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人背後無人說,那個人前不說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俗語謂: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其實,被人講是非,這就證明你有分量、有一定的影響力,人家這才會惦起你。故此,若有人講你的是非,一則是喜,一則是憂。所喜者,在別人的眼裡,你還是有存在感的;而所憂者,自己亦要反省,期望做得更好。
《論語》有一則記載:
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
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憲問38】(愬,粵音素,誣衊。)
首先得交代這則《論語》當中的幾個人物。季孫,乃魯國當時的上卿大夫,位高權重。公伯寮與子路同時在季孫氏做家臣。子服景伯是魯國大夫。另外,文中的「夫子」,乃指季孫。
公伯寮在季孫面前說子路的壞話,子服景伯把這事告訴孔子,說:季孫夫子聽了公伯寮的讒言,已對子路有疑心。雖然如此,我還有能力使季孫明白真相,而把公伯寮殺掉陳屍於市。
孔子說:道如能夠行於世,這是天意。道如不能夠行於世,這也是天意。公伯寮又能把天意怎麼辦?
各位,大家對子服景伯這個人,有什麼看法?
公伯寮與子路同為季孫氏的家臣,亦即是同事關係;而子路性格衝動,容易得罪人,這是自必然的,何況公伯寮是否要爭寵,這也不難想像。如果子服景伯純為正義而發聲的話,何不直接點明季孫大夫呢?而偏偏先轉告孔子?若孔子不是內心光明坦蕩,說道的行廢自有天意,而相信子服景伯的話,誤入圈套,那孔子就被借刀殺人。事成,就欠了子服景伯的人情;事敗,就要負上主使作案的罪名。而最重要的,孔子就不是講人道、講人性、講人格的孔子,而孔子一生的學問,都是徒然,都是枉然。幸而,孔子了悟世道人心,堅持公義,而且有人格自信,此所謂公道自在人心。
各位,你身邊有沒有像子服景伯這種人呀?
(寫於2022年4月7日)
下一講:挑撥離間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27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語云:道德、道德。其實,「道」與「德」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的。 道,有常道,同時也有非常道,兩者是並存的。而道是形而上的,摸不到、看不到、聽不到,可它實實在在是無處不在的。 德,可分為上德和下德,它是形而下的,能被看到,能被聽到的。
《論語》裡有一句話——「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歷來的解釋,都把這個「得」解作「貪得」,貪這個、貪那個,以致患得患失。這樣的詮釋孔老夫子的心路歷程,我實在不能同意。 ①孔子所講的君子與小人之別,就在「利」上,故孔子是罕言「利」的。既然罕言「利」,又何會耿耿於「得」呢?
孔子一生人,無論是在學問上、在人格上,都是「無隱」,都不會深藏不露;同時,他也說自己「無知」,也不會鋒芒畢露。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子罕7】 下一講:聞道
前文提到孔子對著學生說:「吾無隱乎爾」,我沒有什麼好隱惜的。 事緣:有學生總覺得孔子的學問高深莫測,他是否有所隱藏,留有一手?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23】 何以學生會錯覺孔子的學問,留有一手呢?許多時候,總覺得神龍見首不見尾,無法觸摸?
深藏不露,沒有本事的,能藏什麼呢?鋒芒畢露,不就是自露其醜? 《道德經》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老子說:已經完全了解大道,而如愚若晦,自然而然地表現得好像不知道、不了解一樣,平平無奇。不是偽裝的,而是真正的大智若愚,沒有成見,沒有預設立場,這是最高明的。
俗語說:「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這樣的處世態度,大家怎樣看呢? 講真的,筆者過去是瞧不起哪些「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的人,因為沒有做人原則,見高就拜,見低就踩,看風駛舵,牆頭草… 但學習過《易經》,再回過頭來看孔子,在思維上確實有一定的變化。 孔子之後,民間有一段偽作:
語云:道德、道德。其實,「道」與「德」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的。 道,有常道,同時也有非常道,兩者是並存的。而道是形而上的,摸不到、看不到、聽不到,可它實實在在是無處不在的。 德,可分為上德和下德,它是形而下的,能被看到,能被聽到的。
《論語》裡有一句話——「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歷來的解釋,都把這個「得」解作「貪得」,貪這個、貪那個,以致患得患失。這樣的詮釋孔老夫子的心路歷程,我實在不能同意。 ①孔子所講的君子與小人之別,就在「利」上,故孔子是罕言「利」的。既然罕言「利」,又何會耿耿於「得」呢?
