。倘若日後中國音樂家以尺八創作,發展出中國特色的曲目,與日本音樂家交流激盪,也是滿好的發展。

同為吹奏樂器,笛、簫,吹出樂音不難,但技巧攸關是否悅耳。然而初學者若未掌握訣竅,尺八可是完全吹不出聲音,學習過程相對困難,或許這是尺八在中國被笛、蕭取代,逐漸失傳的原因之一。蒼茫空靈雖是尺八本色,但亦有名家的演奏清麗如笛。尺八表現力很強,似乎更在笛、蕭之上。

尺八之名,來自它大多是一尺八吋,目前也有一尺六吋的,一共五孔,前四後一。以竹根製作,竹材須風乾數年方能使用,製作過程漫長,難怪價格居高不下。如今也有塑膠製品,甚至是3D列印打造。引入新科技製作,或能使尺八更容易普及。倘若機緣湊巧,先生說不定再度遇見尺八,最好能吹著玩玩。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1會員
33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YI Ping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幼時在台灣某報副刊讀過一篇長文,前清大校長沈君山,記敘和旅日圍棋國手吳清源某次會面的點滴。吳清源表示喜歡白居易詩「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生」,沈君山卻說,那就不好下棋了。不如改為「石火光中已寄此生,蝸牛角上且爭一著」。吳清源聽了只是笑笑,你還年輕。
書友在本地某閱讀社團,貼文介紹史景遷的《王氏之死》。經由史料蒐集、研究,史景遷重構明末清初,山東剡城、淄川農村人民的生活狀況。主要材料是《郯城縣志》和幾個地方志,並以《聊齋誌異》想像地方民眾的所思所想。作品融合歷史文獻與文學作品,為史景遷的創舉。文末書友還說該重溫《聊齋誌異》。
晃盪社交媒體,偶爾遇到眾人熱烈討論某話題,我多半只聽不說,未必熱烈加入討論。並非不願交流,而是明白很多議題自己所知不多,傾聽學習更適合我。倘若當下網友問起我的看法,我往往直接回覆不知道。
日前,聽說某連鎖書局特價,家人和我忍不住去看一下。圖書館已關閉,不知何時才會重開。素來將書籍視為「維持生命所必須」的家人,此時偶爾去書店走一走,是必要的,情緒穩定對他的健康很重要。 中年之後逐漸體悟,沒有什麼書是非看不可的,與書的錯過與相遇都是緣份。珍惜尚能掌握的緣份(買了就要讀),其他無須強求。
由於時代變遷,現代人的生活方式,與之前的農業社會截然不同。生命經驗大異,產生的文藝作品自然出現不同的面貌。再者,接受現代教育的我們,國學素養不足,的確很難做出水準以上的古典詩。偶而習作,稍稍體會前人鍛字鍊句的用心與巧妙,也就是了。
之前,香港某年輕學者,在社交媒體詢問網友,是否曾使用過現在覺得丟臉的筆名。儘管有些人提供了一些筆名,我左看右看,還好啊,都還不到羞恥的程度。不知是響應者沒拿出最丟臉的筆名,還是用過丟臉筆名的人,沒看到這則呼籲。 不過,我始終沒勇氣去香港學者的社交媒體自首。
幼時在台灣某報副刊讀過一篇長文,前清大校長沈君山,記敘和旅日圍棋國手吳清源某次會面的點滴。吳清源表示喜歡白居易詩「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生」,沈君山卻說,那就不好下棋了。不如改為「石火光中已寄此生,蝸牛角上且爭一著」。吳清源聽了只是笑笑,你還年輕。
書友在本地某閱讀社團,貼文介紹史景遷的《王氏之死》。經由史料蒐集、研究,史景遷重構明末清初,山東剡城、淄川農村人民的生活狀況。主要材料是《郯城縣志》和幾個地方志,並以《聊齋誌異》想像地方民眾的所思所想。作品融合歷史文獻與文學作品,為史景遷的創舉。文末書友還說該重溫《聊齋誌異》。
晃盪社交媒體,偶爾遇到眾人熱烈討論某話題,我多半只聽不說,未必熱烈加入討論。並非不願交流,而是明白很多議題自己所知不多,傾聽學習更適合我。倘若當下網友問起我的看法,我往往直接回覆不知道。
日前,聽說某連鎖書局特價,家人和我忍不住去看一下。圖書館已關閉,不知何時才會重開。素來將書籍視為「維持生命所必須」的家人,此時偶爾去書店走一走,是必要的,情緒穩定對他的健康很重要。 中年之後逐漸體悟,沒有什麼書是非看不可的,與書的錯過與相遇都是緣份。珍惜尚能掌握的緣份(買了就要讀),其他無須強求。
由於時代變遷,現代人的生活方式,與之前的農業社會截然不同。生命經驗大異,產生的文藝作品自然出現不同的面貌。再者,接受現代教育的我們,國學素養不足,的確很難做出水準以上的古典詩。偶而習作,稍稍體會前人鍛字鍊句的用心與巧妙,也就是了。
之前,香港某年輕學者,在社交媒體詢問網友,是否曾使用過現在覺得丟臉的筆名。儘管有些人提供了一些筆名,我左看右看,還好啊,都還不到羞恥的程度。不知是響應者沒拿出最丟臉的筆名,還是用過丟臉筆名的人,沒看到這則呼籲。 不過,我始終沒勇氣去香港學者的社交媒體自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頌缽,這個散發著深沉共鳴的古老器具,擁有跨越時空的療癒力量。在它的悠久歷史中,頌缽不僅僅是音樂工具,更是一座連接人類與自然、心靈與宇宙的橋樑。
Thumbnail
史料與古玩斷代   「八仙」這個名詞由來最早是源於東漢末年,東漢末年高誘在「淮南子注」提到的「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這八位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的門客,高誘認為「淮南子」這本書是淮南王和這八位門客合著,這八位門客被尊稱為「八公」。   另一說法是在東晉時期,「抱朴子」的作者
Thumbnail
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人們常常尋找一種能夠帶來內心平靜與身心平衡的療癒方式。頌缽,這種源自古老傳統的神秘樂器,近年來逐漸成為了眾多尋求自我療癒之人的選擇。頌缽不僅僅是一個發聲的器皿,它的聲音波動能深入我們的身心,開啟一場探索內在和諧與平靜的旅程。那麼,為什麼頌缽會成為您下一個自我療癒之旅的完美選擇呢?
