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4/25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破壞自己的咒語:我應該】思維的進化系列之四

#當個Player #生活黑客 #人生態度 #思維模式
上一篇我們提到,應該思維分為兩種: 1️⃣對世界🌍和他人的應該思維。 2️⃣對自我🧍‍♂️的應該思維。 今天就來講第二種:破壞自己的咒語-我應該。

我應該:自尋煩惱
這些橋段是否似曾相似? 1️⃣我應該少犯錯,不然別人會覺得我不行。 2️⃣我應該好好讀書,找份好的工作、對象,結婚生子👩‍👩‍👧‍👦;當個成功人士。 3️⃣我人生應該留下點什麼,否則就是個魯蛇。 很熟悉對吧?因為這種對自己的"應該",早已深植我們的心中;也是幾乎所有關於自我的煩惱來源。 他就像一塊大石頭🗻,讓我們在壓迫中找不到自我。
曾經有一位朋友跟我說,他覺得之前自己太不用心,該努力改變的時候了。 所以他每天兢兢業業,總想著要讓自己更好,買了大量的書、努力學習一些東西。 每次學習的時候都很開心;好像自己的未來多了點希望✨。 可是每當效率變低的時候,他就會覺得沮喪😔,覺得自己如果奮斗著猝死也很棒。 又有些時候,他又覺得自己這種自暴自棄的心態太弱了,看看一些名人的經歷,自己努力的日子還長著呢。 這種心態怎麼理解呢? 我們可以看到,這種心態裡,有一種自我強迫的存在;來自“我應該要努力”的應該思維。 不妨看看身邊那些真正努力的人,他們也有一個願望想要實現,但他們其實並不那麼關心自己"努力不努力"這件事。 大多有的只是一種想把事情做成的幹勁,以及因應現實所做出的調整。 而當一個人覺得自己"應該要努力"的時候會怎麼樣呢? 他會想,"雖然我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但成功靠打拼。把行程排好排滿、懸梁刺股這件事我也會。🤔" 於是他便開始遵照內心的應該規則努力起來。 他讀書、聽講座、學習、辦了健身卡。可是他心裡並沒有特別想做成的事情。 所以也沒有方向🧭,只是想要努力這種狀態本身,因為“有努力總是對的”。 這一切沒有目標的學習、動作,沒能讓生活過得更好時(因為並沒有落實及發揮作用)。 到頭來又只會讓他陷入無盡的自我懷疑以及厭惡罷了。

我應該:源自於模仿
或許有朋友會出現疑惑:既然這樣,難道我們不用去嘗試努力把自己變得更好嗎? 在我看來是這樣:我們當然需要追求一個更好的自己,但我們要搞清的是,這個更好的標準來自哪裡。它是來自你的內在,還是來自於外在加諸給我們的? 可以想一想,生活中有多少人告訴我們"應該如何”?
  • 傳統習俗告訴你,生活上有哪些禁忌。
  • 商人們告訴你,哪個節日送什麼。
  • 電視劇的明星告訴你,該怎麼談戀愛。
社會上有太多規則、習俗跟我們說,在怎樣的時間點、什麼狀況下,應該要做什麼;甚至不這麼做就是異類,"因為大家都這麼做"👥。 他的本質是用社會規則、他人的期待或者文化習俗,代替了我們自發的行動。 講白了就是:既然大家覺得那樣做是對的,那我就應該那樣做。既然別人期待我這樣,那我就應該像別人期待的這樣做。 如果我們堅信這樣子的規則,那這些就會變成了我們對自己情感的限制,並最終取代了我們真實的情感表達,這就是"我應該"的最大問題。 而先前的那位朋友,也非常有可能陷在"應該"努力的漩渦🌌裡。 因為這種努力不是自發的,而是對自發的一種"模仿"。 為什麼這麼說呢?後來,他漸漸的,在很努力的假象中倦怠;在倦怠的時候自我厭惡。 最後,起了一堆頭、發了好多願;都沒有結果。 最後自我貶低、放棄;然後回到舒適圈裏面去了。 【你不用假裝很努力,結果不會陪著你演戲】,這句流傳已久的成句,也詮釋了這一切。 從真正的努力,到追求努力的行為及感覺,應該思維重重的壓在心❤上,也讓我們的行為產生偏差。

我應該:非黑⚫即白⚪
"我應該"讓我們忽視自我,從為願望努力,到淪為一種對努力的模仿及行為藝術。 而它,不僅僅影響行為,更會容易讓我們的思考非黑即白、思考僵化。 曾經,我遇到了一個看似著急的人,他說有緊急狀況需要錢,想跟我借500元,並且願意提供身分證做抵押。 而我選擇相信,不押證件並借給他500元。 聰明的你想必猜到發生了什麼事情。是的,我被騙了500元😥。 很傻對不對?事後想想,當下其實是有產生警惕及懷疑的。 但心中的小天使🕊一直跟我說:相信善的力量,借給他吧,也就個500,難道你不善良嗎? 而事情發生後,天使不見了,惡魔取額代之。 馬上換成小惡魔👿講:"你看你就是蠢,才會被騙,笨!"這也讓我那時心中一直有塊疙瘩。 事情後來怎樣並不重要,但是有沒有發現;類似的句子似乎挺常出現在我們心中的。 找工作不順利,我是不是太爛、 談戀愛被甩💔,我好傻;之後沒人要我了、 事情做錯,我就是笨,才做不好。 類似的句子比比皆是,但這些真的是事實嗎? 事實是什麼;沒有絕對。 因為無論哪種感覺都只是部分,中間存在著很多灰色地帶;就像真實世界沒有絕對善或絕對惡一樣。 所以,對於同樣一件事,不同狀態都可能使我們做出不同反應,因為這是由我們的真實感受出發,沒有絕對善惡對錯。 但當加上了"我應該",所有事情都就變得不一樣。 在"應該的規則內"只有符合不符合,遵守不遵守。 我要麼是一個善良的人,要麼不是一個善良的人。我要麼努力,要麼不努力。因為規則不是對✔就是錯❌。 而一旦我們用理想化的規則來限定我們自己、判定我們自己。 我們的思維就變得僵固了起來,我們就很難容忍自己感受中和規則不同的部分;我們會扭曲自己的情感,讓它符合“應該”的要求。 而這一切自對社會通行規則的模仿,造成了我們思維的固化。 我們會努力維持幻想中的形象,害怕別人看到幻想背後;真實的自己。 這些理想的自我,並不是來自於真實的自我經驗,而是由很多“我應該表現聰明”、“我應該結婚生子”這類的規則堆砌起來的。 這些應該就如同操偶師一般,操縱著我們的思考與行為。
當講到這裡,我們要如何避免成為"我應該"的提線木偶🎎呢? 也不複雜,就是找回自己的感覺,這種感覺雖然模糊,但他卻是我們心中的那塊真實。 所以,當每次心中浮現了以"我應該"開頭的想法時,我會停下想想: 1️⃣這真的是我心中所想要的嗎?還是外界加諸的標準呢?而我真的想這麼做嗎? 2️⃣當想清楚後,把"我應該"畫掉,替換成"我希望",然後變不多想的;去做就是了。 次數多了,心情與結果就發生了改變。更不迷惑,也更舒心;變得更加得【隨心所欲不逾矩】。 而我們人生追求的,不就是至少要一個不愧對自己的人生?
謝謝你看到了這裡,你對"我應該"有什麼經驗體認呢?期待知道你的故事。 也期待下次相見,話題將繼續延伸到:【造成悲觀的-絕對化思惟】 Have a good day;and great day. 今年的我們會好運旺旺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