孔子一生人,無論是在學問上、在人格上,都是「無隱」,都不會深藏不露;同時,他也說自己「無知」,也不會鋒芒畢露。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子罕7】 下一講:聞道
前文提到孔子對著學生說:「吾無隱乎爾」,我沒有什麼好隱惜的。 事緣:有學生總覺得孔子的學問高深莫測,他是否有所隱藏,留有一手?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23】 何以學生會錯覺孔子的學問,留有一手呢?許多時候,總覺得神龍見首不見尾,無法觸摸?
深藏不露,沒有本事的,能藏什麼呢?鋒芒畢露,不就是自露其醜? 《道德經》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老子說:已經完全了解大道,而如愚若晦,自然而然地表現得好像不知道、不了解一樣,平平無奇。不是偽裝的,而是真正的大智若愚,沒有成見,沒有預設立場,這是最高明的。
俗語說:「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這樣的處世態度,大家怎樣看呢? 講真的,筆者過去是瞧不起哪些「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的人,因為沒有做人原則,見高就拜,見低就踩,看風駛舵,牆頭草… 但學習過《易經》,再回過頭來看孔子,在思維上確實有一定的變化。 孔子之後,民間有一段偽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顏回是孔子最喜歡的學生,孔子對他全是表揚的話;第二喜歡的學生是子路,卻批評多表揚少。兩位弟子時常陪伴在孔子身邊,一個與孔子切磋道德學問,教學相長;一個鞍前馬後為孔子打理各種事務。  前面一段,孔子曾問他們各自的志向。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公冶長第五)
Thumbnail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雍也第六)。  矢,發誓。厭,憎惡。孔子去見了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子路很不高興,大概事後當面指責了孔子。孔子則發誓否認子路的指責,否則讓老天爺譴責我。   這個記述很蹊蹺,語焉不詳。具體是啥情況,後人就只
Thumbnail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第五)。  輕裘,輕軟的皮衣。皮革處理得輕軟,越貴重。伐,誇耀。施,散佈。
Thumbnail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第五)。  公孫僑,字子產,鄭國大夫。孔子稱讚他說:『他有君子的四種品德:『為自己做事謙恭,事奉上司謹敬,養護百姓予以好處,差遣百姓合乎時宜』。  其實是三個方面,一為
Thumbnail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公冶長第五)。  子貢說:『我不想別人強加於我,我也不想強加於他人。』孔子說:『賜呀,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子貢的意思是,我不想讓別人不友善,不公正地對待我,欺
Thumbnail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長第五)。
Thumbnail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第三)。 魯哀公曾問過孔子,『何為則民服?』(為政第二)。這次問的是孔子的學生宰予。宰予,字子我,亦稱宰我。他也是魯國人,據記載小孔子二十
Thumbnail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甯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第三)。 孔子在衛國逗留了很多年,跟衛靈公王相談甚歡。孔子遊說的諸侯中,衛靈公算是孔子的知音了,很欣賞孔子主張那一套,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第十二)。但不知為什麼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
Thumbnail
顏回是孔子最喜歡的學生,孔子對他全是表揚的話;第二喜歡的學生是子路,卻批評多表揚少。兩位弟子時常陪伴在孔子身邊,一個與孔子切磋道德學問,教學相長;一個鞍前馬後為孔子打理各種事務。  前面一段,孔子曾問他們各自的志向。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公冶長第五)
Thumbnail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雍也第六)。  矢,發誓。厭,憎惡。孔子去見了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子路很不高興,大概事後當面指責了孔子。孔子則發誓否認子路的指責,否則讓老天爺譴責我。   這個記述很蹊蹺,語焉不詳。具體是啥情況,後人就只
Thumbnail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第五)。  輕裘,輕軟的皮衣。皮革處理得輕軟,越貴重。伐,誇耀。施,散佈。
Thumbnail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第五)。  公孫僑,字子產,鄭國大夫。孔子稱讚他說:『他有君子的四種品德:『為自己做事謙恭,事奉上司謹敬,養護百姓予以好處,差遣百姓合乎時宜』。  其實是三個方面,一為
Thumbnail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公冶長第五)。  子貢說:『我不想別人強加於我,我也不想強加於他人。』孔子說:『賜呀,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子貢的意思是,我不想讓別人不友善,不公正地對待我,欺
Thumbnail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長第五)。
Thumbnail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第三)。 魯哀公曾問過孔子,『何為則民服?』(為政第二)。這次問的是孔子的學生宰予。宰予,字子我,亦稱宰我。他也是魯國人,據記載小孔子二十
Thumbnail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甯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第三)。 孔子在衛國逗留了很多年,跟衛靈公王相談甚歡。孔子遊說的諸侯中,衛靈公算是孔子的知音了,很欣賞孔子主張那一套,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第十二)。但不知為什麼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