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佛法來體會銷售的本質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最近讀了吳若權的書「先放手,再放心,我從【心經】體會到人生智慧」,讓我體會很多在銷售活動的人生智慧。我應該是在中年才正式踏入業務的工作,而且這個工作我是扮演一個顧問型的解決方案者,還要辨別客戶在訂單裡的利害關係者,找到內部支持者作為推手,讓訂單可以順利完成簽約,但每個案子都不是這麼地順遂,後來才發現每一個訂單真正困難的不是客戶或產品,而是你如何看清事件的表相,體會虛無的本質下,就會形成訂單下單的緣分。照這樣說,是不是都不用做什麼事情,初二跟十六跟土地公祈求可以給我訂單,讓我成交就可以,如果是,應該可以不用當業務,直接買一張樂透,拜託老天爺讓我中獎就財務自由吧!
其實當業務最困難的是自己的心魔,就是你所想的跟你的客戶落差很大,你當然想趕快結單簽約,但客戶在想的是你有沒有聽懂我的問題,了解我的需求;當客戶同意你的提案跟預算,你開始準備合約,但客戶並不是想跟你簽約付錢就結束,他們還想著之後的產品導入跟使用、以及相關服務支持等問題,所以真正關卡不是在客戶身上,是業務有沒有建立客戶服務的初衷,聆聽客戶的需求,看清結單的局勢,做到真正的“耳聰目明”,而我在銷售本質的體會就是這16個字,「上善若水,應無所住;本無所執,相由心生」
上善若水,應無所住
上善若水是來自於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老子以水喻有德行的人,因為水有三項特性:一是滋養萬物,利益眾生;二是柔順無形,不與人爭;三是就下而流,低卑自處。在業務本質的第一個體會是,永遠以“利他”的角度處理客戶需求,當你站在客戶的角度思考時,記得要用跨兩階的管理角度思考,當你接觸的是IT經理,你不能只想到CIO在想什麼,必須想到CIO的老闆,總經理在想什麼,為什麼要買你的產品,第二是產品的說明介紹要像水一樣無形柔順,別硬梆梆地說明你的產品,讓客戶覺得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第三就是學會水的謙卑,當你完成簽約的時候,永遠謝謝幫助過你的每一個人。
《金剛經》中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是指不應安住於貪著諸法,應當生起證得諸法不可諦實安住的智慧。「諸法」是在世間的一切事物,「應無所住」意思是不要執著於內在或外在的現象,達到一種「空性」的境界。這不是就當業務的你什麼事不要做,這裡所說「空性」並不是什麼都是不存在,而是什麼都有機會發生,是叫你不要執著當下的念頭而鑽牛角尖,而是要從一個更高的角度來看訂單的佈局。每一個訂單就像一本劇本,你要知道每一個人要扮演的角色,瞭解分鏡與進場與節奏,你不能控制你以外的角色,但你可以影響跟帶領整部戲劇的氛圍與進程,達到你想要的大結局、大訂單,所以「應無所住」在業務的本質上是要放下當下跟訂單不重要的念頭與事情,相信什麼都有可能,用一種以終為始的模式,建立你的結單地圖。
本無所執,相由心生
「本無所執,相由心生」其實對前面「上善若水,應無所住」的實際體會,然而這八個字的意思很容易理解,就是業務做開始接觸客戶的想法,做每一張訂單時先要放下本身的執念,當然簽約結單是公司認定業務的績效,但業務要先放下第一個執念是賺錢,為什麼這樣說,因為當你執著於賺錢念頭,你的思考、談話與行為就很難第一次讓客戶建立信任感,然後就想趕快送報價跟合約,結果客戶覺得你並沒有解決他們的問題,最後這筆訂單就被延宕或取消了。第二個的執念的業務思考是「本無」這兩個字,一個成功的業務可能會有很多的結單經驗,認為這些經驗是可以複製的,但這樣做卻是執著於自信,反而讓客戶覺得你不懂他們在想什麼,所以每個客戶都是獨一無二的,要用一種空性的角度來思考,但是不執著於空性,而是要體會當中訂單的可能性。
「相由心生」這是佛教的一句揭語「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有容乃大」。 相由心生是指諸法中的「實相」,是說在宇宙中的任何現象,都有個真實而永遠不生不滅的實相心存在,這個實相是跟隨著你的心而生。所以每個人所看到的「相」,都跟自己的「心」相關,也是你的初心。在業務工作的實相,我覺得有兩種,一個是本相,是你是為了什麼而做這份業務工作,如果你一心只為了想賺錢,當然我們都知道賺錢很重要,但賺到錢後並沒有真正解決客戶的問題,在交易後你可能就會失去客戶對你的信任,長久下來只會消磨自己的信用,沒有累積客戶的信任,業務的工作就越走越狹窄。另一個是外相,也就是你的心可以向外看到的世界,心有多大,格局就多大,事業也就有多大,每一個業務都想結一張大單,但要看到的不是訂單可以有多大,而是客戶在你公司產品的幫助下事業可以有多大,當你的格局跟客戶的董事長一樣大,訂單金額就會跟著變大,因為客戶相信你跟你公司的產品可以協助他們。
