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到嘴邊留三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人到中年,生活的擔子會越來越重,環境也會越來越複雜,工作也會越來越具挑戰,得失也會越來越看重。有時候,在人前要忍氣吞聲,對大事要忍辱負重。有些事,不必說;有些事,無人說;有些話,要看對什麼人說;有些話,要看在什麼場合說。受到冤屈時,莫當下說;遇上不公時,勿隨便說。總之,話到嘴邊留三分;否則,語到盡時不留人。
當然,話到嘴邊留三分,只是針對待人接物的涵養,而非指面對大是大非,面對正邪不兩立,而還要留三分。這樣正邪不分、忠奸不辨,那不是孔子做人的原則。此外,要留三分,非指欲言又止,吞吞吐吐;而是提醒自己,凡事莫去盡,要留有餘地,給人留一步,讓己多後路。
聖嚴法師說:「有德即是福,無嗔即無禍;心寬壽自延,量大智自裕」。
按:嗔,怒氣。無嗔即無禍,對人和氣不生怒,自然就不會受到蠻橫的對待;即使對方還是不講理,你不生怒,就是不吃眼前虧,自保啊!
宋‧辛棄疾慨嘆人生滄桑: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辭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人在溫室成長,受到諸多保護,特別在少年時期,不知愁苦為何物,喜歡憑欄遠眺,臨崖長嘯,時而意氣風發,時而無病呻吟,卻不知人間有煉獄。
而今政局推移,世事滄桑,奈何無言以對,有話卻無處說,無法說,不能說,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心底淤積的愁結,到了嘴邊卻成了一句無關痛癢的「天涼好個秋」。
還休!還休!
(寫於2021年7月9日)
下一講:遇上不公時,莫隨便說。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21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挑撥、離間、詆毀,有人的地方,自然就有這些人事的問題。手法上通常有兩種:一、直接詆毀當事人;二、藉表揚一方而貶低另一方。 坦白講,以孔子的才德之高尚,都尚且有人詆毀,又何況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呢? 魯國大夫叔孫武叔,在孔子過身後,還去講孔子的壞話,他就用了上述兩種手段的第一種——直接詆毀當事人。
俗語謂: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其實,被人講是非,這就證明你有分量、有一定的影響力,人家這才會惦起你。故此,若有人講你的是非,一則是喜,一則是憂。所喜者,在別人的眼裡,你還是有存在感的;而所憂者,自己亦要反省,期望做得更好。 各位,大家對子服景伯這個人,有什麼看法?
語云:道德、道德。其實,「道」與「德」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的。 道,有常道,同時也有非常道,兩者是並存的。而道是形而上的,摸不到、看不到、聽不到,可它實實在在是無處不在的。 德,可分為上德和下德,它是形而下的,能被看到,能被聽到的。
《論語》裡有一句話——「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歷來的解釋,都把這個「得」解作「貪得」,貪這個、貪那個,以致患得患失。這樣的詮釋孔老夫子的心路歷程,我實在不能同意。 ①孔子所講的君子與小人之別,就在「利」上,故孔子是罕言「利」的。既然罕言「利」,又何會耿耿於「得」呢?
孔子一生人,無論是在學問上、在人格上,都是「無隱」,都不會深藏不露;同時,他也說自己「無知」,也不會鋒芒畢露。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子罕7】 下一講:聞道
前文提到孔子對著學生說:「吾無隱乎爾」,我沒有什麼好隱惜的。 事緣:有學生總覺得孔子的學問高深莫測,他是否有所隱藏,留有一手?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23】 何以學生會錯覺孔子的學問,留有一手呢?許多時候,總覺得神龍見首不見尾,無法觸摸?
挑撥、離間、詆毀,有人的地方,自然就有這些人事的問題。手法上通常有兩種:一、直接詆毀當事人;二、藉表揚一方而貶低另一方。 坦白講,以孔子的才德之高尚,都尚且有人詆毀,又何況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呢? 魯國大夫叔孫武叔,在孔子過身後,還去講孔子的壞話,他就用了上述兩種手段的第一種——直接詆毀當事人。
俗語謂: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其實,被人講是非,這就證明你有分量、有一定的影響力,人家這才會惦起你。故此,若有人講你的是非,一則是喜,一則是憂。所喜者,在別人的眼裡,你還是有存在感的;而所憂者,自己亦要反省,期望做得更好。 各位,大家對子服景伯這個人,有什麼看法?
