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跟一個朋友聊到關於「自我懷疑」這件事,他說他一直對自己有很多的懷疑,他不知道自己存在的價值是什麼,甚至他覺得自己沒有存在的價值。
不過從他的生活來看,其實他也知道他一直都過得還不錯,有一份還算穩定的工作,也有一個持續交往的伴侶。這樣的生活,怎麼還會有自我價值感的議題?而這樣的議題,也回頭去侵蝕他的生活。
我跟他一樣,自我價值感的議題也是我一直探索的問題。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我也是像這位朋友一樣,對於自我價值時常感到疑惑,這個疑惑也常常困擾著我,而讓我不斷地在「找尋」自我價值。
這個問題可以牽涉到很多的層面,從一個人的心理層面,例如自信,到生活上的運作,例如工作的選擇,都會這個問題息息相關。而這個議題要推導其背後的成因,也可以從家庭動力、傷痛、依附關係、甚至靈性上的前世今生等等,都可以有所解釋。
而其實探究到最後,都會與「自我存在」有關係。然而弔詭的是「存在」這個議題無法被探討,也無法「找尋」,因為某種程度上而言,會有這個議題,表示我們已經是「存在」的了。
我心想,如果「無自我價值感」是因為「存在」而產生的一種感覺,無論過去的成因如何,它可能是被「培養出來的」,那有沒有可能從現在開始,我們也可以開始去培養「自我價值感」呢?
這一問,就有一個聲音出現了,一段話出現在我的心中:在每一天中,有意識地做一個對自己而言有意義的決定,去實現它,然後對於實踐後的成果,不論成敗,全盤接納。
我繼續針對這段話感受了一陣子,我覺得裡面有三個重點:
每天有意識地為自己做一個「有意義」的決定:我想這句話就是要開始去訓練我們開始去覺察、感受我們自己是誰,什麼事情對自己而言是有意義的,我們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然後做出「選擇」,而不是以他人的想法判斷標準,來做決定。
實現它:就是要產生行動,不能只是「空想」,要實際的去確認、體認我們所做的決定會帶來什麼樣的果實,然後是接下來的那句話:不論成敗,全盤接納
這句話其實很關鍵。我發現我以前常會自行判斷一件事情的好壞價值來去選擇一件事情做與不做(因為自我價值感低,多半是選擇放棄),但是當我們可以做出「對自己而言是有意義的決定」時,其實對個人本身而言,那決定就已經是具有價值的了。而這不是說這件事情本身的價值並不重要,而是即使在旁人眼中看起來根本就是沒有價值的事情,也許對我們自己來說,還是具備了屬於我們自己的價值感與生命重量。
而且去看看「自我價值感」這個詞,這價值感本來就跟「自我」有關係,與他人無關。這也不是自私,一個人還是可以在維持一個社會角色的同時,為自己做一個有意義的決定,然後去完成它。
那有人可能會問:那如果我要做的決定跟整個社會要求的不一樣呢?這樣我可能會沒有工作,或者可能會妨礙到他人,破壞某些關係啊。
其實這是有可能的,但是這也表示你也要為你自己開始一趟很不一樣的旅程,你的靈魂想要的東西,或者要傳達給這個世界的禮物,是很不一樣的。你可以循序漸進地去完成它,不需要一口氣放棄所有的一切,一次來個大翻轉。畢竟長大成人之後,我們已經建立了太多需要維護的事物,也有許多的人際關係要去顧慮,但是最根本的還是「不能沒有自己」。
如果做了一個大翻轉的決定,那就有可能會失敗,但是失敗也是經驗之一,而且這是為自己所做的決定,其本身的價值就是在「確認自我」,這是我要的路嗎?如果是,那就去評估做法,然後再來一次,爭取在蓋棺論定時,沒有遺憾,不悔此生!
當我跟朋友分享這些的時候,他也是驚訝了一下,他也表示他沒有去思考這樣的一件事情,因為他一直都在尋找自己存在的意義,但是沒有嘗試地去「創造」自我存在的價值感受。
從馬斯洛的五大需求理論來看,自我存在價值感就是與自我實現是一起的,它就像你覺得餓了,會想要吃飯一樣,是一種需求。它可以是放棄大醫院的高薪,去戰地當無國界醫生的重大決定,但這種決定也是需要在每天的一件小事(例如熬夜苦讀,參與志工,攙扶老奶奶過馬路)裡進行累積,久而久之,自我價值感就會慢慢地累積出來,過程中,一個人也會在建立自我價值感的路上,漸漸地將焦點從「無價值感」這個感覺移開。
這並不是說「無價值感」就會消失不在,也許它會在某個時刻又重新會到主導地位,但是因為「自我價值感」也同時存在,所以我們就有一個可以提供我們轉換的基礎,讓我們的焦點可以轉換到「我是有價值的」這個觀點與感受上。同時也讓我們可以更有底氣去面對「無價值感」這個感覺,幫助我們可以深入到裡面,探討「無價值感」形成的成因是什麼,然後理解,放下,甚至化為己用。
這個自我實現四個字的每天作為,就是我得到的那一段話:試圖在每一天做一個對自己而言是有意義的決定,去實現它,然後對實現過後的成果,無論成敗,全盤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