Thumbnail
西索米是臺灣殯葬文化的一大特色,由陳若瑟神父成立了一支管樂器樂隊。近年來,西索米文化逐漸式微,但臺灣對保留在地文化的重視逐漸提高,也讓人看到西索米未來的可能性。對西索米進行轉型,注入新元素,擴大音樂幅員,現代化服裝設計,都是讓西索米文化重生的可能方向。
Thumbnail
  由雲林縣政府與公視合製的《匠新匠心》(下稱本片)一共5集,每一集皆描述一種傳統工藝與一種不同領域的新興工藝對話,分別為:106年被登錄為雲林縣傳統表演藝術保存者的北管大師─李春生與雲林縣第一個新式擊樂演奏團隊─太日樂集;無師自通的全臺首位手工哨角藝師─魏幼謙與將哨角融入交響樂的─蔦松藝術
Thumbnail
送僧歸日本 唐代錢起 上國隨緣住,來途若夢行。浮天滄海遠,去世法舟輕。 水月通禪寂,魚龍聽梵聲。惟憐一燈影,萬里眼中明。 「隨緣住」是佛教用語,意思是隨機緣而居住,不執著於某個地方。這在中國隨緣居住,來時的路途就像在夢中行進一樣。天海茫茫,歸途遙遠,但乘著法舟,就會感到輕快。水月映照著禪寂的
Thumbnail
“每個人心中應有一只仙鶴,鶴舞在塵世中依舊要振翅翱翔,帶著嚮往的心境在現實的世界中不畏艱難,引吭高歌於青雲九霄。” 這是創作這首箏樂曲的心聲。曾幾何時其實都覺得每個人如同塵世的粒子光源、渺若微塵在時光之中,創作者如同踽踽前行的行者,尋遇知音者但聞幾許,他她們的背景介於著孤獨與美好所以產生了藝術的創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頌缽,這個散發著深沉共鳴的古老器具,擁有跨越時空的療癒力量。在它的悠久歷史中,頌缽不僅僅是音樂工具,更是一座連接人類與自然、心靈與宇宙的橋樑。
Thumbnail
史料與古玩斷代   「八仙」這個名詞由來最早是源於東漢末年,東漢末年高誘在「淮南子注」提到的「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這八位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的門客,高誘認為「淮南子」這本書是淮南王和這八位門客合著,這八位門客被尊稱為「八公」。   另一說法是在東晉時期,「抱朴子」的作者
Thumbnail
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人們常常尋找一種能夠帶來內心平靜與身心平衡的療癒方式。頌缽,這種源自古老傳統的神秘樂器,近年來逐漸成為了眾多尋求自我療癒之人的選擇。頌缽不僅僅是一個發聲的器皿,它的聲音波動能深入我們的身心,開啟一場探索內在和諧與平靜的旅程。那麼,為什麼頌缽會成為您下一個自我療癒之旅的完美選擇呢?
Thumbnail
西索米是臺灣殯葬文化的一大特色,由陳若瑟神父成立了一支管樂器樂隊。近年來,西索米文化逐漸式微,但臺灣對保留在地文化的重視逐漸提高,也讓人看到西索米未來的可能性。對西索米進行轉型,注入新元素,擴大音樂幅員,現代化服裝設計,都是讓西索米文化重生的可能方向。
Thumbnail
  由雲林縣政府與公視合製的《匠新匠心》(下稱本片)一共5集,每一集皆描述一種傳統工藝與一種不同領域的新興工藝對話,分別為:106年被登錄為雲林縣傳統表演藝術保存者的北管大師─李春生與雲林縣第一個新式擊樂演奏團隊─太日樂集;無師自通的全臺首位手工哨角藝師─魏幼謙與將哨角融入交響樂的─蔦松藝術
Thumbnail
送僧歸日本 唐代錢起 上國隨緣住,來途若夢行。浮天滄海遠,去世法舟輕。 水月通禪寂,魚龍聽梵聲。惟憐一燈影,萬里眼中明。 「隨緣住」是佛教用語,意思是隨機緣而居住,不執著於某個地方。這在中國隨緣居住,來時的路途就像在夢中行進一樣。天海茫茫,歸途遙遠,但乘著法舟,就會感到輕快。水月映照著禪寂的
Thumbnail
“每個人心中應有一只仙鶴,鶴舞在塵世中依舊要振翅翱翔,帶著嚮往的心境在現實的世界中不畏艱難,引吭高歌於青雲九霄。” 這是創作這首箏樂曲的心聲。曾幾何時其實都覺得每個人如同塵世的粒子光源、渺若微塵在時光之中,創作者如同踽踽前行的行者,尋遇知音者但聞幾許,他她們的背景介於著孤獨與美好所以產生了藝術的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