語云:道德、道德。其實,「道」與「德」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的。 道,有常道,同時也有非常道,兩者是並存的。而道是形而上的,摸不到、看不到、聽不到,可它實實在在是無處不在的。 德,可分為上德和下德,它是形而下的,能被看到,能被聽到的。
《論語》裡有一句話——「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歷來的解釋,都把這個「得」解作「貪得」,貪這個、貪那個,以致患得患失。這樣的詮釋孔老夫子的心路歷程,我實在不能同意。 ①孔子所講的君子與小人之別,就在「利」上,故孔子是罕言「利」的。既然罕言「利」,又何會耿耿於「得」呢?
孔子一生人,無論是在學問上、在人格上,都是「無隱」,都不會深藏不露;同時,他也說自己「無知」,也不會鋒芒畢露。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子罕7】 下一講:聞道
前文提到孔子對著學生說:「吾無隱乎爾」,我沒有什麼好隱惜的。 事緣:有學生總覺得孔子的學問高深莫測,他是否有所隱藏,留有一手?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23】 何以學生會錯覺孔子的學問,留有一手呢?許多時候,總覺得神龍見首不見尾,無法觸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很多時候,人們往往善於忘記別人對自己的好處,而一旦出現無心的冒犯,卻總是耿耿於懷,變成了話不投機半句多,甚至老死不相往來。
做人留點空間給人,也是留點空間給自己,讓彼此都有可以喘息的空間。
Thumbnail
在台灣這種傳統的教育下,我們是乎都把忍耐都做美德,吃虧就是占便宜奉為聖旨。但出社會後,我發現這兩個道理在我眼裡看來都是害人不淺的觀念。表達自己的意見不代表會跟人吵架,為何要讓自己吃虧不舒服還要說服自己接受?這在我眼裡看起來真的完全不合理,套用在人際關係上也是一樣的。在年紀增長過程中,要適時分辨什麼是
最近這種講法甚囂塵上,意思是別去管任何閒事! 我在一段時間前,曾聽過有位易學教授講這句話,但他的本意是別過度左右別人的想法。有人執意要做某件事,如果自己覺得不妥,勸一下,點一下就好了。對方如果不聽,那就是他的因果了。不是說有人掉下河了,不去救也不報消防隊,那人會生會死都是他個人的因果! 實際上,
許多人在解釋事情時,講著講著就不想說下去了!這不是因為理虧,而是因為事實多面向,而文字有窮,所以就乾脆不說了! 在討論事情時,應該是雙方都有不同的論述,但是有些人卻只說,為什麼?彷彿他高高在上,而我就要文死諫、武死戰一般。憑什麼要我單方面解釋?所以閉嘴而且轉身就走,是最好的抉擇。 真理愈辯愈明,
忘記自己是什麼時候開始學會「閉嘴」這件事。 大概是某次聽著抱怨煩惱時試著分享自己的經驗與看法被說了一句:「你一定要這麼嚴苛嗎?聽你說話很討厭,你說教的樣子讓我很反感。」 那時說不受傷絕對是騙自已,因此決定不再多說。 有時候會認為某些話或許能幫到某些人,但事實上那僅僅是自己的主觀判斷而已
Thumbnail
嘴巴常常掛著:「人生不要活這麼長!我這年紀這麼大了,想趕快往生到 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淨土。我不要打攪大家.....」尤其念經、持咒、修法的人常常在佛堂、神壇或者喪禮、送葬的場合,不要掛嘴邊講。遇到悲歡離合的時候,特別有很多的感觸就會想要講一些話,比如自己親人往生了,都會講:「我來世還要做你的什麼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會因別人一句話而生煩惱心,或是別人一句不好聽的無心話造成我們的心受傷。老智者說,我們可以原諒一個因為無心之言而傷害人的人,卻不能原諒一個自願被別人傷害的人。這中間的差別是我們這顆心的自主性,心不堪承載他人的三言兩語,又怎堪承受更大的人生重擊。 有一位先生,教官退休,年輕時就對坐禪讀
