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的每一天 Every Day is A Gift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有些人活著只是因為不想為難自己放棄呼吸,有些人卻將每一天活成天賜的佳禮,即便痛著還是要呼吸,因為她知道自己的來處,也知道自己的征途。她就是現任美國聯邦參議員─譚美‧達克沃斯Tammy Duckworth。
2021台灣疫情正炙時,她不顧北京反對,從韓國搭軍機秘密訪台,贈來75萬劑新冠疫苗的豪舉或許是台灣人民認識這位亞裔女性政治家的起點,當她在鏡頭前慷慨陳詞,令人深感自由民主的可貴:
我格外地想要來到這裡,因為我的家庭背景,各位可能知道,我父親的家族,曾經遠在美國獨立革命期間在軍隊服役,為自由和民主奮戰。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母親的家族其實來自廣東的潮州,他們徒步走出中國,為的就是要逃離共產黨並追尋自由。我的母親在1940年代初期出生於泰國,因此,可以來到這裡,支持這個區域的另一個民主社會,對我而言特別重要。我的家人和我深知自由的代價,而我在這裡要告訴大家,美國不會讓台灣孤軍奮戰,我們會站在台灣的身旁,確保台灣的人民有足夠的所需來克服疫情,並持續向前行。
但看完她的回憶錄─《活著的每一天》Every Day is A Gift,我更驚嘆21歲加入陸軍,37歲於伊拉克戰地遇襲,身受重傷而失去雙腳的她,如何迎面克服一路走來貼在她身上的少數且不利族群標籤:
幼時在泰國,身為跨種族混血兒,無處安放自己作為「半個孩子」的艱難處境,讓她成長於父親可能返美將母親與自己、手足拋棄的憂懼。
青少年時期因小家庭在東南亞生活無以為繼,故隨父親與弟弟前往夏威夷(母親留守泰國,因經濟狀況糟到連多一張機票也買不起)。雖踏上嚮往已久的美國領土,卻要協助不善營生又缺乏遠慮的父親,被迫成熟地將家庭重要女性角色扛起,當個海灘上的打工妹,好不容易完成高中學業。這樣的成長經歷鏤刻於心,使她在有能力之後,努力捍衛各種社會安全網計畫:
當我跟你說這些計畫管用,不是在引用哪項研究、念哪張圖表給你聽。我說的是當年十六歲的我掙扎求生的親身經歷。我相信校園補助餐點很重要,原因是我自己就靠這個拿到高中文憑。
時時回望自己的來處,面對少數族裔、家境清寒、女性從軍、從政等等不利境地的譚美在有能力後皆一一積極推動政策或試圖改善,使後人可免於其苦的事蹟充溢於全書。小到女性在戰地買不到合適的女性內衣、帥氣的陸軍連身服根本不利女性解手,大到為戰地負傷英雄或退伍軍人遊民謀求各類社會福利,都是她回首來處或親身經歷的困頓,才能更深切地幫到需要的人。
可貴的是她從不販賣為國負傷的悲情,那枚叛軍火箭筒炸過他們執行任務時駕駛的直升機,使當場被同袍認定為已然死去的她,從災厄中「死去活來」,伴隨著右臂功能喪失,雙腿截肢。傷後承受患部劇痛、復健艱難的她大可詛咒命運就此一蹶不振,賴著向國家要個交代。但她有身為軍人的榮譽心,且有正面解讀命運的能力。
後來手術總共花了十一個小時,因為每個步驟都不如預期順利。醫生從我的右臀瓣取下一塊皮膚,又用特製工具延展,卻發現那還是不足以覆蓋胸腹的傷口。於是他們又取下一塊皮膚,這一次是從我的左大腿取材。我清醒後懊惱地發現全身除了舊傷不說,又多了兩個全新的傷口,兩處都刺痛得要命。
我的屁股是爆炸中唯一沒受損的地方,現在我卻往右不能壓到臀部,往左不能壓到大腿。弟兄搶救我這老屁股,結果落得被醫師扒了它的皮。整件事感覺有笑點,可是我笑不出來,因為神經阻斷器雖然緩和了斷腿和手臂的痛楚,卻對這些新傷口毫無作用。
光看就感覺痛得要命,更別提會頻繁造訪的幻肢痛了。在醫院中,他感謝許多有遭遇相同的人來到她身邊,再再證明了「有人也在我身陷的地獄走過一遭。但她證明我們可以從地獄的另一頭走出來,並且相信,就算不比進去之前更強健,也能一樣強健。」這驚人的逆境復原力(Resilience)更顯珍貴,如她所言,她想讓每個試圖理解她困境的人知道,受傷的是個軍官,而不是受害者,在她心裡更珍貴的是〈軍人誓言〉揭示的那份身分認同:
任務第一。絕不認輸。絕不放棄。絕不拋棄倒下的同袍。
她也是被謹遵此訓的同袍從戰地救回的,因此她決定將活著的每一天,當成實實在在的恩賜。受傷的她固然無法重回駕駛艙,但還有退伍軍人事務廳可以服務,還能透過政治參與美善這個不盡完美的世界,所以她當了眾議員、參議員,在46歲高齡首次當母親,來到台灣,回到美國,不顧中國制裁,持續推動拜登政府下的〈台灣夥伴法案〉,把她精采不凡的人生故事繼續寫下去。
這本書會讓生活得只剩閒愁的人,驚覺自己如何揮霍生命。
