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嘮不用錢
《華燈初上》三季播畢了!寫這文的時候我搶在頭 6 個小時就追完,最印象深刻的還是停留在 Rose 和 Sue 為江瀚吵最激烈的那場戲,楊謹華的演技讓我覺得很驚喜,那眼神居然就這樣直勾勾的撞進我眼球。
近幾年台灣在轉型產出一些特殊,而且強主題性題材的劇集時,每觀賞完一次就會讚嘆一次:真的可以做的很好看耶!兩年前的《想見你》,柯佳嬿不愧是我心目中的第一名,能接連出演出色的劇情。
我看過的不少劇似乎都喜歡添加「悔恨、過去式」的內容在裡面,像《如懿傳》雖然因為要過審被剪的劇情有些紊亂,卻也是看過覺得女主角設定上韻味無窮的一部作品。
或許人生對現代人而言,「樂」本身就是很難持久的一件事,這樣的劇情能吸引我,甚至是更多觀眾,可能是一種人情緒感受的投射。
不管劇裡的角色有多波折,可能是有的人看著會覺得「怎麼還能更慘」,或是增加自己對別人生活的參與感,就是很不錯的作品了。
本週優質節選
這讓我想起從前的一題面試:人要怎麼找到自己的價值?
這禮拜寫到的事情有兩樣:
- 計畫?不用看起來很厲害呀
- 核心?怎麼會排完行程了還能走失
原本在想會不會寫出什麼很厲害的計畫,結果居然不是如此;大概是因為對於要達成一個目標,沒有在講求只看結果的功利主義,就方法實在是太多種,然後因為沒有人願意注意,就把想做的事丟到腦後了嗎?
在文章開始之前
在使用的網頁上方,尋找「追蹤專題」的按鈕,文章就會準時送到你的信箱囉!
每個人每天都很忙,沒有時間一直查看我的專頁沒關係,你只需要:
- 一鍵登入 Google 並選擇常用的電子信箱
- 回到文章頁面上,點選「追蹤專題」,同系列文章篇篇準時送到你的信箱
- 如果是追蹤我的話,只要一有文章發佈,通通都能收到訊息
- 愛心或收藏,讓我知道你肯定過我的內容唷!
計畫?
突然冒出一種直覺:如果我們不好好安排自己的生活,就會等著被別人安排。
一路走來我生活不太缺乏計畫,但真要講的話,應該是說在我少少的計畫中,幾乎沒有實現不了的目標;但當然,要說有多宏大的碩果,肯定是比上不足的。
我做過不少版本讀書計畫,特別是後期讀大學很常會把做過的東西回饋給母校。
最早都是想讀什麼就讀什麼,反正高中期間哪天人不是在學校,幾乎沒有偏科的問題;後來重考,漸漸就偏向社會組的讀法,所以又衍生了另一套課表,到大學的時候也沿用不短的時間。
不過課表,對我而言不是「開始」,而是「過程」。很像在講廢話。
舉個例,為什麼當初《略懂一二》和專案的課程分布,並不是把「時間管理」放在第一序位就講?這一直是我做一件事相當遵循的規則,也就是:
因為要做什麼對於現代人而言極其容易,但我更想確定要走去哪裡。
換言之「做什麼」是幫助目標更加定焦,課表、管理的辦法只是眾多方法中比較有效率的。
1
我課表都很填充式。
完全就是大學選課的概念在走。比如說我滿可以確定什麼時間做事效果不錯,那就會把「可以」的時間挖個空格出來看,然後把想做的事情弄成一格一格像拼圖的感覺,貼到行事曆上去看。
而且課表上的這些「格子」可以隨時調換;畢竟重考來說,重點還是放在大考,平常小考考怎麼樣我都不是很在乎,平常進度有完成就行了。
真的想法就這麼簡單。
不過讀大學之後就偏了,把整張表格弄得滿滿;事實證明人性真的要考慮進去,不然發懶真的是遲早。
就是說,我並不建議課表是拿去像對人有個交代一樣,所以要搞的豐富。
這是奇怪的事情。還記得以前和一位學弟單獨聊過課表的問題,因為課表最終是對自己有交代,而不是對老師有交代。
因為老師顧的人一多,其實沒有辦法完全關照到每個人的需求,但並不是說老師的方式「錯誤」,是以此把你的想法先弄清楚,再去和老師溝通過想怎麼自學,然後定期讓老師追蹤進度和狀況。
那麼接下來就是說到要做到而已了。
2
可不可以不計畫?
