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蘋果,拜託别搞砸了後疫情的彈性上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睽違了25個月的矽谷式福利終於又搬回台面,所以我也回去吃了兩頓。

眼看著疫情已經進入尾聲,矽谷所有地方政府都下令完全開放室内群聚,不需要再戴口罩,這對美國人是何等的解脫?各大科技公司也早就在暗中盤算,要如何面對員工抗拒回到辦公室這股浪潮。這是長達半年的冷戰,員工心裡想的都是只要你不表態,我也按兵不動。發球權在你手裡,老子要怎麼回完全看你發的是什麼球。這張牌要怎麼打,這個球要怎麼發,都是高度的技巧。

所以每次人家問我,你們什麼時候回去上班,我的答案都是不知道。

記得兒子第一次進托兒所,學校特地安排了好幾次的「試水溫日」⋯⋯那就是先弄一些吃吃喝喝好玩的,等孩子習慣了再說。所以個個團隊開始很客氣小心地邀請大家回來試試水溫。主管在送出邀請的時候還強調,回來聚會是純自願性質。很多人一看到「自願」這兩個字就把email關了,連客氣都不必了。

大部分公司都選擇不把話講死,在過去一兩個月不斷鼓勵員工找機會回來試試看。比方辦些活動開放實體參加;鼓勵團隊在公司聚會,完了順便出去吃一頓; 把過去兩年新僱人員召集回來,擺上一些吃吃喝喝的讓大家實體交流打個照面⋯⋯這也是25個月以來第一次,擺滿檯面的矽谷式食物又回來了。

不過每次總是吃完了、喝完了、聊完了,第二天又是人去樓空。

睽違了兩年多的矽谷福利

睽違了兩年多的矽谷福利


經過兩年在家工作,幾乎所有公司都已經認定將來不可能全面回復到過去那樣,所以也都願意接受彈性辦公 ,這已經成為各大科技公司共識。但在這個框架下,下游還有很多細微的操作空間,只是高階主管都不敢把話說死,不然就會搞得像蘋果那樣下不了台。因為庫克把話說的太硬太死。

先來談談那些可操作的枝微末節:

  1. 好吧,一個禮拜回辦公室三天,到底是哪三天?是我選,還是你選?
  2. 回來的定義是什麼?一定要回到總部嗎?如果我已經逃離矽谷了呢?
  3. 到底哪些人必須回來?決定的條件是什麼?
  4. 如果我不願回來呢?

再來看看枱面上幾家大咖是怎麼處理這些可以操作的枝微末節。

  1. 推特很早就公布可以永久全面在家工作。這是最早認清事實的。
  2. 亞馬遜是最早規定員工最後通通都要回到公司的,後來發現苗頭不對,趕緊改弦易轍要各部門自行決定。這是滑頭的高招,讓下面的管理人員去頭痛。
  3. 臉書聰明大方又保持模糊空間,如果工作性質必須回公司,3/28 是返回公司的日子。其他員工可以自己選一半的日子遠端工作,也可以申請永久遠端工作,但薪水會調整。上禮拜在上班時段開車經過臉書總部,看到停車場大約3成滿,所以大部分人目前是選擇延後返回辦公室,或遠端工作。這算是回辦公室框架之下最大方的安排。
  4. Google 比較嚴格,規定4月4號開始每週必須回去三天。員工可以選擇就近的衛星辦公室,也可以選擇永久在家工作。當然薪水也會調整。
  5. 蘋果最嚴格,規定4月11號開始 (就是今天)所有員工都必須每週回來一天,5/2開始每週兩天,5/23 以後則是三天。未來准許員工每人每年四個禮拜遠端工作。

蘋果的條件乍看還不錯,採用六週漸進的方式。但庫克似乎在一些枝微末節上把大局搞砸了。這個消息在兩個禮拜以前公布之後,馬上造成員工反抗浪潮,新聞也上了紐約郵報以及財富雜誌之類的一線主流媒體:


這些搞砸大局的細節在於:

  1. 規定所有員工都「必須」回來,彷彿沒有討論的空間。
  2. 規定哪幾天該回來 - 也就是星期一、二、四
  3. 規定哪幾天可以彈性在家 - 只限於星期三、五

他講定日期、限定天數、規定哪幾天「必須」回來。說是後疫情時代的彈性上班制,可是那彈性卻是從公司的角度來看,完全沒有把員工的選擇權放入公式中。跟其他科技公司相比,同樣的情境,類似的條件,蘋果說得太硬太死,現在似乎搞得騎虎難下。

F--K RTO回辦公室?去你的

很快地蘋果員工推出了「回辦公室?去你的!」的反抗語:實際上員工用的話更難聽,他們採用的字眼是 F--K RTO (return to office) 有人率先在公司內部匿名網站上貼出這樣的字眼,接著一大堆「我也是!」的聲音加入。有人說的確很想念老朋友們,也急著想回去見見他們,但寒暄完了就順便遞辭呈。回辦公室的那天也是辭職的日子。也有人說已經不可能再回到過去那種困在車陣裡的日子──連一天都不能忍受。