也讓人見識「難以置信的傑出,及難以置信的不自戀」,讓當代公共人物心頭一驚,若能促成自省,也算功德圓滿了吧。

題外話,這本書有很多軍旅生活中的笑料,這些引人會心一笑的幽默,被翻譯巧妙傳神地傳遞了,是一本可讀性高的回憶錄,遣詞貼近台灣讀者的語境又流暢,當小說來看也很可以,畢竟Tammy的故事太高潮迭起了。

avatar-img
18會員
1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irenic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現在吃穿都有,我的生活奢侈地一片空白,妳恐怕不知道,而我是現在才知道,世上也存在著吃穿都有,卻無法望穿的巨大的悲傷。
我們處在一種持續自我優化的狀態中,我們知道一切都可能變得更好,直到完美為止。問題只在於,我們永遠不可能達到完美的地步。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現在吃穿都有,我的生活奢侈地一片空白,妳恐怕不知道,而我是現在才知道,世上也存在著吃穿都有,卻無法望穿的巨大的悲傷。
我們處在一種持續自我優化的狀態中,我們知道一切都可能變得更好,直到完美為止。問題只在於,我們永遠不可能達到完美的地步。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本文探討瞭解歷史的必要性,透過宋怡慧老師的《臺灣潮人誌》,介紹八位臺灣歷史偉人,揭示其對社會的影響與價值。反思這些人物的故事,鼓勵讀者發掘自身生命的意義,並學習從歷史中獲取智慧,增進對自己及所在土地的熱愛。此書不僅是歷史的回顧,更是生活的啟發。
Thumbnail
泰勒絲成功轉化憤恨與不甘為創作養分,堅持不被「仇恨」定義。從她的音樂生涯、個人價值觀及對社會議題的立場可以看到她的成長和堅持。透過她的音樂,她反映了自己的價值觀和立場,保持堅持和不妥協的態度。
Thumbnail
最暖的擁抱與最利的刀鋒,都來自家庭。而人最難面對的永遠是自己。–田威寧 散文家田威寧睽違八年,再度直面傷痛的家族書寫。 父親慣性外遇,母親長期痛苦,精神崩潰,離婚,放下還未上學的田威寧和姊姊, 離開臺灣,飛往夏威夷和早移民定居的舅舅阿姨們一起生活。 沒有母親的小姊妹住在眷村爺爺家,父親時常來
Thumbnail
《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是Tara Westover(簡稱泰拉)的自傳,泰拉出生在美國愛達荷州,成長背景異於常人,家中信奉摩門教,活著只為了末日做準備,她沒有出生證明(9歲才拿到)、沒有醫療紀錄、不曾接受正規教育,17歲才第一次踏入學校,最終拿到劍橋博士學位、脫離原生家庭,終於活出自我。
Thumbnail
田中美香的丈夫輕井澤健一被確診末期肝癌,生命只剩一年。儘管經歷了艱難的治療和巨大的經濟壓力,但兩人始終相互支持,並最終戰勝疾病。丈夫最終還是離世,但田中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對未來的希望鼓舞了她,讓她獨自撫養女兒,並繼續自己的事業。雖然道路坎坷,但愛的力量最終幫助他們渡過難關,找到生活的勇氣與力量。
  好日子不是自然而然存在的,那些看起來最最基本的權利,有時會需要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爭取。為了讓這些仗勢作惡的人明白人民不是只有在投票的時候才有力量,我們需要再一次做好準備,準備在必要的時候回到街上。
Thumbnail
喜歡旅遊的同時,照顧長輩也是一件幸福的事。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位照顧86歲失能的老母親的女兒,帶著老母親走遍臺灣各地及離島的故事。通過這些經歷激發了作者的創作力,並且找到新的情感出口和潛能。故事裡充滿著對親情的感動和對旅行充滿期待的情感。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
多年以前曾經認識一位越南來的華僑女士,她說話溫柔斯文但多是埋怨負面又哀傷。 她是上一個世紀出逃的難民,因是華僑所以家底不錯,全家一路艱險分批到了澳美加;她工作了幾年後因老闆退休,自此失業,短期打工都不如她的意,而她又有所堅持,不做藍領工作,白領薪水如不合她意也看不上眼,日復一日總是靠著家人和政府救
報告報告,絲塔家曾經是天選一家子,除了塔爸確診沒人有確過,天選之人的稱號一直堅守著,直到我確了被迫摘下名牌,在我正在康復期狂咳嗽的第二週,塔嬤進了醫院急診室塔媽去照顧,對於塔媽來說一整個晚上不能好好休息非常疲累,隔了兩三天便開始全身痠痛,完了完了我覺得塔媽一定也確了,塔媽一開始不願意接受現實,不甘不