我調整一下講法,就是:不在計劃期間那就好好讓大腦休息,但計畫下了要執行完。好像又是廢話
所以這個問題,我大概會回答:看是什麼時間。
像有些人常久不計畫會發生什麼事?應該都看的出來;可是過度計畫的人也一定有,這兩者相處起來挑剔點說,就是都很無聊。
拿自己幾次的寫作計畫舉例,最早期的計畫非常、非常小,就是一個主題要剖成二集、四集來寫,然後發布在 IG 的限時動態上,加一加不過幾百字。
可是至少確定了要寫出什麼樣的結論,只是篇幅要拉長而已;時間一到就是寫。
後來隨著程度發展,開始長文寫作,同樣是一個主題剖二集,前後就四個小時跑不掉,是一個。
學習系列剖五集、專案筆記剖八集,再到現在《舊文重寫》就規劃了 53 集;一般讀者看到這大概就會有一個初步的概念是:越是大的事情就越難不去有個計劃排程,不然這些想法很快就會告吹。
也就是說,此刻我決定幹大事,那就少不了大綱性的計畫要想,只要能確定這個產出不會中間斷掉,剩下的就是一點人生冒險。
冒險什麼?有的時候是不分日夜在趕稿,有的時候放整個月的假也不成問題。
核心?
那應該要記得什麼?除了分享給讀者,也是我想提醒自己的事情。
自己的事,那就是「自己的想要」最重要。
我們人在做事的時候一定有圖什麼。那我的世界觀,像從前說:看到很多的人都沒有靈魂感,那個眼神灰灰的,看不到有想法住在裡面。
我前幾天還遇到一個「課題感」很重的朋友,他總是和我說很確定自己在追求什麼,結果牌卡一翻出來就是明滉滉的世俗名利。馬上倒抽一口氣:不用試圖說服我,我能理解它是獲取財富的管道,但不是最終目的。
沒有要批判這件事,不過既然找上我,就很大膽的問他:這就是你想要的。
我甚至預言 2 年後,一切就會回歸原點,為什麼?常聽到說「落地要生根」,不過現代人比較像平地起大樓;買房子都會想好適合的地點,可是做一件事卻感受不到對方的靈魂在哪。
所以,計畫篇怎麼到這個集數才提?因為我們都非常會做事,卻始終找不到說服自己的「超級理由」。
計劃如果沒辦法拿來聚焦,不如一開始就不要排計畫。
好像口氣有點兇,並沒有。XD
當最近有朋友漸漸會問起寫作一事的時候,我都會說真的沒有仔細去計劃,也不知道這東西將來會帶我到哪裡,可是還是十分清楚寫作系列的目的。
像台灣的環境總是會和人們斤斤計較做的事情要有用,那這麼大群人總是要依賴政府發放的福利又是怎麼回事。
如果有天別人不需要你了,為什麼會演變成我們尋找自我價值的方式是去填補別人看的見的空缺,而不是相信自己能在一個駐點上去做變化?
以前商業圈火紅好一陣子的「黃金圈理論」就已經是現在大家討論到爛的:講求「為什麼」?
理論在說明,人們掏錢購買你的東西,主要還是根據產品買到的是什麼信念,而非超級厲害的性能需求;那人就不像了嗎?履歷拿出去說自己做了哪些事情有多厲害,可是換一個人進來面試,那痛點說消失就消失了。
如果說有個無敵厲害的計畫,我肯定相信,也很願意了解。
前提是一開始想得到的「那個根本」,也要自己想了覺得超級無敵厲害才可以;說服別人還不行,至少也得先過了自己這關唄。
此時此刻的生涯規劃
你已經讀到文末了。
目前在生涯路上,我沒有刻意規劃,所以也沒有正在施行的課表。想什麼時候產文章就什麼時候產。
可是這過程,有些輪廓反而會清晰起來;就是人生這麼多的不得已 ... 有這麼多的嗎?
所以以後我排的規劃並不叫生涯規劃,叫做和氣生財計畫。在跟我開玩笑==
現階段,我相信越是不去計劃自己的人生,可能性就會越來越多;也是有點老套的觀念,一杯水遞出去給你自由對它做任何事,可是我們是有選擇放著,然後把目光看向其他景色。
容我這麼說:自由是一連串選擇的結果。
有些生活明明過得不錯的人,為什麼會感覺不到他的快樂,甚至有笑容的照片會飄出強烈的苦澀味?
可以的話,請停頓久一點:
我的餘裕和自由,並非是天性瀟灑,只是我不會輕易收下那些看似邏輯正確的想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