高薪如今已不可能再交換那種折磨。

朋友的弟弟在蘋果當工程師,聽到這個號召已經先一步遞上辭呈,所以這些人不是說著玩的。有辦法的人不會坐以待斃等到淪陷了再逃,到時候永久在家工作的職缺會搶破頭。

現在矽谷職場熱絡得不得了,過去一個月每隔幾天我都會收到道別的email。這些人大部分是加入可以永久在家工作的新創公司 ,他們已經懶得等公司宣布未來的策略。我知道有人搬到3小時之外買了大房子,連每週回來一天都免談。過去的矽谷式福利已經沒人在乎了。

蘋果壓垮駱駝最後的一根稻草,我認為在於把可以彈性在家工作的兩天分開在星期三和星期五這種微不足道的小要求上面。這個彈性非常沒有彈性。之前我問過搬離矽谷的同事,如果以後必須彈性回到辦公室會怎麼處理。他說如果是集中幾天,他可以考慮住 Airbnb。可是蘋果的安排連這個選項都不留餘地。

去年十月的蓋洛普民意調查顯示,全美國只有9%的員工願意死心踏地全面回到辦公室;37%選擇永遠不回去;54% 可以接受彈性上班。蘋果似乎把那 37%的人完全否定了,然後又把那54%的人搞得像小媳婦那樣一肚子氣──讓你彈性上班,但由我來決定哪幾天該回來。

當然今天只是第一天,未來有多少人會抵抗仍有待觀察。不過我相信即使悶不吭聲留下來了也會是一肚子氣。

不過這也倒好,這也讓剩下那些靜觀其變而尚未表態的公司學會,不要給了面子又加上一小巴掌。很多員工都隨時在辭職的邊緣等著看你發球。


回來吃吃喝喝聚聚

那天我很給面子地回了一趟公司吃吃喝喝聚聚,進了門就注意到廁所門上貼了一個牌子:Welcome Back We've missed you! 他們在這麼微小的地方都這麼貼心,希望的就是大家都能高高興興地回來。

raw-image

捧著食物邊吃邊聊邊交朋友,也花了一小時跟一些從來沒有打過照面的同事社交。我知道有一位新來(其實已經入伍18個月)我猜是姓湯 Tong 的華人, 但從來沒見過面,沒有看過照片,也從來沒有聽他在 Zoom 上開過口。還來不及找到那位湯同學,一到會場就跟另一位來自倫敦的白人先聊上。臨走前我問他貴姓大名,他說他姓 Tong。我必須用雙手撐著下巴才不會掉落在地上。

這就是在家工作兩年的代價⋯⋯工作團隊有可能在街上擦身而過卻互不相識。再這樣下去每一個人都會變成「單兵」和「傭兵」。所以領導階層怎能不緊張?這也的確是個危機,可是看到蘋果員工這樣跟公司杠上,其他公司都必須放低身段謹慎思考下一球要怎麼發,否則一不小心就可能搞砸了。

這年頭也真難為了A咖的科技公司。難怪媒體上有人說員工掌權的時代已經來臨。以後不再看工時,一切只看成果,至於成果是在哪裡達成、如何達成也不再重要。

當然疫情改變的還不只是這一件事。

另外一個驚人的發現是,那天回到工作崗位發現人去樓空的辦公室桌下都放著一台昂貴的落地式電腦 ,在那靜靜沾了兩年灰。工程師除了筆電之外,每個人都有一台高端的落地型運算器。這種機器一台3000美金,在大撤退前一個月,我才收到一台定期更新的電腦放在桌下,還來不及使用就逃之夭夭。

兩年過去了,除了少數人必須遠端使用之外,大部分插頭和網路都拔了,但產能完全沒有受到影響。當然另外隨之堆在倉庫裡的,還有上萬支的桌上型電話。大的科技公司光是這些設備就可能值好幾千萬美金。