Thumbnail
塔莎‧杜朵在我眼中是個很傳奇的女性,忘了是從哪知道她的,好像在書店有看過介紹吧?後來在YouTube上有看到關於她的影片,這張畫,就是從上面截圖下來的。 活到九十幾歲高齡,從五十幾歲開始獨居,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可以靠畫繪本謀生賺錢(好羨慕),養牲畜,種花種菜,自己裁布縫衣,製作的還是十九世紀的樣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本文探討瞭解歷史的必要性,透過宋怡慧老師的《臺灣潮人誌》,介紹八位臺灣歷史偉人,揭示其對社會的影響與價值。反思這些人物的故事,鼓勵讀者發掘自身生命的意義,並學習從歷史中獲取智慧,增進對自己及所在土地的熱愛。此書不僅是歷史的回顧,更是生活的啟發。
Thumbnail
泰勒絲成功轉化憤恨與不甘為創作養分,堅持不被「仇恨」定義。從她的音樂生涯、個人價值觀及對社會議題的立場可以看到她的成長和堅持。透過她的音樂,她反映了自己的價值觀和立場,保持堅持和不妥協的態度。
Thumbnail
最暖的擁抱與最利的刀鋒,都來自家庭。而人最難面對的永遠是自己。–田威寧 散文家田威寧睽違八年,再度直面傷痛的家族書寫。 父親慣性外遇,母親長期痛苦,精神崩潰,離婚,放下還未上學的田威寧和姊姊, 離開臺灣,飛往夏威夷和早移民定居的舅舅阿姨們一起生活。 沒有母親的小姊妹住在眷村爺爺家,父親時常來
Thumbnail
《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是Tara Westover(簡稱泰拉)的自傳,泰拉出生在美國愛達荷州,成長背景異於常人,家中信奉摩門教,活著只為了末日做準備,她沒有出生證明(9歲才拿到)、沒有醫療紀錄、不曾接受正規教育,17歲才第一次踏入學校,最終拿到劍橋博士學位、脫離原生家庭,終於活出自我。
Thumbnail
田中美香的丈夫輕井澤健一被確診末期肝癌,生命只剩一年。儘管經歷了艱難的治療和巨大的經濟壓力,但兩人始終相互支持,並最終戰勝疾病。丈夫最終還是離世,但田中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對未來的希望鼓舞了她,讓她獨自撫養女兒,並繼續自己的事業。雖然道路坎坷,但愛的力量最終幫助他們渡過難關,找到生活的勇氣與力量。
  好日子不是自然而然存在的,那些看起來最最基本的權利,有時會需要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爭取。為了讓這些仗勢作惡的人明白人民不是只有在投票的時候才有力量,我們需要再一次做好準備,準備在必要的時候回到街上。
Thumbnail
喜歡旅遊的同時,照顧長輩也是一件幸福的事。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位照顧86歲失能的老母親的女兒,帶著老母親走遍臺灣各地及離島的故事。通過這些經歷激發了作者的創作力,並且找到新的情感出口和潛能。故事裡充滿著對親情的感動和對旅行充滿期待的情感。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
多年以前曾經認識一位越南來的華僑女士,她說話溫柔斯文但多是埋怨負面又哀傷。 她是上一個世紀出逃的難民,因是華僑所以家底不錯,全家一路艱險分批到了澳美加;她工作了幾年後因老闆退休,自此失業,短期打工都不如她的意,而她又有所堅持,不做藍領工作,白領薪水如不合她意也看不上眼,日復一日總是靠著家人和政府救
報告報告,絲塔家曾經是天選一家子,除了塔爸確診沒人有確過,天選之人的稱號一直堅守著,直到我確了被迫摘下名牌,在我正在康復期狂咳嗽的第二週,塔嬤進了醫院急診室塔媽去照顧,對於塔媽來說一整個晚上不能好好休息非常疲累,隔了兩三天便開始全身痠痛,完了完了我覺得塔媽一定也確了,塔媽一開始不願意接受現實,不甘不
Thumbnail
塔莎‧杜朵在我眼中是個很傳奇的女性,忘了是從哪知道她的,好像在書店有看過介紹吧?後來在YouTube上有看到關於她的影片,這張畫,就是從上面截圖下來的。 活到九十幾歲高齡,從五十幾歲開始獨居,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可以靠畫繪本謀生賺錢(好羨慕),養牲畜,種花種菜,自己裁布縫衣,製作的還是十九世紀的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