Thumbnail
蓮花生大士親自開示,嘴巴亂講或者發了誓言又不算數、沒有照做,福報就損失了。很多人發誓就像吃飯、喝水一樣家常便飯,每天都在亂講話,言而無信的人比比皆是。所以「自食其言的增上果,成熟於外相。」常常講話不算話增上果成熟了,會土地貧瘠、食物沒有營養、恆遭四大災難成熟於自身,福德淺薄。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很多時候,人們往往善於忘記別人對自己的好處,而一旦出現無心的冒犯,卻總是耿耿於懷,變成了話不投機半句多,甚至老死不相往來。
做人留點空間給人,也是留點空間給自己,讓彼此都有可以喘息的空間。
Thumbnail
在台灣這種傳統的教育下,我們是乎都把忍耐都做美德,吃虧就是占便宜奉為聖旨。但出社會後,我發現這兩個道理在我眼裡看來都是害人不淺的觀念。表達自己的意見不代表會跟人吵架,為何要讓自己吃虧不舒服還要說服自己接受?這在我眼裡看起來真的完全不合理,套用在人際關係上也是一樣的。在年紀增長過程中,要適時分辨什麼是
最近這種講法甚囂塵上,意思是別去管任何閒事! 我在一段時間前,曾聽過有位易學教授講這句話,但他的本意是別過度左右別人的想法。有人執意要做某件事,如果自己覺得不妥,勸一下,點一下就好了。對方如果不聽,那就是他的因果了。不是說有人掉下河了,不去救也不報消防隊,那人會生會死都是他個人的因果! 實際上,
許多人在解釋事情時,講著講著就不想說下去了!這不是因為理虧,而是因為事實多面向,而文字有窮,所以就乾脆不說了! 在討論事情時,應該是雙方都有不同的論述,但是有些人卻只說,為什麼?彷彿他高高在上,而我就要文死諫、武死戰一般。憑什麼要我單方面解釋?所以閉嘴而且轉身就走,是最好的抉擇。 真理愈辯愈明,
忘記自己是什麼時候開始學會「閉嘴」這件事。 大概是某次聽著抱怨煩惱時試著分享自己的經驗與看法被說了一句:「你一定要這麼嚴苛嗎?聽你說話很討厭,你說教的樣子讓我很反感。」 那時說不受傷絕對是騙自已,因此決定不再多說。 有時候會認為某些話或許能幫到某些人,但事實上那僅僅是自己的主觀判斷而已
Thumbnail
嘴巴常常掛著:「人生不要活這麼長!我這年紀這麼大了,想趕快往生到 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淨土。我不要打攪大家.....」尤其念經、持咒、修法的人常常在佛堂、神壇或者喪禮、送葬的場合,不要掛嘴邊講。遇到悲歡離合的時候,特別有很多的感觸就會想要講一些話,比如自己親人往生了,都會講:「我來世還要做你的什麼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會因別人一句話而生煩惱心,或是別人一句不好聽的無心話造成我們的心受傷。老智者說,我們可以原諒一個因為無心之言而傷害人的人,卻不能原諒一個自願被別人傷害的人。這中間的差別是我們這顆心的自主性,心不堪承載他人的三言兩語,又怎堪承受更大的人生重擊。 有一位先生,教官退休,年輕時就對坐禪讀
Thumbnail
蓮花生大士親自開示,嘴巴亂講或者發了誓言又不算數、沒有照做,福報就損失了。很多人發誓就像吃飯、喝水一樣家常便飯,每天都在亂講話,言而無信的人比比皆是。所以「自食其言的增上果,成熟於外相。」常常講話不算話增上果成熟了,會土地貧瘠、食物沒有營養、恆遭四大災難成熟於自身,福德淺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