三年前要是有人說工程師根本不需要另外一台這麼昂貴的電腦,或什麼時代了,為什麼需要每人一台桌上型電話 ⋯⋯這個人一定會被亂石砸死。

所以疫情一巴掌打醒的,不只是覆水難收的遠端工作,還有那些不知所云的浪費。這些事過去是沒人有勇氣敢提出來改革的。

有些事還真得要感謝疫情。它竟成了最大的改革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lovetogothere-avatar-img
2022/04/23
我們公司在2020五月宣布WFA (Work From Anywhere)將會是公司永久的政策,會常態性的進辦公室的還是那些人,不過少部分的同事偶爾還是回進公司聊聊天吃吃零食喝咖啡,我們公司在內湖 :)
宋米-avatar-img
2022/04/22
傳統產業限制了我的想像,公司福利不就只是三節禮品,或好運時才有的年終獎金和國內外旅遊嗎?矽谷福利對我而言就是傳說。只嘆小時不讀書長大就吃苦。
Ray 🌿-avatar-img
2022/04/15
有些時候,不得已的改變才會讓人們稍微清醒
avatar-img
鱸魚的沙龍
7.0K會員
203內容數
全世界都是向 Google 看,向臉書看,沒有人往矽谷的另一邊看。所以我要帶你看矽谷很少有人知道的另一面。矽谷不是你想的那樣。
鱸魚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11/12
一旦企業只在乎廣告點擊率,而不在乎「比中指和罵髒話」的時候, 它就是走在快速毁滅的路上。 是的,我指的就是今天的臉書。
Thumbnail
2022/11/12
一旦企業只在乎廣告點擊率,而不在乎「比中指和罵髒話」的時候, 它就是走在快速毁滅的路上。 是的,我指的就是今天的臉書。
Thumbnail
2022/06/19
Netflix 三位高階主管因為在 Slack 上批評頂頭上司而被解雇⋯⋯矽谷每一家科技公司可能都有一群你不知道的秘密警察,無時無刻不在監視記錄你所有的言行。
Thumbnail
2022/06/19
Netflix 三位高階主管因為在 Slack 上批評頂頭上司而被解雇⋯⋯矽谷每一家科技公司可能都有一群你不知道的秘密警察,無時無刻不在監視記錄你所有的言行。
Thumbnail
2022/05/15
網路時代消費者被賦予空前的退貨權柄,點擊一下就可以讓不喜歡的商品消失,一毛都不用出就退還給商家。但這般的俐落背後所隱藏的,卻是沒有人知道要如何面對的反向物流,也是一場環保災難。
Thumbnail
2022/05/15
網路時代消費者被賦予空前的退貨權柄,點擊一下就可以讓不喜歡的商品消失,一毛都不用出就退還給商家。但這般的俐落背後所隱藏的,卻是沒有人知道要如何面對的反向物流,也是一場環保災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疫情趨緩之後,紐約上班族陸續接到即將結束居家辦公,回辦公室上班的通知。但是經過一整年的居家辦公,許多生活習慣和工作模式都已經有所改變,不論公司方或者勞工方似乎都沒辦法再確確實實回到從前。今天,在紐約工作的筆者,希望用自身及朋友的經歷,帶大家一起來看看紐約上班族的後疫情生活。
Thumbnail
疫情趨緩之後,紐約上班族陸續接到即將結束居家辦公,回辦公室上班的通知。但是經過一整年的居家辦公,許多生活習慣和工作模式都已經有所改變,不論公司方或者勞工方似乎都沒辦法再確確實實回到從前。今天,在紐約工作的筆者,希望用自身及朋友的經歷,帶大家一起來看看紐約上班族的後疫情生活。
Thumbnail
兩年半,兜了一大圈,鐘擺總算要回來了。
Thumbnail
兩年半,兜了一大圈,鐘擺總算要回來了。
Thumbnail
哼!結束居家辦公我就離職,高達將近一半科技巨頭的員工表示如果現在結束居家辦公要他們重返辦公室,將會選擇離開現在的公司。高薪與夢幻的辦公室似乎不再是吸引員工的第一要件,經過疫情長期的影響,嘗試過居家辦公的彈性與效率,我們也開始反思工作與生活的意義,公司也應該制定出新的辦公模式。
Thumbnail
哼!結束居家辦公我就離職,高達將近一半科技巨頭的員工表示如果現在結束居家辦公要他們重返辦公室,將會選擇離開現在的公司。高薪與夢幻的辦公室似乎不再是吸引員工的第一要件,經過疫情長期的影響,嘗試過居家辦公的彈性與效率,我們也開始反思工作與生活的意義,公司也應該制定出新的辦公模式。
Thumbnail
如何要讓員工回到辦公室現在竟成為矽谷科技巨頭們最大的挑戰。這張牌要怎麼打,這個球要怎麼發,都是高度的技巧,而且一不小心就可能搞砸了⋯⋯就像蘋果那樣。
Thumbnail
如何要讓員工回到辦公室現在竟成為矽谷科技巨頭們最大的挑戰。這張牌要怎麼打,這個球要怎麼發,都是高度的技巧,而且一不小心就可能搞砸了⋯⋯就像蘋果那樣。
Thumbnail
矽谷式福利可能進入下一個新章節,使得白吃的午餐只是上一世紀的小兒科。
Thumbnail
矽谷式福利可能進入下一個新章節,使得白吃的午餐只是上一世紀的小兒科。
Thumbnail
算一算從 5 月中開始超過兩個月的日子,因為新冠疫情的關係,讓我們過上跟以前很不一樣的生活。我想,對在職場工作的每一個人來說,可能也都經歷過一段特別的時光...
Thumbnail
算一算從 5 月中開始超過兩個月的日子,因為新冠疫情的關係,讓我們過上跟以前很不一樣的生活。我想,對在職場工作的每一個人來說,可能也都經歷過一段特別的時光...
Thumbnail
在這扇窗子面前坐了602天之後,我終於第一次回到辦公室上班。回去是想看看老朋友,也順便給點面子。結果老朋友沒看到,面子給了也沒人知道⋯⋯矽谷正掀起一股抗拒潮,不願意回到辦公室。
Thumbnail
在這扇窗子面前坐了602天之後,我終於第一次回到辦公室上班。回去是想看看老朋友,也順便給點面子。結果老朋友沒看到,面子給了也沒人知道⋯⋯矽谷正掀起一股抗拒潮,不願意回到辦公室。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