這16個字「上善若水,應無所住;本無所執,相由心生」的體會,是我在2020年遇到某一張訂單的重大波折時,看著太麻里日出時心裡浮現的一段話,可能是老天爺給我的業務人生指引,讓我把這樣的人生智慧可以傳遞出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道德經》中提到:「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這句話不僅揭示了人生哲學,也為商業經營提供了一種智慧的視角。水的特性——柔中帶剛、包容萬物、順勢而行,正是現代商業世界中應該學習的精神。 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中,我們能否像水一樣,適應變化、不斷創新,同時堅守自己的核心價值?以下,我將分享「上善若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所以無論是慈、悲、喜,最重要的就是捨。我們若能捨,眾生平等,做我們的本分事,沒有什麼我做了多少?沒有什麼好貢高自大的!都沒有,所以若是這樣,我們的心天天都沒有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自然就遠離顛倒煩惱,這就是我們學佛要學的。 捨心無求 則無掛礙無煩惱 心無染方得清淨
Thumbnail
文章談論如何像水一樣順勢而為,不與他人爭執,表現出善的行為,在工作職場環境中,通過自身的努力,保持一顆快樂的心情,處處保持善行。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最近在研究老子的道德經,裡頭有關於經營事業、感情、還有人際關係的寶藏。 道德經裡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無為‘’,意思就是一個人能坦蕩心胸、無目的性、無私去做任何事,而這樣的內在境界,會自然散發出一股有魅力氣場。 擁有無為心態的人也會影響周遭環境,讓大家都願意把事情做好,或是也跟隨他的腳步成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道德經》中提到:「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這句話不僅揭示了人生哲學,也為商業經營提供了一種智慧的視角。水的特性——柔中帶剛、包容萬物、順勢而行,正是現代商業世界中應該學習的精神。 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中,我們能否像水一樣,適應變化、不斷創新,同時堅守自己的核心價值?以下,我將分享「上善若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所以無論是慈、悲、喜,最重要的就是捨。我們若能捨,眾生平等,做我們的本分事,沒有什麼我做了多少?沒有什麼好貢高自大的!都沒有,所以若是這樣,我們的心天天都沒有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自然就遠離顛倒煩惱,這就是我們學佛要學的。 捨心無求 則無掛礙無煩惱 心無染方得清淨
Thumbnail
文章談論如何像水一樣順勢而為,不與他人爭執,表現出善的行為,在工作職場環境中,通過自身的努力,保持一顆快樂的心情,處處保持善行。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最近在研究老子的道德經,裡頭有關於經營事業、感情、還有人際關係的寶藏。 道德經裡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無為‘’,意思就是一個人能坦蕩心胸、無目的性、無私去做任何事,而這樣的內在境界,會自然散發出一股有魅力氣場。 擁有無為心態的人也會影響周遭環境,讓大家都願意把事情做好,或是也跟隨他的腳步成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